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長樂林場多元發展 綿延百年綠意
培育良種資源,探索產(chan) 業(ye) 融合,浙江長樂(le) 林場——
多元發展 綿延百年綠意(美麗(li) 中國·老林場新變化)
本報記者 竇瀚洋 竇 皓
核心閱讀
長樂(le) 林場是浙江省內(nei) 創辦最早的林場之一,也是我國最早開展林木良種選育工作的單位之一。
多年來,林場通過科學育種、開展森林生態教育、發展林下經濟等舉(ju) 措多方發力,不但森林資源儲(chu) 備穩步向好,更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位於(yu) 浙江省杭州市餘(yu) 杭區的長樂(le) 林場青巒疊翠,林海茫茫,林場副場長張建忠看在眼裏,喜在心中:“樹壯了,樹種資源更豐(feng) 富了。”
從(cong) 最初的植樹造林、艱苦創業(ye) ,到積極創新、不斷突破,創建於(yu) 1910年的長樂(le) 林場,如今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以良種選育為(wei) 核心、多元化發展的現代林場。目前,林場的林地麵積達2.2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達85%,已經成為(wei) 浙江省選育樹種最多、麵積最大的良種基地。
堅持科學育種,豐(feng) 富種質資源
張建忠告訴記者,良種選育一直是林場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鬆樹和杉樹是長樂(le) 林場最主要的兩(liang) 個(ge) 品類。新中國成立之初,長樂(le) 林場引種濕地鬆、火炬鬆等,隨後開始探索規模種植,麵積達6000餘(yu) 畝(mu) 。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至今,樹種經過了數次造林選育,最終形成了具有穩定優(you) 良性狀的“高世代”優(you) 質樹種。
林場5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裏,一棵棵10厘米左右高度的樹苗整齊排列著,通過上方的智能化噴灌裝置,澆水可以精準調控;而在數字化種質資源庫中,通過環境光照、溫度、濕度等的精準設定,種子的貯藏時間大大延長……
以前,“三個(ge) 石頭壘個(ge) 灶,一把雨傘(san) 過個(ge) 夜”是老林場人常掛在嘴邊的話。張建忠記得,1985年入職時,偌大的林場裏隻有幾間低矮的平房,育種工作也相對單一。“因為(wei) 杉樹和鬆樹生產(chan) 速度都比較快,而且用途廣泛,所以是主要育種對象。”張建忠說,“那個(ge) 時候首要考慮的是樹高和胸徑,以培育木材為(wei) 主要目的。”
如今,林場的森林資源儲(chu) 備穩步向好。“十三五”時期,林場森林蓄積量從(cong) 13.5萬(wan) 立方米增加到20.7萬(wan) 立方米,增長53.3%,畝(mu) 均蓄積量達到11.9立方米。林場的林木良種基地更被原國家林業(ye) 局列為(wei) “國家杉木、火炬鬆良種基地”。
據介紹,通過專(zhuan) 家指導、技術推廣,目前,林場的鬆針葉束嫁接成活率已超過90%,美洲長山核桃成活率超過85%;此外,林場還培育出一大批良種種質資源,年生產(chan) 浙江楠、浙江樟等各類優(you) 質種苗花卉50餘(yu) 萬(wan) 株。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國林業(ye) 科學研究院科技獎二等獎……林場總部的櫥窗裏,展示著曆年來獲得的榮譽。據介紹,近年來林場的良種基地麵積達3600餘(yu) 畝(mu) ,建有種子園1000餘(yu) 畝(mu) 、母樹林411畝(mu) ,累計收集保存種質資源近5300份,累計生產(chan) 各類林木良種種子5萬(wan) 公斤,推廣造林麵積近150萬(wan) 畝(mu) 。
開展科普研學,推進多元發展
“火炬鬆生長快,適應性強,它們(men) 的樹皮往往是鱗片狀開裂,呈現出黑色和暗灰褐色……”采訪時,恰逢林場迎來一群可愛的小客人。他們(men) 歪著腦袋,認真聽著杭州長樂(le) 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負責人吳家旅的講解,時不時記筆記。
這是一群來自杭州市采荷中學的學生。像這樣的研學活動,學校已和林場合作開展了近20年。
“林場必須實現多元化發展。立足自然資源優(you) 勢,開展一些能夠適應中小學教學需求的活動,便是探索的路徑之一。”吳家旅說。
1998年,長樂(le) 林場由事業(ye) 單位轉製為(wei) 企業(ye) 。改製後,林場逐漸理順了人員關(guan) 係,建立起與(yu) 現代企業(ye) 相適應的用人和分配機製,還創辦起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開始探索森林生態教育。
設計項目和課程,生態館、植物館等室內(nei) 科普場館相繼落成,專(zhuan) 業(ye) 的科普培訓員隊伍日漸充實……如今,林場積極開發森林生態特色課程,組織廣大中小學生開展以生態科普、勞動實踐、自然教育、森林拓展為(wei) 主的各種社會(hui) 實踐活動、素質教育活動和親(qin) 子假日活動等。
“林場免費向社會(hui) 開放,可以隨時參觀體(ti) 驗,另外我們(men) 也會(hui) 麵向社會(hui) 招募學員,有組織地開展各類體(ti) 驗活動。”吳家旅介紹,林場現在每年接待量可達30萬(wan) 人次,截至去年底已累計接待了來自1000多所學校的青少年學生350餘(yu) 萬(wan) 人次。
聚焦資源轉化,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保護是林地的第一要務,保護之外,更要帶動群眾(zhong) 一起致富。”說這話的,是林場營林部負責人徐永勤。依托傳(chuan) 統林業(ye) 發展多年的長樂(le) 林場,從(cong) 2015年開始探索轉型,發展綠色經濟。
“村企合作的新模式,讓文旅深度融合,也帶動了老百姓增收。”徐永勤將目光投向了林場附近的餘(yu) 杭區長樂(le) 村。
遠遠望去,長樂(le) 村裏滿是濃濃綠意。除了蒼翠挺拔的樹木,綠油油的農(nong) 田裏,種植著青菜、黃瓜、番茄等各類蔬菜。劈柴、點火、燒油……嫋嫋炊煙升起,一群遊客用剛剛采摘來的新鮮食材,在土灶前做起了“大餐”。
“現在客源多了,人氣旺了,除了餐飲住宿,農(nong) 產(chan) 品也越來越火爆了。”長樂(le) 村村民斯偉(wei) 明說,林場與(yu) 村子合作,大家的收入比之前提升了不少。
遊客不僅(jin) 能夠在林場內(nei) 遊覽秀美的自然風光、獲得科普教育,還可以在當地村民的特色農(nong) 田裏當一回“新農(nong) 人”。
現在,林場已經培養(yang) 起自然教育師100餘(yu) 名,除了林場自身的培訓輔導員之外,不少都是當地村民。擁有農(nong) 林業(ye) 生產(chan) 技能的他們(men) ,還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除了可以服務長樂(le) 林場生態教育板塊,他們(men) 中的很多人也積極投身當地鄉(xiang) 村旅遊。
徐永勤給記者算了筆賬,通過大力培育森林康養(yang) 、鄉(xiang) 村文旅、綠色金融等產(chan) 業(ye) 項目,林場每年為(wei) 當地帶來近60萬(wan) 人次客流量的同時,也為(wei) 當地提供了100餘(yu) 個(ge) 工作崗位和近300個(ge) 臨(lin) 時就業(ye) 機會(hui) 。“我們(men) 不僅(jin) 拓展了內(nei) 容形式,也帶動了輔導員與(yu) 農(nong) 戶間的人員互補,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徐永勤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