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時刻繃緊農業防災減災這根弦
時刻繃緊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這根弦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氣象災害事件增多,對我國農(nong) 業(ye) 的挑戰也越來越大。要開展農(nong) 業(ye) 氣候資源動態評估和精細區劃,趨利避害,發展氣候適應型農(nong) 業(ye) 類型,調整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既要在因地製宜基礎上加大投入,也要在順應自然基礎上科技抗災。
當前正值農(nong) 業(ye) 產(chan) 量形成的關(guan) 鍵期,也是氣象災害頻發期。7月以來,南方大部分地區持續高溫、降水偏少。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近日發布信息,緊急下發通知要求把防範高溫幹旱保秋糧豐(feng) 收作為(wei) 當前“三農(nong) ”工作的首要任務,同時派出工作組赴重點地區指導。這啟示我們(men) ,要把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這根弦繃得緊而又緊,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保障體(ti) 係。
從(cong) 曆史維度看,氣象災害是造成農(nong) 業(ye) 減產(chan) 的重要因素。我國常年農(nong) 作物受災麵積3.6億(yi) 畝(mu) 。改革開放以來,有12個(ge) 年份出現糧食減產(chan) ,其中7次主要由旱澇災害引起。隨著耕地數量剛性下降,播種麵積增加難度越來越大,單產(chan) 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氣象災害來得快、影響大,如果沒有充分準備,一旦發生流域性的洪災、大範圍的幹旱,會(hui) 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造成嚴(yan) 重影響。必須樹立防災就是增產(chan) 的理念,把防災減損、抗災增產(chan) 擺在更重要位置。
從(cong) 設施條件看,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短板還比較突出。近年來,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體(ti) 係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相對而言,病蟲害防控比較成熟,自然災害應對則存在明顯短板。全國有效灌溉麵積約占耕地麵積的54%,不少地方還是靠天吃飯。一些地方專(zhuan) 業(ye) 化防災減災力量不足,導致一旦發生氣象災害,應急搶險的農(nong) 機隊伍和救災種子難以快速調度。近些年,全國沒有發生大範圍的嚴(yan) 重幹旱,很多地方放鬆了警惕,一些抗旱機井被廢棄,有的坑塘庫壩年久失修。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氣象災害事件增多,對我國農(nong) 業(ye) 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短板更凸顯,以應對洪澇為(wei) 例,南方農(nong) 田設施重灌溉輕排水,北方排澇設施差距則更大。2018年山東(dong) 壽光遭遇洪災,不少蔬菜大棚受損嚴(yan) 重,2019年東(dong) 北地區秋收前發生強降雨影響作物品質;2020年湖南、江西嚴(yan) 重洪澇致早稻單產(chan) 減少;2021年北方5省遭遇罕見秋汛致1.1億(yi) 畝(mu) 冬小麥晚播。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並不能消除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本身,但可以提高應對的韌性和適應性,今後應從(cong) 三方麵發力,努力做到重災區少減產(chan) 、輕災區保穩產(chan) 、無災區多增產(chan) 。
在研判趨勢基礎上超前謀劃。近10年,我國農(nong) 業(ye) 氣候資源在改變,雨帶出現明顯的北擴。今年印發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植被帶分布北移”,強調“農(nong) 業(ye) 種植方式和作物布局改變,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加劇”。近年,我國種植業(ye) 生產(chan) 布局呈北移趨勢,不僅(jin) 糧食主產(chan) 區布局北移,新疆冬小麥、陝西蘋果等均出現北移。因此,要開展農(nong) 業(ye) 氣候資源動態評估和精細區劃,趨利避害,發展氣候適應型農(nong) 業(ye) 類型,調整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
在因地製宜基礎上加大投入。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種植製度複雜。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必須因地製宜,強化服務、設施和保險三方麵投入。一是預警,完善農(nong) 業(ye) 氣象服務體(ti) 係,把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的精細化氣象監測預警服務作為(wei) 公共服務的重要內(nei) 容。二是建設,對大田作物尤其是糧食來說,要加快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對經濟作物尤其是蔬菜來說,要積極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三是保險,完善農(nong) 業(ye) 風險分擔機製,對經濟作物推廣天氣指數保險,對糧食作物探索農(nong) 業(ye) 巨災保險機製。
在順應自然基礎上科技抗災。以往的做法一般是,災情露頭後,落實關(guan) 鍵抗災技術,盡量減少受災;受災後,改種補種短生育期作物,盡快恢複生產(chan) 。今後,這些措施還要繼續采用,但也要重視引領性科技的作用。比如,強化創新,實現農(nong) 業(ye) 適應氣候變化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在農(nong) 業(ye) 主產(chan) 區建立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示範基地。比如,發展氣候適應型作物、林果應變栽植技術體(ti) 係,推廣節水灌溉、旱作農(nong) 業(ye) 、抗旱保墒等適應技術。(喬(qiao) 金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