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無私奉獻創造減貧奇跡
用無私奉獻創造減貧奇跡
——記脫貧攻堅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功勳模範
光明日報記者 訾謙
10月17日是第9個(ge) 國家扶貧日,也是第30個(ge) 國際消除貧困日。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現行標準下的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區域性整體(ti) 貧困得到解決(jue) ,為(wei) 世界減貧事業(ye) 貢獻了中國力量。
回顧我國的脫貧攻堅之路,數百萬(wan) 扶貧幹部傾(qing) 力奉獻、苦幹實幹,同貧困群眾(zhong) 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幹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ye) ,湧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與(yu) 此同時,一批政治堅定、表現突出、貢獻重大、精神感人的傑出典型更是讓人民群眾(zhong) 深深地感受到了功勳模範的榜樣力量。
深秋時節,7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李玉依然忙碌在一線,進行著他始終專(zhuan) 注的一件事——菌物研究。40多年來,李玉不僅(jin) 開創了全國第一個(ge) 菌物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出一批食用菌人才,還把以木耳為(wei) 主的食用菌種植技術推廣到40多個(ge) 貧困地區,引領我國食用菌產(chan) 業(ye) 實現從(cong) 小木耳到大產(chan) 業(ye) 的曆史性轉變。
為(wei) 采集優(you) 良菌種,製作新的菌物標本,李玉和學生幾乎年年深入人跡罕至的地方考察。經過努力,他們(men) 發表新菌種130餘(yu) 個(ge) ,記錄中國黏菌430餘(yu) 種,占世界已知菌種的43%,開創了中國人命名新菌種的先河。
2012年,全國脫貧攻堅戰打響,李玉滿腔熱忱投身到扶貧事業(ye) 中。通過對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精準把脈,他創造性地提出“南菇北移”“建設百公裏食藥用菌長廊”等食用菌產(chan) 業(ye) 扶貧發展戰略,之後又將菌業(ye) 扶貧經驗推廣應用到全國。2017年,他承擔起陝西省柞水縣科技扶貧任務,為(wei) 柞水選育出5個(ge) 宜栽品種,並實現大麵積推廣,輻射帶動全縣9個(ge) 鎮辦42個(ge) 村發展木耳產(chan) 業(ye) 。
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李玉走遍全國40多個(ge) 貧困縣(市),累計舉(ju) 辦科技講座80餘(yu) 場,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ge) ,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ye) 22個(ge) ,示範推廣30億(yi) 菌袋。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李玉也在2021年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同樣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的,還有內(nei) 蒙古自治區興(xing) 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繡產(chan) 業(ye) 專(zhuan) 項推進組組長白晶瑩。2016年,科右中旗推出一係列“菜單式”扶貧項目,其中,蒙古族刺繡是特色產(chan) 業(ye) 扶貧的重頭戲,白晶瑩成為(wei) 當時唯一的刺繡培訓老師。
回憶起第一次培訓課,白晶瑩記憶猶新。“一聽刺繡能致富,原本可容納100多人的教室,一下子來了300多人。婦女們(men) 有的坐在窗台上,有的蹲在地上,都嚷著要聽課。”白晶瑩說,從(cong) 那時起,對蒙古族刺繡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的婦女們(men) 開始嚐試拿起繡花針,跟著她學習(xi) 刺繡。
多年來,白晶瑩走遍科右中旗的12個(ge) 蘇木(鎮、鄉(xiang) )、173個(ge) 嘎查(村),集中設立了51個(ge) 產(chan) 業(ye) 村,舉(ju) 辦了130餘(yu) 期蒙古族刺繡培訓班,培訓繡工1.6萬(wan) 人次。在不斷摸索中,“企業(ye) +協會(hui) +基地+農(nong) 牧戶”的產(chan) 業(ye) 運營模式逐步形成。
2019年4月,科右中旗退出國家級貧困旗縣序列。如今,科右中旗精心打造蒙古族刺繡文化博物館,把1072種刺繡產(chan) 品分為(wei) 七大係列向遊客展覽展示,使蒙古族刺繡成為(wei) 當地文化旅遊的一張特色名片。而白晶瑩也繼續奮戰在刺繡幫扶車間,帶領草原繡娘們(men) 用勤勞的雙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
消除絕對貧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堅定執著的決(jue) 心。對於(yu) 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xiang) 下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毛相林來說,他和村民的毅力和決(jue) 心就是修建了一條看似不可能的“天路”。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wan) 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多年前,在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句順口溜。該村位於(yu) 一個(ge) 巨大的天坑裏,以前村民們(men) 要走出天坑,唯有徒步攀爬一條“掛”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從(cong) 山腳到山上,差不多需要一整天時間。
1997年開始,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下莊村的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蕩、在壁上扒,用鋼釺、鐵錘鑿,用兩(liang) 腳蹬,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了8公裏長的出山公路。
路修通了,還要想著老百姓怎麽(me) 過好日子。毛相林回憶說,下莊村曾經也探索發展過很多產(chan) 業(ye) ,但大多都失敗了。“直到黨(dang) 的十八大召開後,黨(dang) 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縣裏派來技術專(zhuan) 家說下莊適合種柑橘、西瓜、桃子、脆梨,我們(men) 就馬上開始種植,產(chan) 業(ye) 發展得十分紅火!”
據悉,2015年,下莊村在巫山縣率先實現了整村脫貧,橙色(紐荷爾柑橘)、藍色(勞務輸出)、綠色(西瓜)“三色”經濟也成了下莊村脫貧致富的特色產(chan) 業(ye) 。
2021年2月25日,毛相林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對於(yu) 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毛相林表示:“這份榮譽是屬於(yu) 全國千千萬(wan) 萬(wan) 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員幹部的。我要做一個(ge) 真正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為(wei) 老百姓謀福利、求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