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編織手藝傳承者林淑麗:一個“中國結” 牽係兩岸情
中新社昆明9月12日電 題:中國編織手藝傳(chuan) 承者林淑麗(li) :一個(ge) “中國結” 牽係兩(liang) 岸情
作者 陳靜 成潔煥
“一個(ge) 小小的繩結,是兩(liang) 岸共同的‘中國結’,也是一種不可斷絕的情感聯係。”在昆明生活的台胞林淑麗(li) 學習(xi) 並從(cong) 事中國編織手藝近40年。她認為(wei) ,一條小小的繩子,凝結了中國幾千年的曆史與(yu) 文化。
林淑麗(li) 是最早一批到大陸創業(ye) 的台胞,自1991年第一次踏上雲(yun) 南這片土地,已經過去了31年。她曾前往沿海城市考察,後經朋友介紹到雲(yun) 南從(cong) 事木材進出口生意。
“我在台灣上中學時,家政課會(hui) 教如何編中國結。這變成我的興(xing) 趣愛好,工作之餘(yu) 會(hui) 做些小東(dong) 西裝飾家裏。”林淑麗(li) 說。到昆明設廠後,她在辦公室裝飾了中國結和手工編製蝴蝶、孔雀、花朵等工藝品。1996年,雲(yun) 南省婦聯工作人員前往林淑麗(li) 的工廠考察,看到這些活靈活現的手工藝品,便邀請她為(wei) 昆明市女子中學春蕾班教授中國傳(chuan) 統編織技藝。
春蕾班開設於(yu) 1997年,麵向全省120多個(ge) 縣區招收品學兼優(you) 的女童免費就讀。“開始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勝任,是兒(er) 女的鼓勵讓我決(jue) 定做這項公益事業(ye) 。”林淑麗(li) 說。
後來,林淑麗(li) 的編織技藝越發出色,先後被雲(yun) 南大學等多所高校邀請為(wei) “中國結技藝”客座教授。她還成立了工作室,製作刺繡、拚布等手工藝品。她曾多次前往北京、江蘇等地交流學習(xi) ,推動兩(liang) 岸中國傳(chuan) 統編織手藝的傳(chuan) 承與(yu) 交流。
中國結中有雙錢結、紐扣結、琵琶結、團錦結、十字結等多種結式,代表著團結、幸福、平安,深受民間喜愛。據林淑麗(li) 介紹,目前,中國結編織在台灣的傳(chuan) 承與(yu) 學校教育相結合,推廣普及較好,同時也注重傳(chuan) 統技藝的創意發展,通過編織把動物造型從(cong) 平麵塑造為(wei) 立體(ti) ,走在行業(ye) 前列。
“雲(yun) 南26個(ge) 世居民族編織品色彩各異、寓意多樣,刺繡的針法與(yu) 用色也各具特色,如做工考究圖案精美的彝繡、刺繡技法豐(feng) 富多變的苗繡等。”
林淑麗(li) 嚐試把苗繡、彝繡、侗繡以及景頗族的刺繡融合在布藝刺繡中,“通過綜合各種技法、在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創新,才能使傳(chuan) 統編織技藝在曆史更新中獲得新的活力”。
多年來,林淑麗(li) 致力於(yu) 兩(liang) 岸中國傳(chuan) 統編織技藝的交流,一方麵邀請台灣老師來大陸授課;另一方麵向台灣同胞介紹大陸各民族繽紛多彩的編織文化。
林淑麗(li) 說,“我的兩(liang) 個(ge) 孩子都對大陸充滿好奇,兒(er) 子到昆明幫過我幾年,現在和女兒(er) 在台灣經營文創公司。”在大陸工作、生活30餘(yu) 年,林淑麗(li) 感受到大陸同胞對她的熱情和關(guan) 心。
林淑麗(li) 說,“我是看著雲(yun) 南一天天發展變化的。”她回憶,20世紀90年代去木材基地驗貨時,要坐馬車、牛車和三輪車,出租車都很少見。現在雲(yun) 南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高鐵通向國外,國際航班多不勝數。以前編織中國結的線繩都要從(cong) 台灣買(mai) ,現在大陸很多工廠能生產(chan) 不褪色、不變形的優(you) 質線繩。
快速發展的雲(yun) 南,也吸引了更多台胞到此定居。近三年來,雲(yun) 南累計辦理台灣居民居住證1300餘(yu) 人次。
“我編織中國結的這一條線,也是牽係兩(liang) 岸姻緣的‘紅娘線’。”林淑麗(li) 笑稱,她常常介紹兩(liang) 岸青年彼此認識、增進交流,促成了好幾對姻緣,朋友們(men) 都稱她造就了“千裏姻緣一線牽、幸福美滿兩(liang) 岸間”。
林淑麗(li) 希望,就像中國結的寓意一樣,兩(liang) 岸同胞能共享發展福祉,闔家團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