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僑見”上海:汲取精神力量 創新賦能發展
中新網上海11月17日電(記者 範宇斌)由上海市委統戰部主辦的“僑(qiao) 見·這裏是上海”市情體(ti) 驗活動第三場16日在上海舉(ju) 行,科技工作者一行實地參觀了中共二大會(hui) 址紀念館、外灘萬(wan) 國建築博覽群、魯迅紀念館、1925書(shu) 局,了解上海的曆史文化,從(cong) 中汲取精神力量,並在交流互動中,加深情誼,擴大朋友圈。
100年前,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第一次提出黨(dang) 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第一次提出黨(dang) 的統一戰線思想——民主聯合戰線的思想,第一次公開發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製定第一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章程》……在中共二大會(hui) 址紀念館,科技工作者一行通過多媒體(ti) 展陳詳細了解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創建初期的崢嶸歲月。
上海微波技術研究所(中電科第五十研究所)微波與(yu) 探測研發部主任助理、高級工程師聞海達在上海工作了十多年,但他鮮有機會(hui) 能夠深入了解上海的曆史文化。他說:“第一次走進中共二大會(hui) 址紀念館,讓我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的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位於(yu) 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處的外灘,坐落著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複興(xing) 大樓,有外灘萬(wan) 國建築博覽群之稱,一直以來被視為(wei) 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和城市曆史的象征。
經過百餘(yu) 年的建設,如今的外灘,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陳俊平看來,一座城市的曆史風貌影響著城市精神的塑造,外灘萬(wan) 國建築博覽群是上海城市精神“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縮影,如今的上海吸引著全世界的人才匯聚,也帶來了各自領域的先進經驗。
陳俊平談及,他當年來到上海求學也是被這座城市所吸引。“我曾經去德國的研究所工作,最終還是回到了上海。”陳俊平說,出國拓寬了視野,回國則能夠更好地發揮才華、報效祖國。科技工作者除了要有不斷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科學家精神,還要不忘初心,將所學知識與(yu) 祖國建設的需要連在一起。
魯迅一生,上下求索,不懈追求救國救民真理,成為(wei) 偉(wei) 大的“精神界戰士”。在魯迅紀念館,科技工作者一行時而仔細聆聽講解,時而瀏覽展陳介紹。
“魯迅是課本上的名人,他棄醫從(cong) 文的經曆讓我很佩服。”浦江實驗室智慧醫療中心青年科學家、副研究員徐捷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wei) 孺子牛”,不僅(jin) 是魯迅一生的精神體(ti) 現,也是他正直的民族脊梁的真實寫(xie) 照。“作為(wei) 一名醫藥領域的科研人員,我在領悟魯迅精神之中,更加堅定了勤勤懇懇投入科研的信念,隨著國家對科技人才的愈加重視,以及越來越多科研人才回國發展,也讓我堅定了紮根上海、服務全國的信心。”
上海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也是人才集聚地,聞海達表示,“作為(wei) 一名海歸科技工作者,我要以身作則,把科技創新作為(wei) 第一要務,用實際行動作出更大貢獻。”
時空交匯,引領前行,“1925書(shu) 局”的前身是1925年建成的商務印書(shu) 館虹口分店,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與(yu) 江南文化元素在此融合。在這家持續開業(ye) 近百年不斷的書(shu) 店,科技工作者一行座談交流,共話科技創新賦能未來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