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的“圖”與“史”——南陲邊防的今天與昨天
河口的美是聞得到的香、嚐得到的甜——這是當地果農(nong) 的宣傳(chuan) 語。
深秋的河口,香甜的季節。成熟的菠蘿、香蕉……恰似流動的蜜。然而,四連山傳(chuan) 來的瑤族民歌卻有另一番滋味:“你們(men) 來時地裏長草,你們(men) 走時山上飄甜。滿山的甜都在心裏,難舍的淚掛在臉上。”
歌是駐地百姓為(wei) 退伍告別邊防的老兵唱的,詠者、聞者眼角皆有淚洇濡。
第一次到邊防的新兵們(men) 卻不同:他們(men) 總是雙目炯炯、兩(liang) 肩板直。
可以相信,此時楔入他們(men) 心間的唯有兩(liang) 個(ge) 字:堅守。
曆史中的軍(jun) 事要地重隘
“左圖右史”,古語裏常以此來描述那些縱橫挾策、滿腹經綸者的形象。曆史鉤沉、歲月留白,無論是塵埃遮蔽下的殺伐決(jue) 斷,還是號角連營中的強弩彎弓,決(jue) 策者庭堂軍(jun) 帳的案頭憑幾上,有兩(liang) 樣東(dong) 西是不可或缺的:一曰史,即訓釋曆史的典籍,用以“瞻前顧後,援鏡自戒”;二曰圖,即疏證、表述地理山川的地圖。
河口因位於(yu) 紅河、南溪河匯合處而得名。它最早出現在“圖”與(yu) “史”上,大約是在公元前111年,當時的西漢王朝為(wei) 它賦予了一個(ge) 極富意緒和民族特色的地名——進桑關(guan) 。桑者,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也;關(guan) 者,門戶關(guan) 口,軍(jun) 事之要地重隘也;一個(ge) “進”字,則在講述這片熱土上悠久的“納進”與(yu) “門開道放”曆史。
大澤涓滴,一個(ge) 古老的地名,見證著我們(men) 先民的襟懷氣度和寬廣眼界。一條條開辟於(yu) 秦漢之際、車轔轔馬蕭蕭的陸地驛道,“大船三百、小船千艘”的滔滔水道,雖然幾經興(xing) 衰,但那些“天竺通道”“馬援古道”“茶馬古道”“南方絲(si) 綢之路”的曆史印記,卻從(cong) 來沒有沉寂過。有兩(liang) 個(ge) 詞始終是描述河口的主題詞——門戶、通道。
1895年,河口被辟為(wei) 開放商埠,這個(ge) 邊境小鎮由此得以興(xing) 盛,史料上對其首次出現“邊地明珠”之譽。在漫長的滄桑歲月裏,這顆明珠也曾風塵覆蓋、黯然失色。而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壯闊年代,作為(wei) 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東(dong) 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它再度發出璀璨的光芒,一展風姿成為(wei) 嶄新的“曆史現場”。
“何人為(wei) 寫(xie) 悲壯,吹角古城樓。”一部邊關(guan) 史話,決(jue) 非自然形態和地理概念所能描述,也不僅(jin) 僅(jin) 是擁有類似海關(guan) 的“市舶”“榷關(guan) ”等稱謂表達,這方土地上的風雲(yun) 激蕩,從(cong) 來都彌漫著一種凜冽的語境——戰爭(zheng) 與(yu) 軍(jun) 事。
近代史上有“民國雙雄”之稱的蔡鍔、黃興(xing) 都在河口留下刀光劍影的記載:蔡鍔經此躲過暗殺秘密回國參加革命;黃興(xing) 則在這裏組織了與(yu) “黃花崗起義(yi) ”齊名的“戊申河口之役”;1910年,大西南第一條鐵路——滇越鐵路通車,河口成為(wei) 著名的國門口岸。這條修建於(yu) 崇山峻嶺的鐵路從(cong) 一動工,就充滿了外國殖民者的侵略野心和各族人民抗爭(zheng) 反擊的驚心動魄記載。
更值得一說的是,抗日戰爭(zheng) 中,紅河對岸日本侵略軍(jun) 虎視眈眈數年,竟一步也沒有踏上河口的土地,河口軍(jun) 民頑強地守住了中國大後方的南大門。史載,甚至連土匪都下山駐守紅河岸防。1945年,日寇投降。根據波茨坦決(jue) 議,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的侵略軍(jun) 向河口中國軍(jun) 隊投降。據說日軍(jun) 降將在河口受降時長歎:我終於(yu) 踏上河口,但是來領受敗軍(jun) 之辱……
紅河前哨的戍衛者
“山不在高”,屬於(yu) 山地河穀地形的河口以熱帶季雨林著稱,沒有“兩(liang) 岸雙闕,峨然雲(yun) 舉(ju) ”的絕嶺雄峰,全西南地區的海拔最低點就在紅河河穀。即便是那座俯瞰紅河、以“一峰攬兩(liang) 江”之勢構成邊防要地的四連山,其主峰高程也不到300米。
然而,“劍動三軍(jun) 氣,衣飄萬(wan) 裏塵。”在保衛祖國邊疆的戰鬥中,作為(wei) 前哨陣地的四連山如同一柄利劍在戰火烽煙中傲然挺立,以戍邊衛國的功績為(wei) 國人矚目,名列南疆邊防一線的“功勳之山”。
四連山如其名,由四座山連在一起而成。明代就設立了“衛所”(即當時的邊防哨所),老百姓按照習(xi) 慣,稱為(wei) “營盤山”;至清末,河口“對汛副督辦”(負責邊防軍(jun) 政的機構)在環繞城鎮的四個(ge) 相倚相望山頭上,分別配置了一個(ge) 巡防營,使之既可以獨自憑險據守,又能形成互為(wei) 屏障、山山相連的掎角之勢。大約是為(wei) 了部署方便,四座山峰就按駐防的排序,逐個(ge) 得名並留傳(chuan) 下來。
披覽史料,早期的地理命名的確帶有隨意性,但有一點很明晰,它一定和“兵備鎮戎”之“軍(jun) 責”緊密相關(guan) 。甚至當時的地圖,也始終作為(wei) 軍(jun) 事文檔的一個(ge) 重要部分,繪製、管理之責歸屬兵部。所以,地理與(yu) 邊境防務的耦合關(guan) 係也是理所當然的。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今日河口,就地理地貌而言,山脈斷穀、縱橫溪流、季風雨林依然保留著寒武紀時形成的地質構成。然而,這片1300多平方公裏的大好山河,已經成為(wei) 人民的家園鄉(xiang) 土。而四連山的戍衛者,則是有著“永不卷刃的鋼刀”之譽的邊防某部“紅河前哨鋼二連”。
河口擁有國境線193公裏,有陸地有江河,大麵積的森林覆蓋,遍山穀的熱帶水果……在旅遊者的鏡頭中,滿目皆山光水色,放眼盡異域風情。就拿四連山來說,當地的導遊手冊(ce) 裏少不了“盡挽一水風姿豔、俯覽滿山碧色香”之類的旖旎文字。
而邊防二連的官兵的自我介紹,總是自豪而簡潔:咱們(men) 連隊的風采特色,其實盡在連隊的榮譽稱號裏。
2006年,二連被命名為(wei) “紅河前哨鋼二連”——紅河:是連隊據守的陣地防線;前哨:是賦予連隊的任務職責;而一個(ge) “鋼”字,則見證著一代代官兵守國門如錚錚鋼釘、保家園似凜凜鋼刀的光榮與(yu) 功勳。
一進連隊,當門勒石幾個(ge) 遒勁有力的大字“會(hui) 挽雕弓如滿月”,讓人心頭一振。連隊幹部介紹說,這是全連官兵投票,從(cong) 幾十句古詩詞名句中選出來的“破陣子”。
為(wei) 什麽(me) 呢?大家說:我們(men) 就是一把時時拉緊挽滿的“雕弓”——連隊守衛的國境線有陸地界有河流界,據守著16個(ge) 固定勤務點,18個(ge) 流動執勤點……老話說“養(yang) 兵千日、用兵一時”,而二連不僅(jin) 天天練兵,而且天天用兵。
連隊官兵集體(ti) 創作的“紅河前哨鋼二連連歌”,此時聽來,旋律直擊心靈:“滾滾紅河水,巍巍四連山,鋼鐵二連兵,雄踞在南關(guan) 。從(cong) 炮火中走來,隨時代前進。經受住考驗,磨礪成標兵……”
自己譜就的連歌裏,引用了許多連隊的“典故”,閃動著許多官兵的身影。無須細述,從(cong) 下麵的數字中就可以知道,二連的連歌為(wei) 何如此鏗鏘,又為(wei) 何如此清澈——40多年來,連隊榮立集體(ti) 功9次,26次被評為(wei) “基層建設先進單位”,近400名官兵立功受獎……
河口迎來最美新時代
所有的美都有理由。而河口之美最重要的理由,源自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
民族學上有個(ge) 定義(yi) 叫“世居民族”,意即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民族。而河口擁有瑤、苗、壯、彝、傣、布依和漢族等7個(ge) 世居民族。
吾土吾民,《魏書(shu) 》《隋書(shu) 》《宋史》等典籍皆有記載,這些民族的族源家譜、遷徙路徑、禮儀(yi) 習(xi) 俗各有不同,但幾乎所有描述裏,他們(men) 都有一個(ge) 共同的品格:“勤以墾”“勇且健”——勤勞的開墾生活、勇敢而且健壯。
千年邊防史見證著這一古樸而強健的民風,《河口縣誌》上,姓名被遺忘的戍卒,以鋤鐮抗擊刀戈的百姓,皆可為(wei) “禦疆固壤”舍命赴死。當地博物館裏鑄有“保藩抗法”字樣的鐵炮,被炸毀的日寇在對岸威脅我領土的遠程炮殘骸……讓人們(men) 記起龔自珍之言:“欲知大道,必先為(wei) 史。”
“山以高低見峰巒,人以血脈傳(chuan) 忠勇。”這是在一個(ge) 瑤族寨子裏抄下來的對聯。今天訪河口,滿眼新景觀。所見所聞無不在做出這樣的詮釋:各族群眾(zhong) 的忠勇與(yu) 勤勞,正在新時代的邊陲熱土上光前裕後、血脈相傳(chuan) 。
河口不過是一個(ge) 數萬(wan) 人口的小城,但在民兵百姓中卻湧現出中央軍(jun) 委授予榮譽稱號的2個(ge) 集體(ti) 、2位個(ge) 人,堪稱一段光榮綻放又壯懷激烈的凝重曆史;
河口的發展曾經受困於(yu) 雷場之患,各族群眾(zhong) 緊密配合邊防部隊,用數年時間,通過兩(liang) 次大掃雷,清掃雷區2000多萬(wan) 平方米,退還耕地森林數萬(wan) 畝(mu) ,重開邊境通道十多條;
河口的曆史留下過貧困的記憶,“一把砍刀半斤鹽”就是全部家當。在脫貧攻堅的偉(wei) 大戰役中,貧困人口和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摘帽。穩邊富邊、強邊固邊,成為(wei) 今天河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起點……(解放軍(jun) 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