900年萬安橋被焚毀,再為鄉村遺產保護敲警鍾
■ 觀察家
以木拱廊橋為(wei) 代表的鄉(xiang) 土遺產(chan) ,應加強自下而上的保護。
8月6日晚,我國現存最長木拱廊橋——福建屏南萬(wan) 安橋突發火災,慘遭損毀。目前,當地公安、消防已介入,火災具體(ti) 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而當地也已明確將重建萬(wan) 安橋。
這座距今已逾900年曆史的木拱橋之最,於(yu) 2006年被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wan) 安橋橫跨兩(liang) 個(ge) 中國傳(chuan) 統村落與(yu) 省級曆史文化名村——棠口村與(yu) 長橋村,將村落之間樸實莊重的文化內(nei) 核與(yu) 精神內(nei) 涵緊密相連。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鄉(xiang) 村遺產(chan) ,萬(wan) 安橋的損毀引發出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鄉(xiang) 村遺產(chan) 保護的一些思考。
據研究統計,僅(jin) 閩東(dong) 北浙西南現存的木拱廊橋數量就達88座。在群山深澗與(yu) 村居驛道之間,木拱廊橋是特定區域基於(yu) 生產(chan) 勞作目的所進行的有意設計,滿足了當時社會(hui) 的經濟、文化、交通等多方麵需要。
功能多樣與(yu) 文化內(nei) 涵,賦予了木拱廊橋在人居生活中的重要性,曆史上人們(men) 對於(yu) 廊橋的管理維護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通常派以專(zhuan) 門工匠對其定時刷漆與(yu) 檢測,以保障廊橋結構的穩定性。
然而,隨著我國現代交通的飛速發展,木拱廊橋在人居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漸淡化,如何通過合理有效的保護與(yu) 修複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是當前鄉(xiang) 土遺產(chan) 所麵臨(lin) 的關(guan) 鍵問題。
事實上,已有不少“百歲”廊橋因自然災害或火災離我們(men) 遠去。僅(jin) 2016年,浙江泰順縣就有三座古廊橋在台風襲擊中被損毀。除自然災害外,閩北武夷山的餘(yu) 慶橋、建甌步月橋,都先後毀於(yu) 大火。此次萬(wan) 安橋被焚毀,無疑為(wei) 當前鄉(xiang) 村遺產(chan) 保護再次敲響了警鍾。
從(cong) 使用主體(ti) 層麵而言,村民應當在延續民俗文化,實踐傳(chuan) 統活動的同時,對以木拱廊橋為(wei) 代表的鄉(xiang) 土遺產(chan) 加強自下而上的保護。
從(cong) 監管主體(ti) 層麵而言,以政府、保護協會(hui) 為(wei) 代表的單位應當完善監管機製,對洪災、火災等預防和應急處理建立係統的配套措施,有效地解決(jue) 保護資金來源,在保護意識宣傳(chuan) 、廊橋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保護區劃定、資金來源、旅遊開發等方麵統籌安排。
如今,世間再無萬(wan) 安橋。這場大火焚毀的,不僅(jin) 僅(jin) 隻是一座萬(wan) 安橋,更是曆史所呈現的另一種可能和900年來的曆史記憶,尤其需要認真反省、思考。
據報道,屏南縣官方已啟動萬(wan) 安橋修複工作,並初步擬定修複方案。在萬(wan) 安橋重建工作中,應以突出文物價(jia) 值、情感價(jia) 值、旅遊價(jia) 值、教育價(jia) 值為(wei) 基本原則。
在萬(wan) 安橋殘留基礎上對其進行重建,或許是曆史文化層層積澱的必經過程,也是當代及後代需求與(yu) 曆史遺產(chan) 之間平衡且可持續關(guan) 係的體(ti) 現。
□趙逵(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