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濱山手中華學校:生於革新求變時 勇立潮頭百廿載
中新社北京9月16日電 題:橫濱山手中華學校:生於(yu) 革新求變時 勇立潮頭百廿載
作者 門睿 於(yu) 淇
1898年,在孫中山“教育救國”思想的感召下,世界第一所近代華僑(qiao) 學校在日本橫濱建立。120餘(yu) 年間,這所學校幾經變遷,成為(wei) 如今的橫濱山手中華學校,依舊站在引領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潮頭,探索不止。
19世紀末,橫濱山手中華學校前身“大同學校”建立時,海外華僑(qiao) 教育還普遍沿襲傳(chuan) 統私塾模式,教學內(nei) 容也局限於(yu) 儒家經典。在日華僑(qiao) 華人為(wei) 求變革,探索新式教育,一手創辦大同學校,開設9門近代化課程,首推男女學生同班,就此開啟世界近代華文教育先河。
此後,學校經曆曲折,師生分散又重聚,校舍毀壞又重建,幾經更名後在1957年定名為(wei) 橫濱山手中華學校並沿用至今,成為(wei) 日本五所全日製華文學校之一。
“我們(men) 跨越三個(ge) 世紀的辦校曆史無可替代,但積累下的教育經驗和模式可供廣大華教同仁借鑒推廣。”橫濱山手中華學校校長張岩鬆告訴中新社記者,當前,海外華文教育正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海外華校隻有團結起來,集思廣益,才能探索出可行的應對路徑。
華校轉型趨勢雖早已顯現,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按下了加速鍵。
2020年2月26日,考慮到日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疫情形勢日漸嚴(yan) 峻,張岩鬆做出了休校、改上網課的決(jue) 定。
彼時日本口罩短缺,許多人因缺少防護感到恐慌。忙於(yu) 轉向網上教學的同時,學校還將熱心僑(qiao) 胞捐贈的口罩免費郵寄到每位學生家中,以解燃眉之急,許多學生家長因此感動落淚。
“麵對衝(chong) 擊和挑戰,我們(men) 最有效的武器是團結,要穩住人心。”此後幾個(ge) 月,張岩鬆一邊追蹤疫情,一邊安排線上課程、組織教師培訓,學校形成成熟的線上教學模式,也獲得家長認可,當年招生報名人數創曆年新高。
“團結、挑戰、創新、引領。”張岩鬆如是總結疫情下轉危為(wei) 機的心得。但他同時表示,雖然海外華校在疫情中積累了一定的線上教學經驗,但華校轉型升級是更為(wei) 宏觀的時代課題,實踐中的海外華文教育從(cong) 業(ye) 者仍然對未來發展道路感到困惑。
為(wei) 了探索海外華文教育在新時期的發展之路,張岩鬆於(yu) 2020年底發起成立全球華校聯盟,希望形成全球華文教育共同體(ti) ,凝聚群體(ti) 力量。
“聯盟籌備成立時,全球各地的華校代表不顧時差,幾乎‘隨叫隨到’地參加線上會(hui) 議。”張岩鬆表示,這些華文教育人有著同樣的堅守與(yu) 執著——讓中華語言與(yu) 文化在海外代代傳(chuan) 承。
“海外華文教育最終要實現‘育人’,這與(yu) 教書(shu) 完全不同。”張岩鬆認為(wei) ,海外華文教育要傳(chuan) 承的是“勤勞奮鬥、自力更生、包容開放、進取創新、團結互助、誠信守則、敬祖愛鄉(xiang) 、善鄰友好”的華僑(qiao) 華人精神,無論是海外華僑(qiao) 華人社會(hui) ,還是120餘(yu) 年來始終引領新潮的橫濱山手中華學校,都是在這一精神的激勵下傳(chuan) 承至今。
“海外華文教育應當在技術上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數據化和智能化,通過轉型升級賦予每所華校‘自我造血’的生命力。”張岩鬆表示,橫濱山手中華學校將繼續發揮自身凝聚力與(yu) 影響力,形成輻射全日本華文教育組織的華文教材中心、華文教師培訓中心和華裔學生活動中心,並依托全球華校聯盟的交流機製,將實踐經驗廣泛分享給世界各地的華文教育工作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