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下的鄱陽湖生態保護
9月3日,江西省都昌縣大咀頭附近,百餘(yu) 名垂釣者成排守在鄱陽湖邊,不時拋竿收竿。垂釣者的電動車和私家車停在身後幹涸的灘塗上。退水後的灘塗在連日的高溫暴曬下板結成塊,車輛行人碾碎的沙土隨風飄入湖水中。
而在大咀頭附近較深的水域,魚群時常躍出水麵,落在漁政巡邏船上。湖中央的深水區,不時有江豚浮現。因水位下降較早露出的灘塗上已長滿雜草,零星覓食的白鷺,偶爾受驚飛起。
自7月以來,熱帶副高壓控製長江流域,鄱陽湖地區遭遇極端幹旱,水位持續下降。9月23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7.10米,突破了2004年2月出現的曆史最低水位7.11米,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升級發布枯水紅色預警。
詹定鸝在都昌縣漁政執法大隊工作28年,對鄱陽湖的水位下降更加敏感。湖麵萎縮,湖中水生生物生存空間被擠壓,藻類、魚、江豚和候鳥的生存狀況,更令老漁政人員擔憂。“氣候反常,肯定對所有的水生生物都是一個(ge) 威脅。”
極端幹旱氣候之下,如何保護鄱陽湖的生態,將影響降到最小,仍是鄱陽湖區域所有人眼下最迫切的一個(ge) 現實問題。目前,鄱陽湖保護區管理局及周圍市縣,已經行動起來。
新“打卡景點”
9月4日,江西都昌縣龍口裏附近,鄱陽湖湖邊幹涸龜裂的灘塗上,到處可見織紋狀的裂縫,與(yu) 湖中平靜的水麵形成臨(lin) 水而旱的映照。
灘塗幹涸後泥土板結,私家車沿著湖邊緩坡衝(chong) 下灘塗,在鮮綠色的草地上留下碾壓枯死的小道。汽車在湖灘上高速行駛,漂移的車後塵土飛揚,在平整的湖灘留下一圈圈的車轍。
幹旱給行人進入湖灘創造了條件。不少垂釣者沿著湖區多個(ge) 通道和幹涸的湖灘自由進入,踩踏湖灘苔草,在湖邊留下飲料瓶罐和生活垃圾。
自7月以來,遭遇極端幹旱的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伴隨著水位下降,鄱陽湖湖邊灘塗荒草叢(cong) 生。長出的苔草構成一片草原景觀,成為(wei) 網絡博主打卡的熱門“景點”。
人群踩踏過的草灘已經開始幹枯,厚密的草灘上被踩出多條人行小道,露出枯黃的草根和沙礫。
禁漁後鄱陽湖漁民上岸,除了在公園打牌娛樂(le) ,大批垂釣者會(hui) 集到鄱陽湖邊釣魚。
垂釣者在湖邊活動,車聲和人聲嘈雜。都昌候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躍擔心,這些都會(hui) 破壞候鳥的棲息環境。垂釣者遺留的垃圾,對湖區的生態形成威脅。李躍每次到湖邊巡查,都會(hui) 撿走湖邊的廢舊漁網和塑料垃圾,提醒垂釣者離開時隨身帶走垃圾。
占早龍是鄱陽湖上的老漁民,禁漁後轉做江豚救護隊員,每天在湖麵上巡護。而現在,救護擱淺或受傷(shang) 的江豚,提醒垂釣人員不得靠近保護水域,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他也擔心,在江豚集中活躍區域,過多的垂釣人員會(hui) 誤傷(shang) 江豚。
據江西當地媒體(ti) 報道,針對遊人、車輛對濕地造成的損害,目前沿鄱陽湖的廬山市、湖口縣等地正在開展專(zhuan) 項保護行動,廬山市有關(guan) 部門在通往落星墩的觀景台路口設置了阻車樁和警示牌。
8月28日,廬山市林業(ye) 局發出倡議書(shu) ,倡議不駕駛機動車進入鄱陽湖濕地,並將對破壞鄱陽湖濕地的違法行為(wei) 嚴(yan) 肅處理。
為(wei) 避免垂釣誤傷(shang) 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當地漁政部門還禁止使用拋鉤。
9月4日上午,鄱陽湖湖灘上空,不時有航拍愛好者放飛的無人機,在空中盤旋嗡鳴,驚飛淺灘覓食的水鳥。在鄱陽湖千眼橋附近,同時有超過四架無人機起飛,拍攝幹涸的湖灘和飛鳥。
朱彼得是都昌縣本地人,從(cong) 事攝影60年。退休後,每年候鳥飛回鄱陽湖,他都會(hui) 騎著電動車在湖邊尋找拍攝角度。“人多的地方,鳥就少。能拍到鳥的地方,都沒有路。”
朱彼得說,鄱陽湖禁漁後,湖麵上少了匆忙來往的漁船,鳥群飛過湖麵的場景更加整潔。但幹旱之下,隨著湖水後退,朱彼得往年拍鳥的幾個(ge) 地點已經幹涸,候鳥歸來後也很可能放棄原來的棲息地。等候鳥歸來,朱彼得預計,隻能重新尋找拍攝位置。“幹旱,是大自然的事,人也沒什麽(me) 辦法。”
“魚躍甲板”
極端幹旱影響的不隻是沿岸,鄱陽湖裏的生態環境同樣受到影響。
9月3日,漁政部門的巡邏船在鄱陽湖都昌水域行駛途中,三十厘米長的鰱魚弓身彈出水麵,跳上甲板。五分鍾內(nei) 船艙裏就匯集了近二十條魚,工作人員將誤進船艙的魚投入湖中放生。
在湖口縣和都昌縣鄱陽湖水域,時常能遇到魚群躍出水麵。在落星墩,一位父親(qin) 帶著五六歲的孩子在湖灘上行走,盛玩具的水桶裝著一條四五斤的大魚。“撿的魚,它自己跳到船上了。”
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後,漁船全部上岸。詹定鸝告訴新京報記者,禁漁後,鄱陽湖的生態肉眼可見地向好,隨著魚群數量增加,多年不見的珍稀魚種也在湖中出現。
但今年在湖區提前進入幹旱情況下,出現鰱魚上船的“熱鬧景象”並不值得喜悅,詹定鸝心裏更多的是擔憂。在他看來,湖水水位下降,湖麵縮小,魚群才集中在小部分水域,“反而說明它們(men) 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對生態而言不是好現象”。
9月6日8點,鄱陽湖都昌站水位下降到7.97米,一天內(nei) 降低了0.15米。同日,星子站也跌破8米極枯水位,鄱陽湖提前進入極枯水期。鄱陽湖通江水體(ti) 麵積291平方公裏,較去年同期萎縮近9成。
詹定鸝說,往年枯水期水位雖然也會(hui) 下降,但水位下降速度較慢,長江江豚有充足的時間遊回到深水區。今年,湖水下降速度過快,每天下降約15厘米,魚群來不及遊回深水區,被困在灘塗的低窪處,體(ti) 型較大的長江江豚更容易擱淺。
為(wei) 防止江豚受傷(shang) 擱淺,都昌縣漁政執法大隊每天巡查湖麵,查看灘塗附近是否有被困的江豚,送回深水區域或送往醫院救治。詹定鸝稱,“目前,都昌湖區還沒有發現擱淺受傷(shang) 的江豚。”
隨著鄱陽湖水位下降,吃水線過深的船隻無法通行,采砂船也在湖中擱淺。為(wei) 減少船隻對魚類和江豚的威脅,鄱陽湖麵限製船舶行駛。非工作人員乘船進入湖麵,需要提前向漁政執法部門報備。
在詹定鸝的記憶中,2011年8月,鄱陽湖也曾提前57天進入枯水期。湖灘大麵積裸露,漁船成排擱淺在岸邊。政府按照漁船和漁民人數發放補貼,幫助漁民渡過難關(guan) 。
詹定鸝稱,當時漁政部門的工作重點在“救災”,幹旱直接影響漁民的經濟收入和家庭生活。隨著禁漁政策落實,漁民上岸後不再依靠捕魚生活。今年,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對湖區的生態影響最大。
“人又不能幹涉太多”,詹定鸝介紹,在湖區旱情尚未嚴(yan) 重時,漁政執法大隊就製定了江豚遭遇擱淺或受傷(shang) 情況下的應急方案。江豚遭遇食物嚴(yan) 重短缺的情況時,經過評估,可以人工適量投喂小魚。但為(wei) 減少對江豚習(xi) 性的影響,盡量不做人為(wei) 幹涉。湖麵日趨萎縮,詹定鸝說,他們(men) 所能做的,就是加強巡查。
詹定鸝稱,為(wei) 減少人為(wei) 轉運帶來的傷(shang) 害,漁政人員在重要碟形湖和主湖區之間開挖溝渠,保證那些被困在淺灘或碟形湖中的魚群和江豚等水生生物,可以沿著水道自主遊回到深水區。
等待候鳥歸
相對於(yu) 候鳥攝影愛好者,李躍更擔心候鳥的安全,以及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候鳥如何在此生存。
據介紹,鄱陽湖是亞(ya) 洲最大的候鳥越冬棲息地。在鄱陽湖越冬的候鳥年均數量達到43萬(wan) 餘(yu) 隻,種類超百種。李躍提供的資料顯示,鄱陽湖區鳥類共有463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6種。秋冬季節,到都昌候鳥自然保護區越冬的候鳥高峰期達到20多萬(wan) 羽。
通常每年9月中下旬,豆雁會(hui) 作為(wei) 首批候鳥到達都昌縣多寶鄉(xiang) 馬影湖邊,鄱陽湖開始進入候鳥越冬的高峰期。隨著氣溫和水位下降,種群繁多的候鳥陸續組團遷徙而來。
此外,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白鶴也會(hui) 在冬季飛臨(lin) 鄱陽湖越冬。全球白鶴種群數量僅(jin) 4000隻左右,98%的白鶴每年在鄱陽湖越冬5個(ge) 月以上。
李躍預計,今年冬季候鳥遷飛動態性強,呈多點散發態勢,甚至與(yu) 湖區沿線村莊農(nong) 業(ye) 空間、農(nong) 民生活空間發生重疊或衝(chong) 突,給候鳥的安全埋下隱患。
為(wei) 了躲避人類的幹擾,候鳥會(hui) 選擇人跡罕至的隱蔽地點棲息。李躍擔心,人類在湖邊灘塗過多活動,車聲和人聲都會(hui) 給候鳥生存棲息帶來幹擾,也增加了不法盜獵者捕殺候鳥的機會(hui) 。他和同事往往騎車甚至步行,到偏僻的島嶼或灘塗上巡查。
另外,近年來隨著環保力度的加大,鄱陽湖水質已經得到改善。但今年鄱陽湖枯水期長,湖水量減少,湖水水質也下降嚴(yan) 重。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留意到,鄱陽湖水肉眼可見的渾濁,呈現出泥水混合的暗黃色,僅(jin) 有岸邊不足一米的範圍能看到湖底的砂石。
李躍說,水質降低,影響水生生物量,對小魚生長不利。湖中小魚數量減少,進而會(hui) 影響以小魚為(wei) 食的鳥類生存。水質下降影響視線,也會(hui) 降低冬候鳥的捕魚能力。
候鳥尚未大規模歸來,鄱陽湖灘塗上的荒草已經提前生長,沒過腳踝的苔草莖葉堅韌。李躍擔心,湖灘大麵積長期裸露,濕生、旱生植物過早生長,冬候鳥來時,植被纖維化嚴(yan) 重。苔草是雁鴨類候鳥最愛的食物,莖葉一旦老化,雁鴨類無法啃碎,不能作為(wei) 候鳥的食物。
此外,隨著濕地地表水不斷下滲,灘塗泥土變硬,鳥類很難啄食濕地植被根莖,影響鳥類食物來源。
李躍介紹,為(wei) 解決(jue) 候鳥食物問題,曾考慮在湖灘上投放稻穀玉米等,作為(wei) 候鳥的補充食物。但也有專(zhuan) 家擔心,人為(wei) 投放食物會(hui) 影響候鳥的習(xi) 性,在非必要時刻盡量減少人為(wei) 幹預。
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期間,李躍不斷接聽電話,協調鄱陽湖附近水塘的候鳥保護工作。在電話中,一位水塘承包商擔憂,秋冬季節候鳥飛臨(lin) 水塘,會(hui) 取食水塘中魚苗和蟹苗,希望能獲得相應的補貼。
從(cong) 9月初開始,湖區生態保護人員就用打草機割去現有綠草,讓它們(men) 重新生長出嫩芽,為(wei) 豆雁提供食物。
此外,麵對持續發展的旱情,在候鳥來臨(lin) 前,都昌候鳥自然保護區抽水灌溉離主航道較近的候鳥棲息地,讓濕地鬆軟,長出適宜候鳥啄食的濕地植物,等待候鳥到來。
9月21日上午,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馬影湖水域監測到9隻越冬白琵鷺,這是保護區今秋以來監測到的首批越冬候鳥,拉開了今年鄱陽湖候鳥越冬序幕。“我們(men) 已經做好了準備”。李躍說。
C02-C03版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聶輝 C02-C03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