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幹旱和台風 興化垛田龍香芋熟了
中秋節過後,江蘇興(xing) 化垛田上的龍香芋陸續成熟,這種芋頭是興(xing) 化特有的地方品種。在曆經了台風,也經過了半個(ge) 多世紀以來未曾有過的幹旱,垛子上的豐(feng) 收還是如約而至。
作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千百年來的興(xing) 化先民在河湖之中壘土成垛,造就了別具一格的農(nong) 耕體(ti) 係,也讓四麵環水的垛田成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耕作方式無法抵達的地方。在這裏,時間仿佛靜止了,舊式而古老的工具們(men) 依然在沿用,它們(men) 承擔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緊要任務,也成為(wei) 傳(chuan) 遞祖輩堅韌、勤勞意誌的重要介質。
九月 每一個(ge) 垛子上都會(hui) 有豐(feng) 收的消息
9月下旬,早上不到6點,天還沒有亮透,江蘇興(xing) 化垛田街道高家蕩村村民楊懷壽已經醒了。楊懷壽今年75歲,多年養(yang) 成的生物鍾,讓早起成為(wei) 習(xi) 慣。
一年中絕大多數時間裏,楊懷壽和老伴兒(er) 的生活總是兩(liang) 點一線,一頭在村裏,另一頭在水上。水多地少,興(xing) 化先民們(men) 圍湖造田,在水網中壘土成垛,造就了我國唯一的“垛田”景觀。水上的垛子形態各異,它們(men) 密集地交織在一起,水網遍布每一塊垛田,連接著它們(men) ,也間隔著它們(men) 。
船,是垛田農(nong) 戶們(men) 最主要的生產(chan) 工具之一,家家戶戶的船就停在村子岸邊。楊懷壽家的垛田距離岸邊不算太近,家裏用的船是十幾年前從(cong) 隔壁村莊買(mai) 下的,日子長了,就像是個(ge) 任勞任怨的“老夥(huo) 計”。啟動掛槳機後,船隻的行進不再依靠人力,原本半小時的撐船時間,被壓縮至十分鍾左右。
“興(xing) 化的垛田有大有小,像我們(men) 家,目前有六畝(mu) 地。最大的一塊垛田有一畝(mu) 四,最小的隻有不到六分地。”垛田土地肥沃,瓜果蔬菜是這裏普遍種植的農(nong) 作物,在楊懷壽的田裏,以香蔥和興(xing) 化本地特產(chan) 的龍香芋為(wei) 主。
除此之外,楊懷壽也種了生薑,“但前幾個(ge) 月太陽太毒辣,溫度太高,生薑剛生出芽就枯萎了。”過去的一個(ge) 生產(chan) 季,長江流域的幹旱,以及台風梅花都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帶來壓力。8月份,興(xing) 化的消防人員還曾幫助高家蕩村村民為(wei) 龍香芋澆水“解渴”,9月梅花台風來臨(lin) ,防範和搶排積水也成了農(nong) 戶們(men) 手頭最重要的事。
豐(feng) 收來之不易。中秋節過後,垛田上的龍香芋成熟了。楊懷壽載著老伴兒(er) ,船隻駛過一塊塊垛子,聽到一個(ge) 個(ge) 豐(feng) 收的好消息。
講究 水上田邊的一招一式得有分寸
距離高家蕩村約10公裏,在垛田街道得勝村,每天早上的五六點,村民們(men) 便起身開始勞作。73歲的村民周祝林和老伴兒(er) ,有時候起得更早,“偶爾五點鍾就要出發,地裏忙一上午,等中午回家吃了飯,下午再借著掃尾,到三四點鍾再回來。”
與(yu) 楊懷壽一樣的是,9月下旬起,周祝林也開始為(wei) 地裏成熟的龍香芋忙活起來,一天下來,他和老伴兒(er) 兩(liang) 個(ge) 人能收兩(liang) 三百斤的芋頭。這不是個(ge) 簡單的體(ti) 力活兒(er) ,周祝林說,鐵鍬拿在手裏的那一刻,就要開始掌握分寸。芋頭埋在土裏,挖芋頭的時候,一個(ge) 鐵鍬下去,要能輕鬆撬動芋頭,又不傷(shang) 及芋頭本身,“要是挖得不好把龍香芋挖破了,那就不好賣了。”
事實上,垛田上的農(nong) 活沒有一個(ge) 不講究技巧。縱然垛田四麵環水,但農(nong) 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仍然需要農(nong) 戶幫忙補給。大塊的垛子可以依賴水泵,幾分地的小垛子,靠的就是人工。農(nong) 戶們(men) 站在垛田邊,將水瓢綁在三四米長的竹竿上,雙手起落間,適量的水被水瓢高高揚起,也就均勻地灑落在了作物上。周祝林說,在當地,這就叫做“戽水”,用於(yu) 戽水的農(nong) 具,也被稱為(wei) “戽水瓢”。
以龍香芋來說,每天上下午共需澆兩(liang) 次水。周祝林戽水時,依靠腰部的核心力量帶動雙手一抬一放,動作連貫,一氣嗬成,讓力氣活兒(er) 也看起來輕巧得很,“但實際上戽水是需要全身協調的,別看隻有手在動,但身上的部位其實都有自己的分工,兩(liang) 條腿上使的勁不比胳膊上使勁少。”
往複 除了勤勞再無別的選擇
與(yu) 糧食作物不同的是,垛田上的芋頭、蔬菜很難做到集中收獲。新鮮程度決(jue) 定著收成的質量,也關(guan) 乎農(nong) 戶的收益。也因此,對於(yu) 農(nong) 戶們(men) 來說,每一次收獲,都要在下田采收與(yu) 奔波售賣之間循環往複。
頭一天采收好二三百斤龍香芋,第二天,楊懷壽五點鍾就要起床出發。年過古稀之後,他的身子骨還算硬朗,帶著頭一天收獲的芋頭,騎上電瓶車,就奔赴到了七八公裏外的市場上。楊懷壽到得早,這裏的芋頭多靠零售,銷售的高峰時段多集中在上午,來買(mai) 芋頭的很多都是老主顧,都認準了他。“等芋頭賣完,大概中午之後就回來了,第二天再去收新一撥的芋頭。”
周祝林這邊,選擇了去附近的批發市場批發售賣,這也意味著對時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天挖回來的芋頭,等到晚上就要去市場賣掉。我一般是夜裏十二點鍾到,等淩晨三四點鍾,賣光後就可以回家了。”采收緊張的時候,周祝林也顧不上真正的休息,簡單整頓後,就又帶著老伴兒(er) 開始了新一天的勞作,到了中午才擁有了可以小憩的片刻。
這樣奔波辛勞的日子,似乎也總沒有頭。
龍香芋的豐(feng) 收隻是垛田一年中若幹次的收獲之一。在江淮地區溫潤的氣候條件下,地裏的蔬菜總是一季接一季成熟,一年當中,每一塊垛子都經曆著不止一次的生產(chan) 往複,農(nong) 戶們(men) 的辛勞也在每一個(ge) 生產(chan) 季裏周而複始。
“除了刮風下雨不下田,其他的日子,我們(men) 這裏的農(nong) 戶都要到垛子上去的。”在楊懷壽和周祝林眼裏,沒有農(nong) 作物成熟的日子裏,田裏也依然少不得澆水、除草、田間管理,垛子上總是天天有活的。
平原地區,現代化的機械曾解放了無數的生產(chan) 力,可興(xing) 化垛田環水,農(nong) 戶家裏的船多數隻能裝一兩(liang) 噸的貨物,讓勞作與(yu) 絕大多數的農(nong) 用機械絕緣。這也意味著,所有的勞作,都依靠農(nong) 戶的雙手來完成,除了勤勞,垛田上的農(nong) 戶幾乎沒有其他選擇。
傳(chuan) 承 時間讓日複一日的勞碌成為(wei) 習(xi) 慣
龍香芋的生長周期比較長,埋在地裏四個(ge) 月才堪堪成熟,相比之下,香蔥的種植不僅(jin) 講究時候,且生長周期很短,隻有兩(liang) 個(ge) 月,白蘿卜用的時間則更短,四五十天即可成熟。周祝林心裏有一本賬,他把每塊地的“檔期”排得明明白白,除了年終歲尾的那段時間,幾乎不給自己空閑。
周祝林知道農(nong) 機的好,他說,“有機械,人就會(hui) 過得舒服一些。”但沒有農(nong) 機,生活在垛田邊的農(nong) 戶們(men) ,也不主動提及一個(ge) “累”字。
每一個(ge) 生產(chan) 季伊始,農(nong) 戶們(men) 要依靠耙子和鐵鍬,翻整土地;作物生長時,除了為(wei) 作物戽水,農(nong) 戶們(men) 還取用河泥作為(wei) 肥料滋養(yang) 農(nong) 田;收獲時也要在市場、田間和家裏,打若幹個(ge) 來回。每一件事都耗費力氣,也消磨精力。楊懷壽和周祝林提及這些,從(cong) 不說“累”,隻說“已經習(xi) 慣”。
時間是所有“習(xi) 慣”的答案。自楊懷壽第一次拿起戽水瓢為(wei) 龍香芋戽水、自周祝林第一次跟著父輩拿著蒿子踏上木船,時間已經過去了至少60年。
“通常再過兩(liang) 個(ge) 月左右,就不這麽(me) 忙了。”楊懷壽把自己的“檔期”已經排到了兩(liang) 個(ge) 月後,縱然農(nong) 戶們(men) “全年無休”,可到了年末,天氣涼了,垛子上也不再有一茬又一茬的蔬菜成熟,“到那個(ge) 時候,就能休息休息,做做家務,我們(men) 還能去興(xing) 化逛逛,也算是個(ge) 假期。”楊懷壽說,垛田的農(nong) 戶都是這樣的,若不是到了冬季最冷的時候,垛子上不會(hui) 有一塊撂荒地,村子裏也沒有一個(ge) 閑人。
周祝林覺得,這是因為(wei) 在當地農(nong) 戶的觀念裏,家鄉(xiang) 土地少,也就萬(wan) 萬(wan) 不能再有分毫的浪費。
2013年,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被確定為(wei) 首批“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2014年,又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確定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
在宏觀意義(yi) 上說,這套別具一格的垛田農(nong) 耕體(ti) 係,保留著古老的農(nong) 耕方式,是研究當地自然生態環境變遷和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珍貴標本。而區別於(yu) 廣義(yi) 的文化遺產(chan) ,祖祖輩輩興(xing) 化人所傳(chuan) 達給“楊懷壽和周祝林們(men) ”的生存智慧,似乎還包括著因地製宜、堅韌勤奮,以及對土地的珍視和敬重。這樣的生存智慧被垛田上的農(nong) 戶代代傳(chuan) 承,千年未變,也永不過時。
豐(feng) 收檔案
豐(feng) 收地點:江蘇興(xing) 化市垛田街道
豐(feng) 收年景:經曆了八月份的幹旱,九月份的台風,興(xing) 化市優(you) 質地方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龍香芋豐(feng) 收如期而至,今年龍香芋行情不錯,價(jia) 格幾乎比去年高出一倍
豐(feng) 收數據:垛田街道的垛田麵積在整個(ge) 興(xing) 化市超過一半,這一季,垛田街道龍香芋種植麵積為(wei) 5000畝(mu) 上下,中秋節後已開始陸續采收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