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東西問】趙聰:當“古風”遇到現代,中國民樂如何“火”到海外?

發布時間:2022-08-09 15:1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提起國樂(le) ,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傳(chuan) 統、風雅,如今這一藝術形式已越來越以新的樣態出現在人們(men) 麵前。當“古風”遇到現代,在一係列的跨界碰撞中,有越來越多海內(nei) 外聽者開始接受和熱愛中國民樂(le) 。

  中國民樂(le) 如何適應國際化表達?今後又麵臨(lin) 哪些挑戰?近日,中央民族樂(le) 團團長、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欄目專(zhuan) 訪。

  【字幕】如何看待中國民樂(le) 的國際化表達?

  【同期】中央民族樂(le) 團團長、著名琵琶演奏家 趙聰

  之前推廣的時候,其實就是我彈傳(chuan) 統的作品(時候),告訴我傳(chuan) 統是這樣的,因為(wei) 也不會(hui) 有別的作品,從(cong) 學校出來之後就是這樣。但是那個(ge) 時候開始嚐試學習(xi) 流行音樂(le) 了,因為(wei) 我看在這個(ge) (世界)音樂(le) 版塊裏,大概傳(chuan) 統音樂(le) 全加在一起,包括一些世界音樂(le) ,加上古典音樂(le) ,全加在一起可能隻占百分之十五或者是更少的份額,剩下的全部都是流行音樂(le) 。那麽(me) 你要想你的東(dong) 西更加廣泛地被大家認知、喜愛和傳(chuan) 下去的話,你就是要有更好的一個(ge) 傳(chuan) 播的手段和語言。那就去學習(xi) 一下流行音樂(le) 是怎樣表達的。以前也是沒有交響樂(le) ,交響樂(le) 出現也沒有多久。交響樂(le) 出現是因為(wei) 它適應了這個(ge) 時代,電子音樂(le) 在出現的時候又適應了這個(ge) 時代。那麽(me) 他們(men) 有什麽(me) 共性?為(wei) 什麽(me) 大家會(hui) 喜歡它們(men) ?我發現更多的是有節奏和和聲的加入,有和聲和節奏的加入以後讓音樂(le) 變得更加豐(feng) 滿了。中國(民樂(le) )和聲少一點,旋律多一點,韻味多一點。但是這種表達方式西方人稍微有一點不特別的理解。那麽(me) 如果我們(men) 把它們(men) 的和聲和節奏作為(wei) 底,然後上麵加上我們(men) 的韻味和音色的時候,他們(men) (西方聽眾(zhong) )就變得很容易接受。我覺得有點像美食,中國的美食如果純地道的,他們(men) 可能也有點接受不了。那麽(me) 加一點它的西化處理變成了融合菜的時候,他可能很容易地接受了。

  【字幕】傳(chuan) 統民樂(le) 和跨界作品哪一種傳(chuan) 播方法更有效?

  【同期】中央民族樂(le) 團團長、著名琵琶演奏家 趙聰

  我覺得分成兩(liang) 部分。一部分,中國的民族器樂(le) 技術確實非常的了不起,讓他們(men) (西方聽眾(zhong) )覺得很歎為(wei) 觀止。但是如果你用他(西方人)的語言方式加上你的文化打動了他,或者是讓他信服了,給他的這種衝(chong) 擊力更大。(因此這兩(liang) 種傳(chuan) 播模式)都要有。

  【字幕】中國民樂(le) 在國際化的道路上麵臨(lin) 怎樣的挑戰?

  【同期】中央民族樂(le) 團團長、著名琵琶演奏家 趙聰

  更缺作品。因為(wei) 說實話有一段時間,中國大量地學習(xi) 西方音樂(le) 、交響樂(le) 。他們(men) 出去學,學的全是西方的表達方式,回來按照西方的表達方式寫(xie) 了中國音樂(le) 。那麽(me)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寫(xie) 出來的東(dong) 西有一段時間(被)認為(wei) 是很先鋒的、很好的,但是它並不適用於(yu) 中國的器樂(le) 。按照西方的框架下寫(xie) 出來的(曲子),它並不適合中國音樂(le) 。慢慢地我發現越來越多年輕的作曲家開始成長了,也開始自信了。越來越多作曲家(認為(wei) )必須要寫(xie) 一部民樂(le) 作品。(因此)現在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和諧了,他們(men) 越來越有自信會(hui) 往這方麵寫(xie) 。現在演奏家們(men) 都非常厲害了,還需要越來越多這樣的作曲家開始轉變。當我們(men) 的作品好了以後,(中國民樂(le) )一定會(hui) 越來越好。

  (記者 高凱 製作 劉映含)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