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動畫”:河北皮影藝人推皮走刀“刻”人生
中新網廊坊8月12日電 (宋敏濤 張歡)“手提哨棒出店房,邁開虎步走匆忙;想哥哥急奔陽穀縣,我與(yu) 兄長情義(yi) 長……”12日,河北廊坊安次區西太平莊村的一處農(nong) 家小院裏,伴著時急時緩的唱腔,王氏皮影戲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王永躍正雙手操控皮影人,演繹著一場《武鬆打虎》。
皮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電影”,始於(yu) 兩(liang) 漢、盛於(yu) 明清,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yu) 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被稱為(wei) 中國版“動畫”。201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王氏皮影戲班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屬河北皮影。”現年31歲的王永躍自幼跟隨爺爺學藝,後來又到北京學習(xi) 皮影戲知識和道具製作,受北京西派皮影大師路聯達指導,掌握了能拉會(hui) 唱又善雕刻的“全活”。
王永躍的工作室裏,牆上掛滿了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皮影人。其中《西遊記》中師徒四人的皮影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整體(ti) 輪廓內(nei) 部以鏤空為(wei) 主。工作台上還零散放著一些尚未“拚裝”的半成品,“這些是剛剛上完色的,再經過壓製、連接、裝杆後就是一件完整的皮影作品了。”
“老式皮影人物上下身都是大袍,身形較短,老舊古板又不靈活。”在長期學習(xi) 和製作中,王永躍對傳(chuan) 統皮影進行了創新改良,他讓影人“穿”上更符合古人穿衣習(xi) 慣的長褂、裙子等,雕刻出腰身曲線,而且會(hui) 根據需要將人物身形拉長,在腿部加裝手杆,讓影人可以靈活“走路”。
在一本發黃的書(shu) 本中,王永躍翻出幾件爺爺留給他的“寶貝”。“這都是當年爺爺親(qin) 手做的,刀工和技法非常純熟。”王永躍說,製作皮影需要經過選皮、製皮、畫稿、鏤刻、敷彩、發汗、縫綴、裝杆等八道工序。一張皮影要手工雕刻3000餘(yu) 刀,雕刻期間容不得絲(si) 毫分心,必須一氣嗬成。
“現在幹這一行的人不多了,但是皮影藝術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瑰寶,需要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王永躍說,現在他經常參加各類進校園活動,給孩子們(men) 表演皮影戲,手把手教孩子們(men) 雕刻皮影,隻有這樣才能將這門手藝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
對於(yu) 未來,王永躍說他還想尋找一種途徑,讓傳(chuan) 統藝術與(yu) 時尚品牌結合,與(yu)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結合,讓人隨處看到皮影、想起皮影、喜歡皮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