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青年參與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獲得感

發布時間:2022-09-13 10:4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從(cong) 大一開始,懷著對公益事業(ye) 的熱情,袁譽暢加入了支教社團,到鄉(xiang) 村地區和農(nong) 民工子弟學校支教。當時,“國際組織”對她來說還是個(ge) 遙遠而模糊的名詞。2015年她加入了浙江大學國際組織精英人才計劃,2019年成為(wei) 浙大國際組織與(yu) 國際交流專(zhuan) 業(ye) 第一屆學生,她才對“國際組織”有了更多了解。2021年她進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實習(xi) ,直觀感受到國際組織對需要幫助的人群是多麽(me) 重要。

  袁譽暢了解到,為(wei) 了向因氣候、疫情、衝(chong) 突等原因流離失所的難民提供糧食救助,WFP工作人員活躍在全球各個(ge) 角落,“在沒有路的地方修路,在沒有橋的地方架橋”。3個(ge) 月實習(xi) 期結束後,她希望對WFP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又申請延長了實習(xi) 期。

  2022年碩士畢業(ye) 後,袁譽暢再次向WFP投了簡曆,並成為(wei) WFP正式員工,協助推進和落實中方參與(yu) 的糧食援助項目。“我非常喜歡這份工作,所以又回到了這裏。”

  像袁譽暢這樣一畢業(ye) 就入職聯合國機構的案例,過去在中國相當少見。袁譽暢的經曆,是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的一個(ge) 證明。正如《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shu) 指出的:“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青年‘走出去’的道路越來越寬,溝通合作的‘朋友圈’也越來越大。”

  青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領導者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青年事務專(zhuan) 家高鑫記得,她剛加入UNDP的時候,整個(ge) 聯合國係統都沒有專(zhuan) 門的青年事務部門。2018年9月,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發起聯合國青年戰略“青年2030”,這是聯合國係統青年工作的重要裏程碑。從(cong) 那時起,聯合國機構的青年工作實現了“從(cong) 0到1”的跨越。

  “這些年,我感受特別深的一點是,不管是聯合國還是中國,都越來越重視青年發展了,這是一個(ge) 非常積極的轉變和趨勢。”高鑫說,如今全世界都將青年視為(wei) 可持續發展事業(ye) 的核心,認為(wei) 應該充分發揮青年的優(you) 勢和力量,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UNDP的宗旨,則是通過提高青年能力建設促成積極改變。“這叫‘授人以漁’,用英文表述就是work for and with young people——我們(men) 不但要為(wei) 青年做事,而且要與(yu) 青年共事。”

  在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主管鄭浩然看來,聯合國的青年工作宗旨是“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再通過他們(men) 的力量將更多的利益相關(guan) 方結合起來,推動實現共同的使命和願景。因此,UNFPA的重要工作內(nei) 容之一,是對青年進行領導力培訓。

  作為(wei) 世界經濟論壇(WEF)可持續發展與(yu) 中國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專(zhuan) 家,宋莎認為(wei) ,青年的創新能力非常強大,這種能力在“快魚吃慢魚”的年代尤其重要。近年來,氣候變化成為(wei) 越來越熱門的全球性話題,可持續發展從(cong) 最初的宏大願景轉變為(wei) 高速發展的產(chan) 業(ye) ,WEF北京代表處的人數也增加到十年前的3倍。據宋莎介紹,WEF正在與(yu) 清華大學開展產(chan) 學研合作,為(wei) 學生可持續項目創業(ye) 提供支持。WEF還聯合全球十餘(yu) 所頂級高校成立了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鼓勵學生和青年為(wei) 氣候行動積極發聲。

  在“走出去”呼聲推動下,中國青年相繼走上國際舞台,向世界推廣中國在可持續發展工作中的經驗。

  2019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hui) 在紐約總部召開,聯合國人口基金推薦的楊與(yu) 真、吳蔚、龔婷,與(yu) 世界衛生組織中國健康特使易烊千璽一道,鼓勵青少年選擇健康生活方式,呼籲世界關(guan) 愛留守兒(er) 童;2020年,全國青聯推薦的“光盤打卡”行動創始人柳濟琛,成為(wei) 中國第一個(ge)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青年領袖,在全球範圍推廣中國低碳生活;2022年,青年開發計劃署推薦的聽障青年石城川,在新加坡舉(ju) 辦的青年共創實驗室峰會(hui) 上,分享了用AI技術幫助聽障人士實現高效溝通的經驗,呼籲不讓任何一個(ge) 人掉隊……

  “當代中國青年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承擔起領袖角色。他們(men) 更願意在重要的國際平台上發聲,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和政策建議。”高鑫說,“人們(men) 已不再把青年看作一幫小孩,而是真的能夠改變世界的一個(ge) 群體(ti) 。”

  青年是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傳(chuan) 播者

  參加工作之前,高鑫參與(yu) 國際交流的經驗其實屈指可數。2014年她剛開始工作時,帶領一個(ge) 和她同樣年輕的團隊,參加了在中國召開的亞(ya) 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hui) 議。“當時完全談不上遊刃有餘(yu) ,不知道該如何在這些場合開口。”比如,茶歇環節本該是極好的社交機會(hui) ,但當時沒有一個(ge) 中國青年主動上前與(yu) “大咖”們(men) 攀談。

  如今,高鑫在聯合國從(cong) 事青年發展工作已經有8年。她現在明顯感受到,中國青年在國際場合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比過去都提高了許多。他們(men) 越來越樂(le) 於(yu) 爭(zheng) 取走上國際舞台的機會(hui) ,從(cong) 自己的視角向世界講述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在這一轉變的背後,當然是隨著中國發展而日益強烈的自豪感。

  “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2021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要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作為(wei) 中國青年,如何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中國聲音?在“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項目專(zhuan) 員徐舒雯看來,關(guan) 鍵是要“到場”。

  2017年,徐舒雯參加了在鄂爾多斯召開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hui) 。當中方代表介紹植樹造林的艱辛工作時,很多外國人都深受觸動。有人說:“如果不是參加這次會(hui) 議,我們(men) 不知道中國在防止荒漠化方麵做了這麽(me) 多。”這讓她第一次意識到,“中國的聲音還沒有被世界聽見。”

  2019年,徐舒雯來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巴黎總部實習(xi) 。她發現,中國雖是UNESCO頭號會(hui) 費國,但在聯合國的代表性還有待提高。例如,截至2020年11月,UNESCO在全球有403個(ge) NGO谘詢夥(huo) 伴,其中隻有4家來自中國。回國後,她得知中科院與(yu) 32個(ge) 國家37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ANSO,旨在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便辭去原來的工作加入ANSO,一心推動ANSO獲得UNESCO夥(huo) 伴地位。

  申請UNESCO谘詢夥(huo) 伴地位的工作看似簡單,實則極其複雜繁瑣。從(cong) 準備材料到提交,這個(ge) 過程就用了半年時間。今年6月,ANSO收到了回信,UNESCO同意授予ANSO谘詢夥(huo) 伴地位。令徐舒雯沒有想到的是,回信並非套用萬(wan) 能模板,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專(zhuan) 門為(wei) ANSO“量身打造”的。時至今日,她還能清楚地複述信中的一字一句:“相信新的夥(huo) 伴關(guan) 係能推動雙方在南南合作領域和科技創新領域的影響力,希望雙方在更多領域繼續尋找進一步合作的機遇。”

  “我們(men) 一直在說話語權,但隻有深度參與(yu) 國際事務後,你才能了解別人在做什麽(me) ,才有建立聯係和發言的機會(hui) 。”徐舒雯說,這也是擴大中國民間組織對外話語權的途徑。

  “到場”之後,還要“開口”。高鑫意識到,要在國際場合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了解聽眾(zhong) 是誰,講述他們(men) 感興(xing) 趣的內(nei) 容;其次是邏輯清晰,用最簡短最幹練的語言把最想表達的內(nei) 容表達出來;第三,是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心態,通過自己的角度講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鄭浩然則認為(wei) ,參與(yu) 國際事務,還要了解國際事務的規則和國際關(guan) 係背景,知道誰是參與(yu) 者、誰是利益相關(guan) 方,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事半功倍”。

  青年是新時代全球治理的參與(yu) 者

  在鄭浩然看來,鼓勵中國青年走出去,親(qin) 身了解其他國家的發展狀況,有助於(yu) 拓展他們(men) 的眼界,或許還能改變他們(men) 的人生。

  2018年,鄭浩然遠赴塞拉利昂,從(cong) 事青少年教育工作。她發現,在這個(ge) 西非國家,別說發展,許多民眾(zhong) 連生計都成問題。當地新生兒(er) 和產(chan) 婦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回國後,她發現UNFPA正在招人,“這不正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嗎?”她申請加入了UNFPA並工作至今,在心理和生殖健康領域助力青年發展。

  “有些學生沒考上名校,就覺得人生完了,整個(ge) 人處於(yu) 低迷狀態。在他參加UNFPA項目、跟我們(men) 去了欠發達國家後,受到很大的衝(chong) 擊,覺得世界上還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使命感和鬥誌就一下子上來了。”鄭浩然說,在參與(yu) 全球治理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不一定非要考上“985”和“211”學校才有發展,每個(ge) 人都有改變世界的潛能和機會(hui) 。

  宋莎對可持續發展一直很感興(xing) 趣,持續關(guan) 注和研究這個(ge) 領域。她認為(wei) ,發自內(nei) 心的熱情才是青年參與(yu) 全球治理的基本素質,青年應該找到自己關(guan) 注的賽道,因為(wei) “隻有熱情才能讓一個(ge) 人保持學習(xi) 心態,當你積累到具備一定資質的時候,就能脫穎而出,抓住屬於(yu) 你的機會(hui) 。”

  越來越多的當代中國青年,正在勇敢地走上國際舞台,積極參與(yu) 全球治理,建設共同繁榮、清潔美麗(li) 的世界。他們(men) 同時也見證和參與(yu) 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正如《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shu) 中指出的那樣:“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認識世界、融入世界,在對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9月13日 04 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