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奪取秋糧豐收
全力以赴奪取秋糧豐(feng) 收(人民時評)
朱 雋
奪取秋糧豐(feng) 收,依然有一場硬仗要打,容不得絲(si) 毫懈怠
初秋時節,山河錦繡,大地期待著又一季的豐(feng) 收。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chan) 年年要抓緊”。
確保全年糧食產(chan) 量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是2022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也是今年“三農(nong) ”工作的底線任務之一。全年糧食生產(chan) ,分為(wei) 夏糧早稻秋糧三季。目前看,前兩(liang) 季已經豐(feng) 收到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夏糧產(chan) 量2948億(yi) 斤,比上年增加28.7億(yi) 斤,增長1.0%;早稻總產(chan) 量562.5億(yi) 斤,比2021年增加2.1億(yi) 斤,增長0.4%。在全球疫情擴散蔓延、國際環境複雜嚴(yan) 峻的形勢下,我國夏糧豐(feng) 收、早稻穩產(chan) ,為(wei) 全年糧食豐(feng) 收奠定了良好基礎,為(wei)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供了堅實支撐。
再過一段時間,全國秋糧將陸續進入收獲期。秋糧產(chan) 量占全年糧食產(chan) 量的3/4,是全年糧食生產(chan) 的大頭。穩住秋糧,對於(yu) 確保全年糧食產(chan) 量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意義(yi) 重大。當前,正值秋熟作物產(chan) 量形成的關(guan) 鍵時期。總體(ti) 來看,奪取秋糧豐(feng) 收,既存在有利條件,也麵臨(lin) 不小挑戰。有利因素在於(yu) ,今年秋糧播種麵積超過13億(yi) 畝(mu) ,比上年有所增加;麵積穩了,產(chan) 量基礎就有了。挑戰在於(yu) ,7月下旬以來,南方地區出現1961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平均強度最大的高溫少雨天氣,旱情快速發展,農(nong) 業(ye) 抗旱減災形勢嚴(yan) 峻。前不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當前,一些地方遇到嚴(yan) 重幹旱,要切實做好抗旱工作。”奪取秋糧豐(feng) 收,依然有一場硬仗要打,容不得絲(si) 毫懈怠。
糧食穩產(chan) 豐(feng) 產(chan) ,需要“政策實”“人努力”“天幫忙”。當天公不作美時,惟有更加主動作為(wei) ,方能迎來豐(feng) 收。為(wei) 支持各地做好抗旱救災、秋糧防災穩產(chan) 等工作,財政部緊急通過中央預備費安排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水利救災資金100億(yi) 元;為(wei) 精細搞好科學抗災保秋糧指導服務,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包省包片工作組和科技小分隊深入一線;立足減損就是增產(chan) ,受災地區組織群眾(zhong) 開展生產(chan) 自救,最大限度擴大灌溉麵積,保障農(nong) 作物灌溉用水……當前正值糧食生產(chan) 關(guan) 鍵時期,各地區各部門從(cong) 來之不易的夏糧豐(feng) 收中汲取抗災經驗、堅定穩產(chan) 信心,同時堅持底線思維,紮紮實實、環環緊扣做好各項防災減災工作。努力提高防災減災的精準性、有效性、科學性,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盡量做到重災區少減產(chan) 、輕災區能穩產(chan) 、無災區多增產(chan) ,必將助力全年糧食生產(chan) 保持穩定。
應當看到,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wei) 嚴(yan) 重的國家之一,今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可能給我國農(nong) 業(ye) 發展和糧食生產(chan) 帶來更加嚴(yan) 峻的挑戰。近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體(ti) 係和機製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但短板依然存在。比如,全國有效灌溉麵積約占耕地麵積的54%,不少農(nong) 田依然是“望天收”。著眼長遠,應從(cong) 構建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長效機製、全麵提升防災減災和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等方麵著手,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完善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快培育抗旱性強抗病性好的優(you) 良品種等,進一步增強農(nong) 業(ye) 和糧食生產(chan) 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和適應性。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從(cong) “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轉變,讓大國糧倉(cang) 的根基更堅實,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