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我國將實現載人登月並建月球基地 重點對準月球南極

發布時間:2022-10-26 11:19:00來源: 成都商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組書(shu) 記、董事長吳燕生:

  我國將實現載人登月並建月球基地

  ■ “我們(men) 將進行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考基地的建設、火星采樣返回,實施小行星探測等。”10月22日,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第二場黨(dang) 代表通道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組書(shu) 記、董事長吳燕生透露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新目標。

  ■ 近年來,從(cong) 神舟、天宮,到嫦娥、天問,中國航天在一步步地創造著一個(ge) 個(ge) 新的曆史。按照計劃,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近日將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

  ■ 日前,北京大學地球與(yu) 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空間探測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焦維新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我國對於(yu) 載人月球探測等的前期研究早已開展,與(yu) 上世紀60年代已經成功登月的美國相比,我國的載人月球探測將統籌考慮登月與(yu) 月球科考基地的建設,更加注重科學成果的取得。

  下一步 探月將重點對準月球南極

  焦維新介紹,我國對於(yu) 月球的探測已經完成了嫦娥工程規劃的“繞、落、回”三期工程。此前的探測器,如“嫦娥3號”“嫦娥5號”,主要降落在月球的中低緯度地區。如不出意外,下一步的探月,如“嫦娥6號”“嫦娥7號”等探測器將主要探測月球的南極。

  “多個(ge) 航天大國都將目光對準月球南極,人類未來探索月球應當會(hui) 出現南極熱。”焦維新解釋道,月球表麵晝夜溫差極大,極度幹燥,沒有空氣和水。由於(yu) 月球自轉軸幾乎垂直於(yu) 太陽係黃道麵,加之月球南極密布著許多隕石坑,是永久陰影區,那裏可能多少億(yi) 年不見陽光,處於(yu) 非常低的溫度,因此理論上存在固態的揮發物質。從(cong) 前期的探測來看,這些揮發物質中便包括水冰。科學家經過計算,認為(wei) 在月球南極永久陰影區裏可能存在大量的冰,這對於(yu) 人類探索更遠的深空意義(yi) 非常大。

  “此外,揮發物質中還有其他不同成分,對我們(men) 研究月球演變,甚至太陽輸出變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yi) 。” 焦維新說。

  公開資料顯示,在阿波羅登月之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再次提出新的載人登月計劃,要在2025年左右將兩(liang) 名宇航員送到月球,登陸地點初步選擇在月球南極的某個(ge) 位置。另外幾個(ge) 航天大國也各自提出探月或載人登月設想,無一例外地把登月地點選在月球南極。

  統籌考慮載人登月與(yu) 建立月球基地

  焦維新介紹,我國多年前便開始了對載人登月的前期研究,他於(yu) 2010年也曾領導研究團隊,承擔中國載人登月科學目標的相關(guan) 研究。

  美國於(yu) 1969年7月實現載人登月,半個(ge) 多世紀過去,我們(men) 國家的載人登月會(hui) 有何不同呢?

  在焦維新看來,上世紀60年代末的載人登月,是在冷戰時期太空競賽驅動下進行的,科學目標並不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我們(men) 國家的載人月球探測,會(hui) 把載人登月與(yu) 建立月球基地統籌考慮,在月球進行實地科考,爭(zheng) 取獲得更多的科學成果。

  建立月球基地是否存在技術瓶頸?對此,焦維新表示,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神舟十四號、天舟四號組成的空間站組合體(ti) ,目前正在距離地球400公裏的太空軌道上運行。不久後,夢天實驗艙也將加入它們(men) 。今年年底前,中國空間站將最終完成“T字構型”建造任務。從(cong) 技術上來講,月球基地無非空間站的月麵版本,結合月球的實際情況,對空間站的結構、實驗裝置等加以改造,將環繞地球運行的空間站運送到月球上去,便可建立初步的月球基地。火箭的運載能力越強,運送到月球的物資越多,月球基地的建造也就越好。

  將研製新一代的載人運載火箭

  作為(wei) 進入太空的運載工具,運載火箭是一切太空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也決(jue) 定著載人航天工程的高度。焦維新介紹,目前中國起飛質量最大、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起飛質量896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

  焦維新介紹,我國正在研製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任務規劃預計2028年前後實現首飛。但發射成功不等於(yu) 馬上就可以用於(yu) 載人航天,還需要在可靠性驗證方麵下功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組書(shu) 記、董事長吳燕生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中國航天進行了274次發射。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的五年,進行了192次火箭發射,占長征係列火箭發射總數的43.2%。

  吳燕生說,進入新征程,我們(men) 將進一步提高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發展的舞台就有多大。為(wei) 此,將對現役運載火箭進行更新換代,研製新一代的載人運載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使中國航天發展的舞台更大、更好。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張炎良

  (成都商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