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幅中國史前文化的絢麗畫卷 考古報告《洪江高廟》發布

發布時間:2022-12-07 13:22:00來源: 光明日報

  一幅中國史前文化的絢麗(li) 畫卷——考古報告《洪江高廟》發布

  湖南省洪江市安江盆地西北緣,沅水靜靜流過。在流經一個(ge) 叫做岔頭鄉(xiang) 岩裏村的地方時,一條小溪匯了進來。

  1984年,考古人員在這裏發現了一處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經1991年、2004年、2005年三次發掘,揭露麵積近1700平方米,測定遺址麵積近3萬(wan) 平方米,以高廟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為(wei) 主的豐(feng) 富遺存大量出土。

  近日,隨著該遺址考古報告《洪江高廟》正式發布,一幅史前湖湘先民生活圖景與(yu) 精神世界的畫卷,徐徐展開在世人眼前。

  白陶始源地再探索

  《洪江高廟》之所以為(wei) 學界所重視,還因為(wei) 高廟遺址發現了迄今為(wei) 止中國年代最早的白陶,對白陶起源問題的原有認知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賀剛介紹,中國史前白陶,在南、北方地區均有發現。

  北方白陶,主要見於(yu) 黃河下遊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遺存中,所處年代在距今5000至4000年,有鬶、鼎、盉、罐、壺、背壺、豆、尊、杯、高足杯、碗、盒和器蓋等器種。有研究者認為(wei) ,中原夏商文化中的少量白陶,是海岱地區白陶向外傳(chuan) 播和擴散的結果。

  南方地區白陶的分布範圍,比北方更為(wei) 廣大。它們(men) 的外表大都有戳印篦點組成的浮雕式圖案,被稱為(wei) 篦印紋白陶。

  篦印紋白陶最先發現於(yu) 湖南安鄉(xiang) 湯家崗、劃城崗和澧縣丁家崗遺址。隨後,湖北、浙江和安徽等地也陸續出土了類似的白陶。具有相同特征的白陶還遠見於(yu) 陝西漢水上遊,接著又在湖南沅水中遊的洪江高廟、麻陽高壟以及湘江上遊桂陽千家坪等遺址中陸續出土。此外,在江西以及廣東(dong)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門地區的部分遺址中,也發現了白陶製品。

  在洪江高廟大量出土白陶製品之前,學界大多數觀念認為(wei) ,白陶的起源地在洞庭湖西北的澧陽平原,以湯家崗和丁家崗為(wei) 標杆。其他地區的白陶器物形態和裝飾風格與(yu) 之接近,皆以之為(wei) 始源。

  報告中,賀剛論證,“2007年學界對湯家崗遺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推測其早段遺存年代上限為(wei) 公元前5000年左右。而浙江桐鄉(xiang) 羅家角遺址、深圳鹹頭嶺出土的白陶均在距今7000至6900年左右。湯家崗遺址出土的白陶,年代甚至晚於(yu) 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距今7400年左右的白陶。”

  “湯家崗、丁家崗遺址第一期遺存出土的白陶與(yu) 長江中下遊其他遺址出土的白陶無疑有密切聯係,但是它們(men) 自身的源頭在哪裏?”賀剛提出了疑問,“如果湯家崗、丁家崗承自皂市下層文化,那麽(me) 在相關(guan) 文化遺存中,為(wei) 什麽(me) 均不見白陶的蹤跡。”

  在《洪江高廟》中,賀剛對高廟遺址出土白陶的器物類型和紋飾做了詳細的梳理。他發現,該遺址出土的器型,遠比洞庭湖湯家崗遺址第一期遺存出土的白陶要豐(feng) 富,而且,從(cong) 下層遺存第一期往上,器型越來越豐(feng) 富。

  文明起源再認知

  鑒於(yu) 高廟遺址出土遺存的重要性,考古學界多位大家曾表示對相關(guan) 考古報告出版的關(guan) 心。

  “考古報告成敗的關(guan) 鍵,在於(yu) 能否將發掘所見遺存,在報告中複原到原堆積中所在的層位,客觀地描述所見遺存,並正確地表述其釋放的信息”,“成功的報告所處學術地位及其所發揮的作用,則如《史記》”,賀剛還記得,老前輩張忠培曾這樣叮囑他,希望他對高廟報告要“下司馬遷那樣的大功夫”。

  曆史學家李學勤也曾在給賀剛的回信中寫(xie) 道:“高廟發掘報告尤盼早日完成出版,將是學術界一件大事。”

  “張忠培先生的話聽起來平實,但做起來還是有難度的。”賀剛坦言。

  高廟出土的陶器碎片有數十萬(wan) 片,且部分散見於(yu) 受水解鈣分子嚴(yan) 重汙染的貝殼堆積地層中,淩亂(luan) 、破碎,僅(jin) 是將碎片化的材料整理組合成辨識度更清晰的“模塊”,賀剛帶領的團隊就花了足足兩(liang) 年。

  接下來的十年,賀剛沒有周末、不分晝夜,寫(xie) 起報告來常常夜不能寐。

  刻劃紋、戳印紋、壓印紋、拍印紋、剔刻、填彩與(yu) 彩繪、刻劃符號;太陽紋、獸(shou) 麵紋、鳥頭紋、鳥翅紋、山形紋、葉脈紋、網格紋、帶狀紋、波浪紋、飛鳥載“亞(ya) ”形紋、飛鳥載八角星紋……準確辨識與(yu) 統計、分類陶器上的紋飾,耗費了團隊大量的時日。

  “如果沒有那麽(me) 較真,這個(ge) 報告其實可以完成得快一些。”但賀剛不願意那樣對待如此重要的史前遺址材料,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弄清高廟遺址白陶原料的來源,賀剛及團隊就曾在沅水流域洪江市高廟、雙溪,辰溪縣征溪口、泡潭、牛溪、付家灣、二頭灣,懷化市鴨嘴岩,中方縣龍井,漵浦縣梁家坡等十處地點取土測驗。

  當這部長達424.8萬(wan) 字的《洪江高廟》考古報告麵世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表示,“學界已經盼望很久了”。

  這份報告能為(wei) 學界帶來怎樣的材料支持與(yu) 觀念啟發?

  “我希望能帶來關(guan) 於(yu) 文明起源的重新認知。長期以來,我們(men) 受西方學界影響,認為(wei) 文明起源的要素在於(yu) 文字、青銅、城市。事實上,一些舉(ju) 世矚目的文明並不都具備上述元素。這些年,經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探索,我們(men) 已將複雜化社會(hui) 的開始定義(yi) 為(wei) 文明起源進程的肇始。”賀剛闡釋。

  “距今6000至5000年前的廟底溝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大溪文化,逐步受到了重視。我認為(wei) ,高廟先民的創造與(yu) 發明,於(yu) 文明起源而言,尚有可商之處。”賀剛提出。

  “希望高廟文化遺存的發掘與(yu) 整理,能為(wei) 重新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構成要素,提供一些啟發。”賀剛說。(本報記者 韓寒)

  (來源: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07日 13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