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如何讓代際溝通更順暢
編者按
社會(hui) 轉型期,家庭關(guan) 係、代際關(guan) 係,每每成為(wei) 公眾(zhong) 關(guan) 注的焦點。在新媒體(ti) 的“聚光燈”下,代際差異和衝(chong) 突也被無限放大。代際關(guan) 係是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縮影。在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的當下,關(guan) 注代際關(guan) 係有利於(yu) 推動各群體(ti) 的互相理解,促進社會(hui) 和諧進步。年輕一代和年長一代對家庭、社會(hui) 、文化等方麵有著怎樣不同的認知和看法?當下代際關(guan) 係有哪些突出特點?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麽(me) ?數字化,給代際溝通提供了哪些可能?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大學選什麽(me) 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留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什麽(me) 時候結婚?科學育兒(er) 還是經驗育兒(er) ?你喜歡的網絡圈子,父母了解嗎?長輩轉發的養(yang) 生信息,你會(hui) 打開嗎?
這些散見於(yu) 每個(ge) 人生活中的問題,處理起來不是件容易的事,背後牽涉到一個(ge) 家庭乃至兩(liang) 個(ge) 群體(ti) 的情感維係,也影響著整個(ge) 社會(hui) 的和諧融洽。
代際關(guan) 係是指在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兩(liang) 代人或者多代人之間的關(guan) 係。不同年齡段的人,由於(yu) 社會(hui) 境遇和文化觀念上的差異,其關(guan) 係具有合作與(yu) 衝(chong) 突、團結與(yu) 疏離共存的複雜性。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等,代際衝(chong) 突在現實生活、網絡世界多個(ge) 層麵頻繁出現。
1.現實與(yu) 網絡交織,代際關(guan) 係呈現新特點
一、現實層麵的選擇,兩(liang) 代人之間出現分歧
學習(xi) 、工作、生活……涉及個(ge) 人成長、發展的問題,家庭成員習(xi) 慣一起商量來“拿主意”。但很多時候,交流溝通卻不是那麽(me) 順暢。
學習(xi) 、就業(ye) ,到底聽誰的。“我爸是中學老師,從(cong) 小學開始,寒暑假我都在補習(xi) ,很少能出去玩。考上大學後,父母又催著我趕緊準備考研,我不想隻天天埋頭學習(xi) 了。從(cong) 那之後,跟他們(men) 的關(guan) 係一直很僵。”26歲的小高坦言,父母一味追求成績、高強度管理,曾導致他心理壓力很大,甚至產(chan) 生厭學情緒。
小高的經曆並非個(ge) 例。不少年輕人表示,父母喜歡左右自己的人生。小邱畢業(ye) 於(yu) 一所知名院校,從(cong) 小在學習(xi) 上沒讓父母操過心。找工作時,她沒有聽從(cong) 父母的勸導,而是進入一家文化傳(chuan) 播公司做新媒體(ti) 策劃。“我喜歡新奇有趣的工作,讓我每天坐在辦公室按部就班,很別扭。”但每次休假回家,父母總是講某某親(qin) 戚的孩子又考上公務員或進入事業(ye) 單位,試圖讓她“回心轉意”。
“培養(yang) 孩子這麽(me) 多年,沒找到一份穩定工作或是進入一家大公司,總覺得不踏實,也擔心她以後受苦。跟親(qin) 戚朋友講起來,還有點沒麵子。”近年來,新業(ye) 態興(xing) 起,很多90後做起了網絡主播、短視頻up主、文案策劃等,這些選擇卻很難被年長一代接受和理解。
婚戀、生育觀的不同,困擾著兩(liang) 代人。“隻要跟我媽打電話,她總催著我找對象,讓我在30歲之前結婚,不要像鄰居家的姐姐那樣‘剩下’。”27歲的侯女士碩士畢業(ye) 後,來到外省工作,目前單身,為(wei) 了催她結婚,母親(qin) 去年到侯女士居住的地方住了大半年:“她嫌我對自己的事不操心,我倆(lia) 吵了幾次架,她生氣回去了,我也沒回老家過年。”
選擇晚婚、不婚的年輕人,變得多了起來,這讓年長一代難以理解。采訪中,“三十歲”是一個(ge) 被頻繁提到的年齡。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在此之前結婚,早點過上穩定的家庭生活。已經退休的李女士說:“我不指望孩子取得多大的成就,隻希望他能早點結婚。但隻要一提這事,他就敷衍兩(liang) 句掛了電話。”不少人采取語言督促、安排相親(qin) 等方式,試圖將傳(chuan) 統的婚戀態度傳(chuan) 達給子女,但效果並不理想。
除了婚戀觀迥異,生育選擇也成了代際之間容易引發爭(zheng) 吵的話題。“工作壓力大,自己都顧不上,實在沒有餘(yu) 力養(yang) 孩子。”“我們(men) 那時候生倆(lia) 孩子,還不照樣養(yang) 大?也沒有你們(men) 現在這樣費勁。”由婚戀、生育引發的衝(chong) 突,讓家庭的溫情被衝(chong) 淡,代際間產(chan) 生了新的困擾。
幼兒(er) 如何撫育,引發意見不合。“醫生告訴我,小孩愛出汗,要適時增減衣物。但老人總擔心孩子著涼,給包得裏三層外三層,為(wei) 此我們(men) 沒少爭(zheng) 吵。”34歲的周女士,經常因為(wei) 幼兒(er) 照料的細節問題與(yu) 父母產(chan) 生爭(zheng) 執。
“是吃飽為(wei) 止,還是適量喂養(yang) ”“是規律作息,還是困了自然會(hui) 睡”“是寵著孩子,還是早點樹立規矩”……當前年輕一代多是雙職工家庭,祖輩參與(yu) 育兒(er) 的比例較高,養(yang) 育觀念不同,成為(wei) 代際衝(chong) 突的一大內(nei) 容。年長一代往往延續個(ge) 人育兒(er) 傳(chuan) 統,更多帶有經驗色彩;年輕一代善於(yu) 從(cong) 網絡獲取知識,學習(xi) 現代養(yang) 育理念。經驗育兒(er) ,還是科學育兒(er) ,由此導致的觀念相悖、溝通不暢,引發兩(liang) 代人衝(chong) 突。
二、代際衝(chong) 突由現實擴散至網絡
隨著數字化進程加快,各年齡群體(ti) 都有了互聯網表達途徑和方式,日常生活中的代際衝(chong) 突逐漸向線上擴散。“新媒體(ti) 的發展讓代際衝(chong) 突有了更便捷的呈現平台,一些原本隱藏的問題都被公開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hui) 工作係副教授琚曉燕說。由於(yu) 網絡的匿名化特點以及較強的情緒感染力,一些普通的話題討論也被渲染成兩(liang) 個(ge) 群體(ti) 的代際衝(chong) 突。
兩(liang) 代人的網絡行為(wei) 偏好不同。“我爸媽很容易大驚小怪。有時在朋友圈發點個(ge) 人感慨,他們(men) 立刻打電話過來,問我是不是最近出什麽(me) 事了。為(wei) 了避免誤解,隻能把他們(men) 屏蔽掉。”年輕一代喜歡在社交媒體(ti) 分享個(ge) 人生活動態,因擔心長輩不認可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少人選擇“屏蔽”或“拉黑”長輩。而年長一代更偏好轉發健康養(yang) 生、“心靈雞湯”類文章,這類信息卻被年輕一代視為(wei) 冗餘(yu) 、負擔,唯恐避之不及。
代際間關(guan) 注的話題不同,既增加了誤解產(chan) 生的可能,也讓溝通的頻率降低。幾位長輩反映:“給孩子發信息,他一般就回複一句‘好’‘知道了’,自己的事很少跟我們(men) 說。”“女兒(er) 一般一周打一次電話,問問我們(men) 身體(ti) 怎麽(me) 樣,其他的事,她講得比較敷衍,我們(men) 也不好多問。”
網絡溝通出現阻隔。“我在家族微信群中對長輩轉發的養(yang) 生類謠言進行辟謠,他們(men) 非但不相信我,反而把我移出了群聊,然後繼續轉發那些謠言。讓人哭笑不得。”有青年網友說,長輩對自己的勸說很排斥,“總感覺親(qin) 人會(hui) 害他一樣”。
剛學會(hui) 使用智能手機沒多久的宋女士說:“有時候碰到點不會(hui) 的東(dong) 西,想問問孩子,他有點不耐煩,說我們(men) 什麽(me) 都不懂,網上的東(dong) 西不要亂(luan) 點、瞎轉發。”很多年長一代更願意求助於(yu) 同齡朋友,或者相信陌生網友的信息共享,幾代人之間針對信息的交流和溝通產(chan) 生壁壘。
年輕一代將不滿轉移到網絡中。“被父母謾罵後如何調整心態”“父母總是打壓我,我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豆瓣“原生家庭抗爭(zheng) 會(hui) ”小組有12000多名成員,他們(men) 紛紛傾(qing) 訴或反思與(yu) 父母的關(guan) 係。
每到節假日,社交媒體(ti) 上便會(hui) 出現大量關(guan) 於(yu) “如何懟親(qin) 戚”“怎樣與(yu) ‘刁鑽’的長輩‘鬥智鬥勇’”的討論,引發不少青年網友共鳴,這類話題經常被大量轉發、評論。
“90後”“00後”等年輕群體(ti) ,長期浸潤在互聯網中,相對於(yu) 長輩更有技術和信息優(you) 勢。同時,社交媒體(ti) 的用戶主要是年輕人,對於(yu) 老年人的網絡群體(ti) 印象更多呈現負麵化。老年人成為(wei) 數字空間的“弱勢群體(ti) ”,缺少發聲的意識和渠道。
2.代際衝(chong) 突背後的多維成因值得關(guan) 注
對於(yu) 代際關(guan) 係的理解不同。“我們(men) 不了解孩子的工作,很擔心他過得不好,每次想打聽打聽,沒說幾句孩子就煩了。”“每次回家都熱乎不了三天,我爸媽就開始評判我,從(cong) 學習(xi) 、到工作,沒有一件是他們(men) 滿意的。”期待了解和期待理解,就像一枚硬幣的兩(liang) 麵,折射著兩(liang) 代人對代際關(guan) 係的不同看法。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汶蓉認為(wei) ,年輕一代和年長一代擁有的生命周期、時代經曆、立場觀點的差別,使得代際關(guan) 係必然存在衝(chong) 突的可能。
年輕一代成長在物質充裕的年代,崇尚獨立自主的生活,在對長輩“孝”的同時,更希望能有平等的代際關(guan) 係,如在價(jia) 值觀念、生活方式上相互尊重、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與(yu) 溝通,而非一味的“順”。但很多年長一代,往往把孩子視為(wei) 自身價(jia) 值的延續,站在自己的角度設計孩子的學習(xi) 、工作或生活。在孩子成年後,依舊不願放棄教育和引導的責任,試圖繼續約束或控製子女。一方是“振翅欲飛”,另一方仍是“緊抓不放”,溝通不暢乃至發生衝(chong) 突都難以避免。
代際界限不清,相互卷入過多。“買(mai) 房是父母出的首付,有時候花銷大,手頭周轉不開,父母也會(hui) 給我錢。”很多子女在工作、成家後依舊需要父母給予經濟、生活照料等多方麵的支持,“啃老”“代際依賴”等現象大量存在。另外,年長一代參與(yu) 年輕一代的幼兒(er) 撫育,老人犧牲自己的退休生活來幫忙照顧子女及下一代,“三代人同住一個(ge) 屋簷下”的情況比比皆是。經濟、生活等方麵的界限不清、牽扯過多,使得兩(liang) 代人相處時不容易把握分寸和尺度,很容易產(chan) 生過度保護、過度幹涉。
經濟、生活上的不獨立,使得子女與(yu) 父母的情感關(guan) 係也變得複雜。“心理學上,有個(ge) 概念叫自我分化,用來衡量子女和父母在情感上分離的程度。自我分化比較良好的個(ge) 體(ti) ,他們(men) 與(yu) 上一代能夠在自主與(yu) 親(qin) 密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既維持正常家庭關(guan) 係,也能實現自在相處。反之,代際關(guan) 係就會(hui) 在控製與(yu) 逃離之間反複搖擺。”琚曉燕說。
時代變遷使得不同世代的社會(hui) 觀念產(chan) 生分化。隨著社會(hui) 轉型加快,對於(yu) 婚姻、事業(ye) 等“人生大事”,不同世代呈現大相徑庭的理解。以婚姻為(wei) 例,在年長一代看來,婚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hui) 規範,其中包含著生活保障、後代繁衍、道德傳(chuan) 遞等多重符號意義(yi) 。子女如果晚婚或不婚,整個(ge) 家庭都會(hui) 麵臨(lin) 社會(hui) 輿論壓力。在年輕一代看來,婚姻的個(ge) 體(ti) 意義(yi) 要高於(yu) 社會(hui) 意義(yi) ,他們(men) 注重個(ge) 人的情感體(ti) 驗,認為(wei) “這是自己的事,與(yu) 別人無關(guan) ”,對於(yu) 婚姻選擇更加謹慎。在觀念不同、意義(yi) 分化的情況下,代際交流溝通易變成“自說自話”,或是針鋒相對。針對這些話題的討論,背後還隱含著兩(liang) 個(ge) 世代對社會(hui) 話語權的較量。
文化資源獲取偏差,導致代際文化碰撞。年輕一代從(cong) 廣闊的互聯網上獲得文化資源,成為(wei) 主要的文化消費主體(ti) ,構建起一係列文化語境、話語符號。而年長一代麵對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和文化變遷,大多隻能被動適應。文化碰撞中,代際的對話空間、共知的意義(yi) 內(nei) 容被壓縮。
作為(wei) 數字原住民,年輕一代發展出各類網絡亞(ya) 文化,如“二次元”文化、“粉絲(si) ”文化、“惡搞”文化等,一般都帶有娛樂(le) 性,以及一定的批判性。年長一代在文化選擇方麵相對傳(chuan) 統與(yu) 保守,很難適應或接受網絡亞(ya) 文化。如一些青年將“喪(sang) ”文化等作為(wei) 情緒宣泄的一種表達手段,卻被長輩斥責,認為(wei) 其消極、非主流。“我隻是換個(ge) 惡搞或者有點‘喪(sang) ’的頭像,爸媽就會(hui) 嫌我心態不陽光,解釋了也沒用,後來就懶得說了。”在此背景下,年輕人選擇在亞(ya) 文化圈層中尋求共鳴和慰藉,有意地廓清文化邊界,使得代際間的文化圈層愈加封閉。
互聯網算法推薦和“流量”邏輯,催化並放大了代際衝(chong) 突。在新媒體(ti) 環境下,算法推薦機製對用戶進行個(ge) 性化傳(chuan) 播,由於(yu) 兩(liang) 代人之間在教育水平、興(xing) 趣偏好等方麵的差異,導致其接收到的信息不盡相同。差異化的信息環境使代際共享信息越來越少,增加了兩(liang) 個(ge) 群體(ti) 進行互動的難度,各自的“信息繭房”越發穩固。
此外,一些平台和賬號故意製造衝(chong) 突話題、給代際關(guan) 係貼標簽等,以“吸睛”來實現“吸金”。他們(men) 將一些有關(guan) 於(yu) 老年人或者年輕人的新聞,通過故意歪曲敘事、誇大修辭等“話術”,製造代際虛假衝(chong) 突,以此收割“流量”,使代際衝(chong) 突成為(wei) 一種可以被消費的商品。例如一些自媒體(ti) 賬號選擇性地忽視有關(guan) 老年人的正麵新聞,故意突出極小部分老年人違背社會(hui) 公德的事件,並在傳(chuan) 播時使用刺激性的字眼,通過“標題黨(dang) ”及假新聞,製造受眾(zhong) 對“熊老人”的刻板印象,導致年輕一代產(chan) 生對年長一代的“抽象憤怒”,進而造成非理性的情緒表達。
3.數字化為(wei) 暢通代際關(guan) 係提供平台和可能
8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wei) 10.51億(yi) ,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互聯網已成為(wei) 重要的公共話語空間,這為(wei) 代際溝通和對話提供了新的平台,展現了代際互動的新的可能。
推動建立友好型代際關(guan) 係。《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施行,為(wei) 增進家庭和諧關(guan) 係提供了有力支撐,應進一步將政策落細落實。劉汶蓉呼籲,要進一步開展對於(yu) 代際關(guan) 係、家庭關(guan) 係的研究,從(cong) 社會(hui) 發展學的角度,推動建立友好型代際關(guan) 係。加強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讓個(ge) 體(ti) 更好地理解與(yu) 其他群體(ti) 的差異性,能夠積極地看待和處理代際關(guan) 係。培育更多的公益性服務組織,對有需要的人群開展心理谘詢服務、關(guan) 係溝通調解等。琚曉燕建議,年輕一代和年長一代都應提升溝通技巧和代際關(guan) 係處理能力。在情感上,學會(hui) 共情、設身處地為(wei) 對方著想;在行為(wei) 上,提高獨立自主能力,保持適當界限,如此,既能收獲溫暖安全的親(qin) 密關(guan) 係,又能在價(jia) 值觀、生活方式上互相尊重,減少代際衝(chong) 突。
充分發揮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社會(hui) 凝聚力。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轉化、開發利用提供了新路徑,同時也為(wei) 不同群體(ti) 的文化融合開拓了新空間。近年來,一大批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節目在多平台播出,引起年輕一代追捧和熱議。要進一步創新傳(chuan) 統文化融合式傳(chuan) 播,讓更多青年沉浸式體(ti) 驗,將優(you) 良傳(chuan) 統內(nei) 化為(wei) 自己的行為(wei) 方式,為(wei) 代際開展對話和溝通提供“文化共同體(ti) ”。
社會(hui) 主體(ti) 齊發力,彌合“數字鴻溝”,擴大對話空間。隨著社交媒體(ti) 用戶群體(ti) 不斷擴大,幽默的“表情包”、俏皮的流行語,也開始在年長一代中流行,不少人對此很感興(xing) 趣,積極地學習(xi) 並使用。但也有很多老年人仍有畏難和恐慌心理,應幫助他們(men) 改變思維定式和認知偏見,適應數字化生活。應兼顧社會(hui) 各群體(ti) 的需求,提高數字產(chan) 品和服務設計的包容度,注重適老化改造。在技能方麵,開展數字化技能培訓,幫助年長一代提高數字產(chan) 品使用熟練度、使用頻率等。在素養(yang) 方麵,提高他們(men) 對於(yu) 網絡謠言、虛假信息、網絡詐騙的鑒別力,促進老年群體(ti) 的社會(hui) 融入。
促進“文化反哺”,搭建交流溝通平台。重視“文化反哺”對於(yu) 消弭代際衝(chong) 突的重要作用。在線上、線下搭建有利於(yu) 代際互動和溝通的平台。線上方麵,鼓勵互聯網企業(ye) 開發論壇、社群小組、應用程序等,搭建代際溝通的數字平台,讓兩(liang) 代人“有的聊”“聊得來”。線下方麵,青年和老年群團組織、社區等,可定期舉(ju) 辦活動,開設情感溝通的小微課堂,同時,鼓勵年輕一代在文化、技術等方麵“反哺”年長一代,發動“銀齡”誌願者在就業(ye) 、婚戀等方麵為(wei) 青年提供谘詢與(yu) 服務,讓兩(liang) 代人以互幫互助的方式激發認同和共鳴。
加強網絡監督,對“收割”代際衝(chong) 突流量的行為(wei) 進行嚴(yan) 肅處理。某些網絡“鍵盤俠(xia) ”故意將個(ge) 體(ti) 矛盾上升為(wei) 代際衝(chong) 突,以及一些平台和自媒體(ti) 賬號為(wei) 吸引眼球過度渲染代際衝(chong) 突,此類行為(wei) 具有隱蔽性,卻對代際關(guan) 係產(chan) 生極為(wei) 負麵的影響,不能任其蔓延,破壞健康的網絡生態。應加大監管和懲治力度,為(wei) 數字空間的代際對話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本報記者 馬姍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