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轉型升級,“中國建造”增進民生福祉

發布時間:2022-10-24 15:18:00來源: 科技日報

  實習(xi) 記者 孫瑜 記者 矯陽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築業(ye) 發展日新月異。創新建築方式顯著提高建築質量,民生工程改變城鄉(xiang) 麵貌,百姓喜圓安居夢想;港珠澳大橋橫臥碧波之上、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創造多個(ge) 第一,一批超級工程擦亮“中國建造”名片;“光儲(chu) 直柔”建築成功運行、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一批低碳比賽場館驚豔世界,建築業(ye) 朝綠色低碳轉型……一係列建築成就充分展現著我國建築業(ye) 的雄厚實力,彰顯了強大的綜合國力。

  今年國慶期間,迎來開園一周年的北京冬奧公園紅旗飄飄、花團錦簇。365天,這片1142公頃的土地累計接待遊客突破100萬(wan) 人次,成為(wei) 京西“新地標”。

  “我家住在公園邊上,從(cong) 窗戶一眼就能望見這裏。我是看著這裏從(cong) 荒草叢(cong) 生一點一點地變成冬奧公園的。”北京市石景山區古城街道濱和園社區居民李佳感慨,“過去蓮石湖公園隻通到新首鋼大橋下,現在橋下空間打通,首鋼園與(yu) 永定河連在了一起。穿過大橋,滑雪大跳台也近在咫尺,拉近了我們(men) 和冬奧的距離。”

  十年來,我國建築業(ye) 日新月異,工程材料優(you) 化升級,裝備水平明顯提高,施工技術持續創新,一大批具有世界頂尖水準的建設項目成為(wei) “中國建造”的驕傲與(yu) 榮光。建設者們(men) 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讓人民群眾(zhong) 居住條件更舒適、生活環境更優(you) 美,並享受到更便捷的公共服務。

  工業(ye) 化建築助力民生改善

  2018年,48歲的魏東(dong) 和家人離開低矮潮濕的平房,搬進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位於(yu) 深圳市坪山區田頭社區的裕璟幸福家園。

  裕璟幸福家園是深圳市首個(ge) 裝配整體(ti) 式剪力牆結構的高層建築。中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建築師廖敏清介紹,裝配式就是以“搭積木”的方式建造房子。先做好牆壁和門窗等,然後把這些零件組裝起來,形成的就是裝配式建築。

  裝配式建築能顯著提高建築質量、提高建設效率、提升綠色發展水平,係統解決(jue) 工程質量通病,有助於(yu) 延長房屋使用壽命。

  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hui) 上,模塊化建築群北京亦莊藍領公寓亮相並大放異彩,一個(ge) 個(ge) 黃綠相間的箱式房屋創造了“整體(ti) 裝配率92%”的奇跡。模塊化建造將每個(ge) 房間作為(wei) 一個(ge) 模塊單元,房間的機電、管線、家具、裝飾、幕牆等90%在工廠完成預製生產(chan) ,運到現場直接吊裝,實現了“像造飛機一樣造房子”。即將入住北京亦莊藍領公寓的大學畢業(ye) 生劉強說,他對這個(ge) 極具科技感的建築充滿了期待。

  十年裏,全國各地湧現出一個(ge) 個(ge) 溫暖的“新家”:國內(nei) 最大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總建築麵積達310萬(wan) 平方米的雲(yun) 南昭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改造後的上海市中心城區最大規模城中村紅旗村,福州三坊七巷曆史建築修複工程……城市基礎設施、學校、醫院建設,以及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顯著改變了城鄉(xiang) 麵貌,便利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

  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副部長薑萬(wan) 榮表示,這十年,是我國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十年。十年來,全國累計完成投資14.8萬(wan) 億(yi) 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萬(wan) 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1.4億(yi) 多群眾(zhong) 喜圓安居夢。

  超級工程彰顯綜合國力

  2018年10月23日,伶仃洋上,煙波浩渺,被稱為(wei) 世界橋梁建設史上巔峰之作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

  “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正式投運!”2019年9月25日,“超級工程”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以下簡稱大興(xing) 機場)如期通航。

  大興(xing) 機場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施工難度最高的單體(ti) 航站樓。走在大興(xing) 機場中,8根如同花朵一般的C型柱從(cong) 屋頂延伸到地麵,陽光從(cong) 天窗中傾(qing) 瀉而下,堅硬的鋼材編織出優(you) 美的“紮哈曲線”。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大興(xing) 機場的建設已經創造了40餘(yu) 項國際、國內(nei) 第一,創下103項技術專(zhuan) 利,65項新工法。

  2020年初,在武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緊急時刻,建設者們(men) 晝夜奮戰,用10天建成了火神山醫院,用12天建成了雷神山醫院。

  這是令全球驚歎的“中國速度”與(yu) “中國奇跡”。按照常規流程,3萬(wan) 餘(yu) 平方米建築量的項目至少需要兩(liang) 年才能完成,而兩(liang) 個(ge) 醫院的總建築麵積達11萬(wan) 餘(yu) 平方米。任務重、時間緊,建設者們(men) 采取集裝箱拚接吊裝、BIM技術模擬施工等硬核建造技術,大幅縮減了工期,圓滿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全力守護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

  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總工程師李如生評價(jia) :“大興(xing) 機場、港珠澳大橋、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一批代表性工程,是建築業(ye) 轉型發展成果的濃縮和展現,也是‘中國建造’的最佳名片。”

  世界級標誌性重大工程,充分展現了我國建築業(ye) 的雄厚實力,彰顯了強大的綜合國力。如今,在世界橋梁排行榜上,各類型橋梁前十名中超過半數都是中國橋梁;我國“高、深、大、難”工程質量技術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科技創新彰顯出“中國建造”的品牌實力,“中國建造”成為(wei) 了質量安全的代名詞。

  建築業(ye) “走出去”的步伐也加快了。近年來,一大批以中國標準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在海外加速推進,高質量共建的“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持續湧現。由中國公司承建的“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項目通過精心組織設計、科研攻關(guan) ,解決(jue) 了一係列技術難題,結束了烏(wu) 茲(zi) 別克斯坦東(dong) 部經濟區與(yu) 首都經濟圈不通鐵路的曆史,在國際上彰顯了“中國技術、中國速度、中國質量、中國智慧”,被譽為(wei) “一帶一路”上的奇跡。

  李如生介紹,這十年,我國建築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顯著增強,對外工程承包遍布全球190餘(yu) 個(ge) 國家和地區。2013年以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ye) 額、新簽合同額總體(ti) 持續保持增長態勢。2021年,79家企業(ye) 入選全球最大的250家國際承包商榜單,我國建築業(ye) 企業(ye) 數量和業(ye) 務占比從(cong) 2014年開始蟬聯全球第一。

  綠色建造邁出低碳新步伐

  剛工作一年的李峰站在辦公室前自豪地說:“我們(men) 辦公樓內(nei) 的打印機、空調、咖啡機等電器,均被改造為(wei) 使用直流電的設備,可直接使用光伏產(chan) 生的直流電。停車場裝備有雙向充電樁,光伏發電高峰時,多餘(yu) 的光伏電量通過儲(chu) 能係統可為(wei) 新能源汽車充電,夜晚或光伏發電不足時,新能源汽車可以反向為(wei) 建築中的其他用電端供電。”

  這座“不一般”的辦公樓是全球首個(ge) 運行的“光儲(chu) 直柔”建築——深汕特別合作區的中建綠色產(chan) 業(ye) 園辦公樓。中建綠色產(chan) 業(ye) 園辦公樓實現了建築由能源的消費者向生產(chan) 者、存儲(chu) 者與(yu) 調節者的華麗(li) 轉變,運行一年多來,節約用電超10萬(wan) 千瓦時、節約標準煤約33.34噸、減少碳排放超47%,相當於(yu) 植樹16萬(wan) 平方米……

  “光儲(chu) 直柔”是建築業(ye) 朝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發展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節能協會(hui) 理事長江億(yi) 介紹,“光儲(chu) 直柔”建築是將光伏發電、分布式儲(chu) 能、直流電建築、柔性控製係統這4種技術相結合,實現節能低碳運轉的建築。

  建築領域是我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領域,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李如生介紹,目前,全國新建綠色建築麵積已經從(cong) 2012年的400萬(wan) 平方米增長到2021年的20多億(yi) 平方米。2021年,城鎮新建綠色建築麵積占比達84%,獲得綠色建築標識項目累計達2.5萬(wan) 個(ge) 。目前,2134個(ge) 綠色建材產(chan) 品獲得認證標識,帶動了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協同發展,也使建築產(chan) 業(ye) 鏈拉長變寬。

  綠色建築讓居民生活環境、城市公共空間更加美好。2022年初,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如期舉(ju) 辦,一批極具科技感和中國風的比賽場館驚豔了世界。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場館首都體(ti) 育館、首體(ti) 短道速滑訓練館、五棵鬆冰球訓練館等場館均使用了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冷製冰技術,為(wei) 世界貢獻了一場最環保的冬奧會(hui) 。從(cong) “水立方”變為(wei) “冰立方”——創造性的“水冰轉換”同樣很低碳。建設團隊采用了可轉換的鋼架支撐係統和可拆裝的製冰係統,在泳池中搭建了臨(lin) 時冰麵,形成4條標準的冰壺賽道,大幅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碳排放。

  十年來,建築業(ye) 綠色低碳發展的底色越來越濃。蹄疾步穩,奮發前進,中國建築業(ye) 還將創造更多“綠色奇跡”。(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