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把網絡科普隊伍作為重要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
中新網9月5日電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5日指出,發揮好網絡科普力量作用。網絡空間已經成為(wei) 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要把網絡科普隊伍作為(wei) 重要的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引導及傳(chuan) 播正能量,增強科學性,更加便捷地服務廣大群眾(zhong) 。
國新辦5日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新時代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有關(guan) 情況。會(hui) 上,有記者提問稱,《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樹立大科普理念,構建政府、社會(hui) 、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hui) 化科普發展格局。這項工作如何落實?有哪些具體(ti) 舉(ju) 措?
李萌介紹,第一,依托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hui) 議機製,加強科普工作統籌協同。強化關(guan) 鍵部門責任,推動形成分工明確、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的協同推進機製,設置央地、部門科普合作項目,構建上下聯動、全國一盤棋的科普工作格局。科普工作聯席會(hui) 議機製由科技部、中宣部、科協牽頭,有40多個(ge) 部門參加。“隻要這40多個(ge) 部門帶頭落實《意見》,相信這個(ge) 《意見》會(hui) 很快能夠落地並產(chan) 生效果。”
第二,發揮好網絡科普力量作用。網絡空間已經成為(wei) 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所以要把網絡科普隊伍作為(wei) 重要的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引導及傳(chuan) 播正能量,增強科學性,更加便捷地服務廣大群眾(zhong) 。“當然還要整治網絡傳(chuan) 播中反科學和偽(wei) 科學的內(nei) 容,以及以科普的名義(yi) 欺騙群眾(zhong) 、擾亂(luan) 社會(hui) 、影響穩定的行為(wei) 。”李萌指出。
第三,要推出一批感染力強、影響力大的科普作品。圍繞“四個(ge) 麵向”,聚焦涉及麵廣、影響力大、群眾(zhong) 關(guan) 心度比較高的前沿科技,比如綠色雙碳、人工智能、基因編輯、量子科技、高速移動網絡等內(nei) 容,反映出社會(hui) 科學普及的水平在不斷提高。“針對這個(ge) 需求,我們(men) 可以采取項目式的定製、特約創作的方式,推出一批弘揚正能量、公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優(you) 質科普作品,大力提升我們(men) 國家科普的原創能力。同時,還要注重發現和培養(yang) 科普創作人才和重視科普創作的企事業(ye) 單位的支持。”李萌說。
第四,支持高水平專(zhuan) 業(ye) 化的科普場館建設。“我們(men) 正在研究開展科普場館內(nei) 容的提升行動,增強展示內(nei) 容的準確性、通俗性,不斷提升科技場館展示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謀劃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國家科普基地體(ti) 係,在與(yu) 各部門、各地方共同打造國家科普基地的基礎上,還要推出一批代表國家水平、公眾(zhong) 深度參與(yu) 互動的場景基地,用場景來驅動科普工作,切實讓公眾(zhong) 在參與(yu) 體(ti) 驗的過程中學習(xi) 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yang) 崇尚科學精神。”
李萌指出:“尤其是要大力弘揚我們(men) 老一代科學家胸懷祖國、科學報國的愛國主義(yi) 精神,像青海的原子城基地是‘兩(liang) 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基地,像錢學森圖書(shu) 館、郭永懷事跡陳列館等都是重要的科普基地,要深度地挖掘、廣泛地宣傳(chuan) ,支持這些場館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達到愛國主義(yi) 教育和科普教育相結合的目的。”
第五,營造重視科普的社會(hui) 氛圍。科普工作要有深厚的社會(hui) 基礎和社會(hui) 氛圍,所以《意見》鼓勵社會(hui) 力量投入興(xing) 辦科普事業(ye) 非常有針對性。李萌表示:“目前科普的經費投入,政府還是占大頭,我們(men) 全社會(hui) 的研發經費投入約2萬(wan) 多億(yi) ,2020年全社會(hui) 科普經費隻有170億(yi) ,相差是比較大的。這170億(yi) 中間,其中政府撥款約138億(yi) ,占了80%。”
“所以我們(men) 還要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投入科普事業(ye) ,還要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普論壇,有國際影響力的論壇非常重要,提升中國科普的國際影響力。”李萌稱,還要支持大科學家講科普,支持外國科學家講科普。“我們(men) 現在有一批外國科學家在中國講科普,他們(men) 的獨特思維和獨特方法對我們(men) 也很有啟發。我們(men) 歡迎大批的在中國國內(nei) 工作的外國科學家加入到我們(men) 的科普隊伍中來,大家共同講好中國科技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