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箭雙星”透視我國“衛星快遞”的商業圖譜
“一箭雙星”再次成功發射,背後也浮現出一張我國“衛星快遞”的商業(ye) 圖譜。9月25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試驗十四號和試驗十五號衛星發射升空。有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發射的商業(ye) 衛星數量也將超過50顆。按照我國衛星應用領域現有增速推算,“十四五”期間,在商業(ye) 衛星產(chan) 業(ye) 鏈下遊的衛星應用領域總體(ti) 市場規模將達到4.15萬(wan) 億(yi) 元。在這條龐大的產(chan) 業(ye) 鏈條上,我國較活躍的商業(ye) 航天企業(ye) 已超過320家,其觸角已延伸到產(chan) 業(ye) 鏈每一個(ge) 細分環節。
運載火箭:技術領跑全球
據悉,此次發射升空的試驗十四號衛星主要用於(yu) 開展科學試驗、新技術驗證等領域,而試驗十五號衛星主要用於(yu) 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在“一箭雙星”上我國此前已有過成功發射的經驗,如2022年4月2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四維01/02兩(liang) 顆衛星發射升空。
除“一箭雙星”外,我國還多次以“一箭多星”的方式發射衛星。如今年2月27日,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八號運載火箭成功將22顆衛星發射升空,創造我國“一箭多星”新紀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一箭多星”的順利升空有賴於(yu) 我國世界領先的運載火箭技術。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146次運載火箭發射中,中國發射次數達到55次,自2018年、2019年後第三次獨占發射榜首,為(wei) 本國及國際用戶發射航天器數量達115個(ge) ,發射次數及發射航天器數量均實現增長,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長征”係列運載火箭共完成48次發射,在全球宇航企業(ye) 中排名第一。
遙感衛星:研製數量最多
運載火箭技術的成熟促進了商業(ye) 航天活動的蓬勃發展,而商業(ye) 航天活動中包含航天應用領域商業(ye) 化,即私營企業(ye) 圍繞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等領域提供航天產(chan) 品和服務的活動。
其中,在衛星遙感方麵,我國發射的遙感衛星數量逐年增加。據測算,衛星遙感產(chan) 業(ye) 規模則從(cong) 2012年的40.83億(yi) 元增長至2021年的118.12億(yi) 元。
同時,從(cong) 各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來看,美國和中國占據較大的份額。2021年,全球發射191顆遙感衛星,其中,美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wei) 86顆,占全球比重達45.03%;中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wei) 61顆,占比31.94%。
這一成績的取得有跡可循。從(cong) 2015年至今,我國商業(ye) 遙感衛星研製領域蓬勃發展,已經成為(wei) 當前我國商業(ye) 衛星研製數量最多、最活躍的領域。
主要包括吉林、高景、北京、珠海、航天宏圖、海絲(si) 、星時代、天雁、千乘、佛山、齊魯、瀟湘、靈鵲等係列衛星。
到2021年底,我國商業(ye) 航天公司、高校和產(chan) 業(ye) 應用研究機構、地方政府等各類主體(ti) 已規劃商業(ye) 遙感衛星星座計劃27個(ge) ,規劃衛星總數超過1801顆。
2021年當年,我國研製並成功發射商業(ye) 遙感衛星及其試驗星20顆,而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發射商業(ye) 遙感衛星及其試驗星超過87顆,其中絕大部分屬於(yu) 光學遙感衛星。
通信衛星:商業(ye) 化程度最高
《2021年中國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顯示,總體(ti) 上看,目前我國遙感衛星和導航衛星領域都呈現出以公益衛星為(wei) 主體(ti) ,商業(ye) 衛星為(wei) 補充的特點。
與(yu) 之不同的是,當前通信衛星領域商業(ye) 化程度較高,大部分民用通信衛星都已經以商業(ye) 化方式運營。據悉,2015年後,隨著國家對商業(ye) 航天的鼓勵政策,我國開始不斷有民營企業(ye) 涉足低軌商業(ye) 通信衛星研製,目前我國民營背景的商業(ye) 通信衛星主要集中在低軌互聯網通信衛星和低軌物聯網通信衛星的研製方麵。
以中國商業(ye) 航天企業(ye) 銀河航天為(wei) 例,該企業(ye) 自主研發出了我國首顆通信總容量達48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而今年,銀河航天發射了銀河航天02批批產(chan) 衛星。
“這是我國首批批量研製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組成我國首個(ge) 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驗證了我國具備建設衛星互聯網巨型星座所必須的衛星低成本、批量研製以及組網運營能力,並對於(yu) 推動我國6G通信技術發展具有積極意義(yi) 。”銀河航天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數據,預計2025年前,全球衛星互聯網產(chan) 值可達5600億(yi) -8500億(yi) 美元。而近期,銀河航天也在加速抓住這一衛星互聯網熱潮,完成了最新一輪的融資,公開信息顯示,投後估值金額約110億(yi) 元人民幣。
衛星產(chan) 業(ye) 鏈:活躍企業(ye) 超320家
“商業(ye) 航天已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商業(ye) 航天活動的擴大、深入,我國的商業(ye) 衛星製造、發射也在不斷提速。”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據統計,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國共有在軌商業(ye) 衛星(不含試驗星)179顆。其中,2021年,我國共發射了36顆商業(ye) 衛星,而今年,這一數量將超過50顆。
商業(ye) 衛星產(chan) 業(ye) 鏈包含於(yu) 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鏈之中。資料顯示,其上遊主要為(wei) 衛星與(yu) 火箭製造商,可進一步細分為(wei) 配套設備製造與(yu) 總裝。衛星及火箭配套設備包括航天用連接器、微特電機、MLCC、電子元器件、微波毫米波射頻芯片、星載計算機、恒星敏感器、天通基帶芯片等。
產(chan) 業(ye) 鏈中遊為(wei) 火箭發射與(yu) 衛星運營服務商。在發射環節,衛星由商業(ye) 火箭運載,在發射場依靠地麵設備輔助實現發射,而在衛星運營環節,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滲透可推動產(chan) 業(ye) 降本增效。
產(chan) 業(ye) 鏈下遊為(wei) 應用環節,傳(chuan) 統應用場景包括通信(廣播電視傳(chuan) 輸、郵電、遠程醫療、應急救災等)、導航(海陸空交通運輸、精準農(nong) 業(ye) 、智慧城市、自動駕駛、應急救援、氣候監測等)、遙感(國防情報獲取、基礎設施測繪、環境監測、自然資源管理等),新興(xing) 應用場景包括衛星互聯網、太空旅行、太空采礦、深空探索等。
在此方麵,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衛星應用市場規模為(wei) 1209.03億(yi) 元,2021年產(chan) 業(ye) 規模增長至5525.82億(yi) 元。按照我國衛星應用領域現有增速推算,“十四五”期間,衛星應用領域總體(ti) 市場規模將達到4.15萬(wan) 億(yi) 元,年均市場規模約8313億(yi) 元。
當前,商業(ye) 航天企業(ye) 已經深入到產(chan) 業(ye) 鏈每一個(ge) 細分環節,其中,我國較活躍的商業(ye) 航天企業(ye) 已超過320家。“從(cong) 數量來說,產(chan) 業(ye) 鏈下遊企業(ye) 數量最多,產(chan) 業(ye) 鏈上遊次之,產(chan) 業(ye) 鏈中遊企業(ye) 數量最少。”洪濤分析稱。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商業(ye) 航天企業(ye) 產(chan) 業(ye) 鏈布局較為(wei) 靈活,一些商業(ye) 航天企業(ye) 采取了深耕某一產(chan) 業(ye) 鏈環節的“縱向”發展戰略,另一些企業(ye) 采取了跨產(chan) 業(ye) 鏈環節經營的“橫向”發展戰略,如衛星應用企業(ye) 可能同時從(cong) 事相關(guan) 衛星運營業(ye) 務,衛星研製企業(ye) 可能同時從(cong) 事衛星運營、衛星應用業(ye) 務。(方彬楠 冉黎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