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青海生態旅遊發展十年:看見山,望見水,享“紅利”

發布時間:2022-09-16 16: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青海生態旅遊發展十年:看見山,望見水,享“紅利”

  圖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 李江寧 攝

  中新網西寧9月16日電 題:青海生態旅遊發展十年:看得見山,望得見水,享發展“紅利”

  中新網記者 李江寧

  在瀾滄江源,世代以放牧為(wei) 生的牧民搖身一變成為(wei) “船長”,帶領世界各地的漂流愛好者體(ti) 驗大自然的力量;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內(nei) ,這片土地的主人即是生態管護員,也是旅遊向導員……

  近年來,生態始終引領青海文化和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青海文旅產(chan) 業(ye) 真正實現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享發展“紅利”。

圖為(wei) 茶卡天空壹號景區。 李江寧 攝

  圖為(wei) 茶卡天空壹號景區。 李江寧 攝

  青海位於(yu) 中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dong) 北部,是山宗水源路之衝(chong) ,昆侖(lun) 山橫貫全境,三江水奔湧而出,青海湖煙波浩淼,祁連山林海莽莽。青海是旅遊資源的富礦區,許多文化旅遊資源被譽為(wei) “中國之最”乃至“世界之最”。

  家住青海湖南岸的格日“近水樓台”吃起了“旅遊飯”,自家的湖景民宿吸引了不少遊客。“每年政府都會(hui) 給我們(men) 這些經營戶做培訓,普及一些生態知識,我們(men) 再給來這裏旅遊的客人講,有些客人還會(hui) 主動提出跟我們(men) 一起去湖邊撿垃圾。”幾年間,格日的年收入從(cong) 不到1萬(wan) 元增長到了近10萬(wan) 元。

  統計顯示,十年來,青海省文化和旅遊部門堅持以生態塑造旅遊品質、以旅遊彰顯生態價(jia) 值。青海累計接待遊客3.1億(yi) 人次,旅遊收入3182.12億(yi) 元,均實現兩(liang) 位數增長。

圖為(wei) 青海湖。 李江寧 攝

  圖為(wei) 青海湖。 李江寧 攝

  “處理好生態旅遊與(yu) 文化的關(guan) 係,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遊,用旅遊的方式傳(chuan) 播文化。”常紅安表示。

  在瀾滄江源頭的青海玉樹州雜多縣,當地牧民通過培訓創辦起了本土的漂流公司。“我們(men) 有會(hui) 雕刻瑪尼石的船長,船上會(hui) 帶雕刻的工具,漂流過程中如果遇到適合雕刻的石頭,船長會(hui) 帶著客人一起體(ti) 驗雕刻瑪尼石,感受這裏的民族文化。”雜多縣瀾滄江源漂流有限公司負責人紮西然丁告訴記者,漂流過程中,船長還會(hui) 為(wei) 漂流愛好者介紹三江源獨特的文化、生態和野生動植物。

  “處理好生態旅遊與(yu) 民生的關(guan) 係,堅持把發展生態旅遊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舉(ju) 措之一,看得見山,望得見水,以美麗(li) 的鄉(xiang) 愁與(yu) 鄉(xiang) 景吸引遊客,讓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靠山水美景、文化風采,共享生態旅遊發展的‘紅利’。”常紅安說。

  “以前做夢也不敢想在家就能賺錢,還賺得這麽(me) 多。”青海海北州門源縣東(dong) 旭村村民楊公保當智的家毗鄰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秀美的田園風光吸引海內(nei) 外遊客。

圖為(wei) 瀾滄江生態漂流。 瀾滄江源漂流有限公司供圖

  圖為(wei) 瀾滄江生態漂流。 瀾滄江源漂流有限公司供圖

  “以前牧民們(men) 除了放牧,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人均年收入是6000元,過年的時候鍋裏才能見塊肉。”東(dong) 旭村脖子社社長張廷君告訴記者。2012年至2019年,來村遊客近6萬(wan) 人次,村裏各農(nong) 家院的平均收入已經達到6萬(wan) 元。

  “處理好生態旅遊與(yu) 生態保護的關(guan) 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生態永遠成為(wei) 青海旅遊的底色。”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常紅安表示。

  “青海地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它孕育了世界上最重大的河流和著名的山脈,這種環境具有不可複製性,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青海獨特的地理風貌和生態景觀。”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侯光良表示,青海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世界性,因此旅遊資源等級就更高,在這種情況下,青海發展生態旅遊得天獨厚。(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