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醫學專家研究帶來瘢痕疙瘩治療新理念 可降低誤診率

發布時間:2022-09-15 10:3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9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瘢痕疙瘩是一類皮膚瘢痕過度生長且無自愈傾(qing) 向的疾病,常常由痤瘡、蚊蟲叮咬、耳洞或其他創傷(shang) 引起。此前,該病的致病機製不明確,現有治療有效性差。

  記者14日獲悉,中國整形外科專(zhuan) 家與(yu) 免疫學專(zhuan) 家攜手研究發現了瘢痕疙瘩的致病機製涉及到係統性的免疫學異常。他們(men) 搭建了相關(guan) 分子分型體(ti) 係可用於(yu) 判斷臨(lin) 床治療有效率、停藥複發率等;專(zhuan) 家們(men) 還發現了新型診斷標誌物,可降低誤診率,避免嚴(yan) 重不良事件。

  中國專(zhuan) 家們(men) 的研究為(wei) 瘢痕疙瘩的治療帶來新理念,即全身調節;在降低誤診率的同時,實現治療後疾病狀態的監控。

  早期瘢痕疙瘩患者缺乏足夠重視,疾病逐漸發展會(hui) 形成大麵積瘢痕腫塊,形象患者外觀的同時、帶來痛癢不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複外科章一新教授告訴記者,既有的瘢痕疙瘩治療有效性差,複發率超過20%,甚至接近90%。麵對瘢痕疙瘩的複發,患者會(hui) 出現焦慮、抑鬱的心理問題。因此,突破瘢痕疙瘩現有診療框架,尋求新機製和新藥物成為(wei) 本領域研究重點。

  章一新教授團隊聯合上海市免疫所李斌教授團隊的原創性成果發表於(yu) 《細胞-分子免疫學》上。他們(men) 的研究顛覆了現有對疾病的認知,發現瘢痕疙瘩的致病機製不僅(jin) 僅(jin) 是局部異常,還涉及到係統性的免疫學異常。章一新教授團隊許恒醫師介紹,基於(yu) 該理念,聚焦於(yu) 病灶局部的現有治療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治療複發率高的問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瘢痕疙瘩的目前無法準確判斷治療終點。經典的藥物注射後,患者經常會(hui) 詢問:“我認為(wei) 效果挺好,能停藥嗎?”或者“醫生,我已經打針很多年了,是不是可以停藥?”許恒告訴記者,麵對以上問題,醫生隻能依賴於(yu) 主觀判斷,這常常造成治療過度的臨(lin) 床困境。章一新教授和李斌教授團隊的研究探索建立了分子分型體(ti) 係:既有利於(yu) 在複發早期發現並治療,又可以監測治療後的疾病狀態。

  當下,瘢痕疙瘩缺乏準確的診斷方式。章一新教授直言,醫師主觀判斷的診斷標準隻能做到約81%的準確率。據悉,常見的誤診疾病有增生性瘢痕和纖維肉瘤。增生性瘢痕最容易被誤診,導致患者錯誤接受放療、同位素治療,造成正常組織大範圍損傷(shang) 和花費高的問題;而纖維肉瘤早期的外觀和病史與(yu) 瘢痕疙瘩極其相似,誤診會(hui) 造成治療無效,病灶逐漸長大,以至於(yu) 耽誤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最後造成嚴(yan) 重不良事件,如腫瘤轉移、頭頸部毀容。本研究發現的新型診斷標誌物能夠幫助醫生做初步診斷/鑒別診斷,遇到可疑病例及時行病理檢查,降低誤診率。

  據悉,多年來,章一新教授團隊在瘢痕診斷、治療、預防領域積累了豐(feng) 富的診療經驗,其中原創性的手術技術、光電治療方案以及分子細胞生物學新技術為(wei) 瘢痕疙瘩疾病的診療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許恒透露:“為(wei) 早日實現該研究臨(lin) 床應用,我們(men) 正積極推進相關(guan) 靶點藥物臨(lin) 床試驗工作。”瘢痕疙瘩診斷標誌物臨(lin) 床級診斷試劑盒也已進入研發階段,期望基於(yu) 該項研究提出的全新原創性研究機製,不斷填補該疾病研究及治療空白,為(wei) 瘢痕疙瘩的診療困境提出新的解決(jue) 路徑。(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