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京西古道、訪工業遺跡 台胞歎時空變遷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 (記者 李雪峰)“立秋不是秋,秋在處暑後。”23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ge) 節氣處暑,北京西郊涼風習(xi) 習(xi) ,十餘(yu) 位台灣同胞在此參觀走訪,感歎時空滄桑變遷。
通往妙峰山的道路曲折卻平整,沿途不少自行車愛好者或單獨行動,或三五成群,在綠植茂密的山間鍛煉騎行。曾經,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長年累月在此來來回回。山腳下,一處位於(yu) 農(nong) 家小院的抗戰遺跡掩映其間——平西情報聯絡站紀念館,吸引台胞朋友在此了解往事。
就讀於(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的台灣學生沈宏叡2019年來到大陸,對於(yu) 抗戰曆史,他坦言此前隻是略有了解,很多細節從(cong) 未聽聞。“曆史很鮮活,隻有走近才能了解真相。”他說。
來自新北的周湧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就讀,出於(yu) 對曆史的興(xing) 趣,他選擇將台灣光複史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在抗戰遺跡,他不時舉(ju) 起手機拍照。
“抗戰勝利是全中國人民共同的勝利,這是改變不了的曆史事實。”他說,台灣同胞尤其青年朋友不應將兩(liang) 岸曆史割裂來看,全麵了解過去,才能樹立正確史觀。
走進首鋼工業(ye) 園,台胞朋友乘電梯登上40米的煉鋼高爐,曾經繁忙的作業(ye) 平台成為(wei) 位置極佳的觀景台。放眼望去,煉鋼爐、冷卻塔、舊廠房依舊錯落。不遠處,高跟鞋造型的滑雪大跳台似乎仍在講述北京冬奧故事。不過不同往日的銀妝素裹,滿眼綠色令人心曠神怡。廠房內(nei) 部也已不再是各類車間,被改造為(wei) 咖啡館、書(shu) 店、餐廳、酒店……
為(wei) 台胞講解首鋼變遷曆史的趙師傅從(cong) 1994年中專(zhuan) 畢業(ye) 至今,28年沒有離開過鋼爐。他笑稱自己從(cong) “煉鋼員”變成了“講解員”,見證了這裏生產(chan) 的最後一爐鐵,也親(qin) 曆了時代的變遷。
“90後”台灣青年徐韜已在北京創業(ye) 五年,平日忙於(yu) 工作,他遺憾並無太多機會(hui) 各處參訪。此次走進這座工業(ye) 園區,他稱“格外珍惜”。
“‘首鋼廠’變成’首鋼園’,一字之差,是從(cong) 第二產(chan) 業(ye) 變成第三產(chan) 業(ye) 。”徐韜說,自己有幸成為(wei) 時代變遷的一分子。作為(wei) 依托互聯網的服務業(ye) “創客”,腦中需要不斷產(chan) 生新點子,在此參訪讓他有了新感觸,“勇於(yu) 嚐試新鮮事物,走出舒適圈,才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國際軍事比賽-2022”“安全路線”項目開賽 中國參賽隊以零罰時包攬單項賽四項第一
- 中國女排3:0擊敗菲律賓隊 斬獲亞洲杯三連勝
- “華龍一號”漳州核電2號機組內穹頂成功吊裝
- 第十七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開幕 15部影片角逐“金鹿獎”
- 王勇在山西檢查指導防汛抗旱救災工作時強調 強化監測預警 嚴密防範應對 持續抓細抓實防汛抗旱救災責任措施
- (中國這十年)遼寧:推進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 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
- 江西樂平:價值200餘萬元黃金失竊 警方當天破案
- 中國女排3:0菲律賓 提前晉級亞洲杯八強
- 海南已有17.5萬名旅客順利返程 烏魯木齊有序恢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 深圳鹽田加快沙頭角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