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幼兒園裏來了位“碩士媽媽” 孩子畢業了她還在“追訪”
微型幼兒(er) 園裏來了位“碩士媽媽”
孩子畢業(ye) 了她還在“追訪”
長江日報訊(記者向潔 通訊員陳克茂)“最近天氣多變,氣溫起伏大,小寶要少吃一點生冷的東(dong) 西,適當添加衣物,不要裹一身。”10月13日,趁著午休,已然身懷六甲的陳靜蓉開始挨個(ge) 給園裏的幼兒(er) 家長打電話。她常說自己“愛操心”,一些畢業(ye) 了的幼兒(er) 家長也時常接到她的“追蹤電話”。
微型幼兒(er) 園裏來了位“碩士媽媽”
江夏區山坡中心幼兒(er) 園保福分園的教師宿舍,是陳靜蓉“臨(lin) 時的家”,通常周一至周五她就住在這個(ge) 20多平方米的空間裏,有時半個(ge) 月才回一趟位於(yu) 紙坊的家。
“相距50多公裏,往返太耽誤時間了,先要坐公交車到山坡東(dong) 站,然後再乘城鐵到紙坊東(dong) 站……”陳靜蓉笑稱,她這個(ge) 人能“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選擇放棄繁華的大都市,這所偏遠的村灣幼兒(er) 園不失為(wei) 一方樂(le) 土。
在此之前,擁有碩士學位的陳靜蓉曾是暨南大學的輔導員,後來隨愛人回到故土江夏,還曾在齊心小學當過兩(liang) 年教師。去年10月,陳靜蓉通過考編進入山坡中心幼兒(er) 園,正式成為(wei) 一位學前教育工作者。
保福分園曾是一所規模中等的獨立幼兒(er) 園,前幾年還有100多名孩子。隨著城市發展的變遷,年輕人紛紛離鄉(xiang) 進城務工,當地適齡幼兒(er) 隨之減少,陳靜蓉從(cong) 老園長手裏接過“接力棒”時,園裏隻有12個(ge) 孩子,且大部分是留守兒(er) 童。
“既然家長們(men) 有需求,哪怕隻有一個(ge) 孩子我們(men) 也要堅持辦下去。”從(cong) 踏進保福分園的那一刻開始,31歲的陳靜蓉就決(jue) 定當好這一園孩子的“媽媽”。
混齡編班“一日生活皆教育”
12個(ge) 孩子、2名教師、1名廚師、1名保安,這就是保福分園的全部陣容。幼教新人陳靜蓉不得不麵臨(lin) 一項新挑戰——混齡編班,兼容教學。
考慮到留守兒(er) 童社會(hui) 化能力薄弱,需要加強人際交往,混齡教學能為(wei) 不同年齡的幼兒(er) 創造深交往的機會(hui) ,有利於(yu) 培養(yang) 他們(men) 的交流溝通能力和互助意識,在研究生階段經曆過學術訓練的陳靜蓉有意將這作為(wei) 自己的新課題,並結合“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加以設計。
園裏人氣很高的“木頭人”“空中傳(chuan) 書(shu) ”“搶凳子”遊戲,就體(ti) 現了陳靜蓉的用心設計。遊戲中,她會(hui) 給中大班幼兒(er) 設定“領頭者”“攻關(guan) 者”身份,小班幼兒(er) 的主要任務是模仿和學習(xi) ,就像一個(ge) 團隊裏,有人是將帥,有人是軍(jun) 師,有人是追隨者。雖然孩子們(men) 能力不一,但隻要放在合適的位置,就能讓個(ge) 人價(jia) 值得以體(ti) 現,團隊利益達到最大化。
畢業(ye) 了轉學了也還是“保福娃”
“陳老師,您怎麽(me) 來了?”“是啊,陳老師來看看你們(men) 當了小學生後是不是越來越棒了!”今年國慶假期之前,當已經成為(wei) 保福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天天和月月看到陳靜蓉出現在教室門口時,兩(liang) 個(ge) 小家夥(huo) 欣喜不已。
其實,這並不是陳靜蓉第一次去小學看望孩子們(men) 。“他們(men) 的入學通知書(shu) 都是我去拿的,我還跟他們(men) 的班主任老師交流過,介紹他們(men) 在園期間的情況、個(ge) 性特點,也向老師了解他們(men) 入學後的適應狀況。”陳靜蓉說,畢竟跟孩子們(men) 朝夕相處了近一年,畢業(ye) 後仍是牽掛,希望他們(men) 能茁壯成長。
陳靜蓉的這份真誠與(yu) 細膩同樣也得到孩子和家長的回應。“我希望陳老師不要太操勞,生個(ge) 漂漂亮亮的寶寶。”轉學至文化路小學的妍妍前不久還給陳靜蓉打來電話,匯報自己在新學校的學習(xi) 體(ti) 會(hui) ,體(ti) 貼地提醒陳老師保重身體(ti) 。
如今,保福分園隻剩下6個(ge) 孩子,混齡編班、共同成長的故事還在繼續,陳靜蓉也即將迎來自己的孩子,“我想我能堅持下去。不論他們(men) 是畢業(ye) 了,還是轉學了,他們(men) 也還是‘保福娃’。”
《長江日報》2022年10月13日第1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