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滑稽梅花”第一人張克勤:“老開心”帶來無數歡笑

發布時間:2022-11-25 10:07:00來源: 揚子晚報

  深秋時節,蘇州滿城盡是桂花香。位於(yu) 蘇州中街路上的一處茶室內(nei) ,著名滑稽表演藝術家張克勤如約而至。生活中的張克勤衣著樸素,平易近人,風趣幽默。作為(wei) 中國第一位以滑稽戲表演獲得戲劇梅花獎的演員,張克勤從(cong) 說評話出道,跳過芭蕾舞、唱過上海說唱。他從(cong) 藝近半個(ge) 世紀,輾轉於(yu) 常州、上海、無錫、蘇州四地的滑稽劇團,自稱為(wei) “飛鴿牌”,最終落戶蘇州滑稽劇團,成了“永久牌”,被大家親(qin) 切地稱為(wei) “老開心”,為(wei) 廣大觀眾(zhong) 帶去了無數歡笑。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畢榮/文

  一個(ge) “勤”字讓他“誤入”文藝圈

  早在上個(ge) 世紀80年代,就有了“小張一上台,笑聲滾滾來”這一說法。張克勤的表演在當時已獲得了觀眾(zhong) 的喜愛和專(zhuan) 家的認可。然而,張克勤卻說,進入文藝圈就是個(ge) 誤會(hui) 。

  張克勤1947年出生在上海,當時,家裏條件非常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16歲時,國家開始號召支援邊疆、建設大西北。“去新疆,這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選擇。國家用人之際,為(wei) 的是支援新疆,幫助建設。我的‘私心’卻是吃吃新疆的葡萄幹。在那個(ge) 時代,我把主要任務和次要任務搞混了,還好那時還小,‘百無禁忌’。外部環境的熱情那麽(me) 高,我又有小心思作祟,怎麽(me) 能不動心?我滿腔熱情,一心想去。”父母輩的家人,倒冷靜許多,冷靜程度超乎想象。

  “葡萄幹,這個(ge) 是可以滿足的。上世紀60年代,有葡萄幹吃,和現在拿著金飯碗吃飯一樣,旁邊人就是一臉羨慕的表情。家裏每天給我準備了葡萄幹,可以吃到爽,童年的幸福感就這麽(me) 洋溢出來了,每天樂(le) 滋滋的。”

  “可是時間一長,半個(ge) 月不到,就覺得不對了,越來越覺得葡萄幹不好吃了,從(cong) 滿心期待可以每天見到、吃到,轉而成為(wei) 每天最好不見、不吃。孩子的表現總是很外露的,況且這個(ge) ‘坑’是大人們(men) 早就預設挖好的,不是這個(ge) 結果,大人們(men) 反而對自己的成果不滿意了。家人們(men) 感受到我的厭惡,看穿不戳穿,繼續日供葡萄幹。直到我自己實在是‘趟伐牢’(受不了)了,跟他們(men) 講,我不吃了,每天這麽(me) 吃,怎麽(me) 吃得消。還不是自己的小心思鬧的?我想,這樣不行啊,天天吃要吃‘傻掉’的。於(yu) 是,自己打消了去新疆這個(ge) ‘宏偉(wei) 大願’。”

  “家裏人總算鬆了一口氣。然而,舊愁未平新愁起。不去新疆,又不能繼續讀書(shu) ,那也要有地方去啊。政策規定,如果不願意去新疆的,不在原戶口地的,可以回到自己的原籍,幫助原籍地建設、發展。”張克勤選擇了回原籍常州,距離上海並不遠,那裏又有親(qin) 戚在,多少有個(ge) 照應。

  “家裏人平時喜歡聽評彈,我從(cong) 小耳濡目染對評彈也有些許的了解和喜歡。”恰巧,舅舅虞雄伯是評書(shu) 演員,經過舅舅提點、指引,通過麵試,張克勤順利進入了常州市評彈團。“當時還是挺高興(xing) 的,不用跑那麽(me) 遙遠,終於(yu) 我的想法和家裏的意願保持了高度一致。不過,這些錄取意見中,竟然沒有一個(ge) 是和評彈有關(guan) 的。評彈團到底是為(wei) 了哪一項招的我,現在想想,或許因為(wei) 我名字裏有個(ge) ‘勤’字,不管是不是這塊料,隻要勤快,終能出師。”

  一個(ge) “本”字影響著他的藝術道路

  張克勤進入常州評彈團不久,拜評彈名家高翔飛為(wei) 先生。說評話有兩(liang) 道關(guan) 要過,第一道關(guan) ,就是蘇州話。方言是基礎,上海話和蘇州話聽上去像,差別可不小,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要在江南吳語方言區靠賣口討生活,語言關(guan) 必須要過,這個(ge) “過關(guan) ”的要求是指蘇州人認為(wei) 你就是蘇州人。要求苛刻嗎?一點也不。話都講不清楚,怎麽(me) 說評書(shu) 呢!其實越是相近的某些詞語,反而容易因為(wei) 語言習(xi) 慣而“滑”過去,這些許的差別,就足以區分是“蘇州人講蘇州話”,還是“會(hui) 蘇州話的人講蘇州話”。張克勤為(wei) 了講好蘇州話,整天泡在公園裏,找蘇州人聊天,學說蘇州話,逼著自己用蘇州話來交流。剛開始也是扭扭捏捏的,生怕說不好又聽不懂。兩(liang) 個(ge) 星期後,他自信心越來越強,已經完全可以熟練交流了。有一次張克勤還被團長“捉牢”,說上班時間泡公園,這讓他有些哭笑不得。

  語言關(guan) 算是這麽(me) 簡單卻不輕鬆地過了。第二關(guan) 可就沒那麽(me) 容易了,講蘇州話方便,評話入行可有規矩,謂之“百日王”。什麽(me) 叫“百日王”?一百天能把一部書(shu) 啃下來,說得像樣,說得師父滿意那叫“出師”,出師才證明是塊學評話的料,是塊料子才能繼續學下去,否則對不起,卷鋪蓋回家。張克勤心想,第一關(guan) 我都過了,用第一關(guan) 的經驗:“勤”走天下,也不辜負他名字裏這個(ge) “勤”字。於(yu) 是起早摸黑,白天說、晚上練,每個(ge) 字每個(ge) 詞,都清清楚楚吐進吐出。不到百日,終於(yu) 熬出師。

  雖然出師了,張克勤仍然賣力地跟師父學。高先生對張克勤說:“克勤啊,人活在世上,要記住一個(ge) 字,就是‘本’字,有了本領,到哪裏都不用擔心,有了本領就能在說書(shu) 台上成角。”這句話,給張克勤印象特別深,深深地影響著張克勤未來的藝術道路。

  一個(ge) 小角色也要演得像模像樣

  1966年,常州撤銷評彈團,改成文工團,後又改為(wei) 歌舞團。和中學畢業(ye) 時一樣,張克勤又麵臨(lin) 著一次選擇,而這次的選擇更加不由自己。

  在評彈團改為(wei) 歌舞團後,領導考慮張克勤外貌還算俊朗、嗓音條件較好,將他留下了,成為(wei) 一名歌舞團的演員。當時,張克勤年紀不算大,可與(yu) 那些有童子功底子的同事相比,有著天壤之別。“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來練習(xi) ,身段啊、嗓音啊、唱腔啊,步伐啊,樣樣從(cong) 零開始練習(xi) 。別人早上七點起床,我早上七點已經練過一輪,跟著他們(men) 再進行第二輪的練習(xi) 。一段時間後,我開始嚐試跳了《白毛女》中的穆仁智、《紅色娘子軍(jun) 》裏的小龐,外加演話劇、唱歌劇。因為(wei) 條件實在有差距,定位自己以飾演配角為(wei) 主,不想竟也可以勝任。”張克勤說。

  或許是在歌舞團打下的形體(ti) 基礎,讓他後來在大型滑稽戲《一二三,起步走》中,把孫發發演得活靈活現、蹦蹦跳跳,一點也不覺得“怪”。演得像模像樣絕對不是一句玩笑話,當中充滿了艱辛的苦練。作為(wei) 一個(ge) 演員就是要憑實力說話,憑本事上台,沒有能力,即使一個(ge) 小角色可能你都要等很久。後來,張克勤在獲得戲劇梅花獎後說:“你沒有付出,不勤奮付出,不會(hui) 有作為(wei) 的,作為(wei) 決(jue) 定了地位。”

  常州評彈團重新恢複後,張克勤又回到了評彈團,拿起了他熟悉的醒木,繼續他的《霍元甲》,這次距離上次放下已經差不多十年了。

  張克勤在評話、彈詞甚至話劇領域都有所涉獵,上海說唱源於(yu) 獨腳戲中的“唱派”,在某些方麵和評話的基本功有些相通,比如:說表、快口、貫口等。大家都是靠一個(ge) 人,一個(ge) 或者幾個(ge) 串聯的故事,通過語言節奏變換,讓聽眾(zhong) 的心弦跟著故事情節一起走。時高時低、忽快忽慢、忽而激烈、忽而平靜。

  上海說唱名家黃永生,以快口說唱為(wei) 特色。張克勤說:“每次和黃老師碰麵,我都向他討教。他一邊講,我就在認真聽。可能暫時用不到,但是我喜歡這個(ge) 藝術表演形式。我是說評話出身,當中很多內(nei) 容、技巧我都能在說書(shu) 中借鑒。黃先生在說唱藝術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和指導。”

  年近50歲卻能演活十歲童

  張克勤在蘇州的演藝事業(ye) ,是以一出《一二三,起步走》的兒(er) 童滑稽戲開始起步的,這是一個(ge) 高開高走的起步。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張克勤憑借該劇榮獲了全國兒(er) 童劇比賽優(you) 秀獎,隨後又一舉(ju) 拿下了文化部第七屆“文華”表演獎,受到了江蘇省委宣傳(chuan) 部和蘇州市委、市政府的嘉獎和表彰。從(cong) 1996年至今,該劇已在全國巡演了7000餘(yu) 場。張克勤塑造的“孫發發”形象深入人心。當時,年近50歲的張克勤要演10多歲的“孫發發”,巨大的年齡與(yu) 形體(ti) 反差,讓他很長時間都沉浸在折磨和煎熬之中,但他深知,這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一個(ge) 優(you) 秀的演員不能千人一麵,一定要一人千麵,演“孫發發”是對自己再攀藝術高峰的一次考驗。

  張克勤反複揣摩劇本、仔細觀察生活,一個(ge) 人對著鏡子練習(xi) ,從(cong) 服裝、語調、動作等細節入手,一處一處地調整著自己與(yu) “孫發發”之間的差別。為(wei) 了模仿兒(er) 童的言行,他每天上下班經過一所小學時,都要駐足觀察上學、放學的孩子。

  《錢篤笤求雨》是蘇州滑稽劇團的傳(chuan) 統經典保留劇目,從(cong) 誤揭皇榜、玄都求雨、到禦前篤笤,大起大落之間,張克勤將“錢篤笤”的勤勞善良又不乏機智狡黠演繹得淋漓盡致。不到兩(liang) 個(ge) 小時的演出中,劇場內(nei) 觀眾(zhong) 的笑聲此起彼伏。

  前幾分鍾觀眾(zhong) 還在哈哈大笑,後幾分鍾隨著劇情的推進起伏,觀眾(zhong) 被感動得眼含淚水。滑稽戲《顧家姆媽》讓觀眾(zhong) 充分領略了蘇式滑稽“冷峻幽默,爽甜潤口,滑而有稽,寓理於(yu) 戲”的藝術風格與(yu) 審美品性。該劇是張克勤在藝術上一個(ge) 新的巔峰,他憑借對“江南雨”這個(ge) 人物的塑造和獨具特色的表演,獲得了第20屆上海白玉蘭(lan) 戲劇表演“主角獎”,讓觀眾(zhong) 體(ti) 味了蘇式滑稽戲笑中帶淚的藝術魅力。

  無論是《一二三,起步走》裏知錯就改的淘氣男孩“孫發發”,還是《青春跑道》裏望子成龍的焦慮家長“陶堅強”;無論是《錢篤笤求雨》裏市儈(kuai) 風趣的老江湖“錢篤笤”,還是《顧家姆媽》裏正直熱心的房東(dong) “江南雨”……這些年齡各異、身份各異、性格各異的人物,不僅(jin) 給了張克勤盡情揮灑的藝術空間,也為(wei) 一代又一代觀眾(zhong) 留下了難忘的歡樂(le) 時光。

  快問快答

  Y=記者

  Z=張克勤

  Y:從(cong) 藝數十年有何心得?

  Z:幹一行要愛一行,做事要麽(me) 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Y:退休之後喜歡做什麽(me) ?

  Z:平時會(hui) 帶學生排練,做評委,有空也會(hui) 去遊泳,幫著帶孫子。

  Y:您如何理解“戲比天大”?

  Z:我是一個(ge) 閑不住的人,隻要一個(ge) 禮拜不演出,就渾身不舒服,隻要能上台,笑聲滾滾來,病痛不治自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