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中國空間事業跨越非凡十年
10月16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係統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ti) 設計部研究員楊宏代表,在人民大會(hui) 堂現場聆聽了二十大報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報告中再次提到“加快建設航天強國”,並為(wei) 載人航天、探月探火、衛星導航等航天領域的創新點讚,這讓楊宏無比振奮。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事業(ye) 進入了創新發展快車道。201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發展航天事業(ye) ,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men) 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向全體(ti) 航天人發出了建設航天強國的動員令。
麵向空間技術發展,航天人把總書(shu) 記的親(qin) 切關(guan) 懷和科學指引,轉化為(wei) 加快推動航天強國建設的生動實踐。天宮遨遊、嫦娥攬月、天問探火、北鬥澤天下……一個(ge) 個(ge) 中國驕傲被送入浩瀚宇宙,奏響了航天強國建設的新樂(le) 章。
逐夢九天,建造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
每隔一個(ge) 半小時,就會(hui) 有一顆獨特的“星”從(cong) 天空劃過,引發航天愛好者們(men) 追拍。這顆“星”的名字叫“天宮”。
為(wei) 建造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航天人堅定地沿著載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戰略前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團隊作為(wei) 我國空間技術發展的主力軍(jun) ,在近十年間獨立自主地完成了中國空間站從(cong) 設計、建造到在軌運行的全過程。
2013年,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與(yu)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hui) 對接和組合體(ti) 飛行,完成了我國載人飛船的首次應用性飛行;2016年,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成功返回,驗證了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的關(guan) 鍵技術;同年,天宮二號與(yu)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首次實現了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2017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並與(yu)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hui) 對接,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完成,我國較全麵地掌握了空間站建設所需的關(guan) 鍵技術。
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第一個(ge) 艙段——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研製隊伍多地多線奮戰,全力保障了載人航天工程8次發射、2次返回、6次出艙任務圓滿成功,讓太空炫舞的機械臂等一批“神器”驚豔世人。
“目前,我們(men) 已經完成了中國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在軌驗證任務,近期我們(men) 將發射空間站第三個(ge) 艙段——夢天艙。”楊宏說,“我們(men) 要精心組織、精心準備、精心實施,確保空間站組裝建造任務圓滿成功。”
雄關(guan) 邁步,實現地月係到行星際的跨越
對於(yu) 賞月,常人往往會(hui) “寄相思”,而因為(wei) “嫦娥”,航天人則會(hui) 有更深層的感情。
“月球正麵有嫦娥三號、五號,背麵落著嫦娥四號,而所有的這些都是我們(men) 研製的。”五院探月團隊自豪地說。
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落月並開展月麵巡視勘察,實現了我國首次對地外天體(ti) 的軟著陸直接探測,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全麵實現。2019年,嫦娥四號首次實現人類航天器在月球背麵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和月球背麵與(yu) 地球的中繼通信,在月背留下了中國足跡。
作為(wei) 探月三期的開路先鋒,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於(yu) 2014年成功發射並返回,我國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關(guan) 鍵技術。2020年,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ti) 采樣返回,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
全球探月任務的成功率約為(wei) 50%,而中國探月工程六戰六捷,首次月球軟著陸、首次月背著陸、首次月麵采樣返回全部獲得成功,這樣的完美表現在世界航天史上可謂是絕無僅(jin) 有。
除了相距38萬(wan) 公裏的月球,中國航天人更是將目光投向了最遠4億(yi) 公裏外的火星。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在經過9個(ge) 多月長途跋涉後成功著陸火星,使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二個(ge) 成功著陸巡視火星的國家。
“通過一次任務即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是人類航天史上的第一次。”五院天問一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說。
至此,我國邁出了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cong) 地月係到行星際的跨越。
又上層樓,新起點航天事業(ye) 再創奇功
2012年12月,北鬥衛星導航係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標誌著我國北鬥係統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完成。
北鬥研製團隊馬不停蹄。攻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星間鏈路等160餘(yu) 項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核心器部件百分之百國產(chan) 化……他們(men) 用不到3年的時間,全麵完成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星座部署,實現了北鬥係統從(cong) 有到優(you) 、從(cong) 區域到全球的曆史性跨越。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正式建成開通,標誌著我國建成了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我國成為(wei) 了世界上第三個(ge) 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係統的國家。
除了上述重大工程,十年來,中國空間技術在眾(zhong) 多領域百花齊放、爭(zheng) 奇鬥豔。
在遙感領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工程圓滿收官,我國迎來了多層、立體(ti) 、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對地觀測的新時代;在通信領域,我國發射首顆高通量衛星中星16號,我國通信衛星進入互聯網應用時代;在技術試驗領域,實踐二十號衛星對標世界最先進的超大公用衛星平台技術水平,標誌著我國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台技術實現了從(cong) 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在空間科學領域,實踐十號空間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張衡一號衛星、天琴一號引力波探測試驗衛星等,有力推動了我國空間科學衛星係統研製技術、探測載荷技術以及科學應用技術的發展……
以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為(wei) 例,自黨(dang) 的十八大召開到2022年9月30日,十年間該院抓總研製並成功發射的航天器共262個(ge) ,占其建院54年來抓總研製數量的65.8%。
站在新的起點,航天人深感責任重大。楊宏說:“我們(men) 要認真學習(xi) 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航天事業(ye) 重要論述,充分認識空間站工程是科技強國、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引領性工程的深遠意義(yi) ,為(wei) 實現我國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再立新功。” ◎孫菽藝 吳曉波 本報記者 付毅飛(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