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汽車芯片融資熱潮持續 投資者能“躺贏”嗎

發布時間: 2022-12-09 17:05:00 來源: 北京商報

  汽車芯片領域的融資如火如荼,一方麵是新晉者不斷湧現,另一方麵傳(chuan) 統芯片大廠也加碼擴產(chan) 。專(zhuan) 家觀點認為(wei) ,資本的湧入並不意味著投資者能夠“躺贏”,畢竟芯片產(chan) 品難以擺脫價(jia) 格周期,對於(yu) 國內(nei) 市場而言,目前出貨穩定、規模龐大的龍頭企業(ye) ,在國產(chan) 替代的背景下或將具備較好的前景。

  12月8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由前蔚來汽車高管章健勇聯合創立的自動駕駛芯片公司“輝羲智能”,已於(yu) 近期完成超5000萬(wan) 美元天使+輪融資,項目估值2億(yi) 美元,由小米戰略領投,國汽投資、凱輝基金、奇績創壇、金沙江創投等機構也跟進了投資。

  就在不久之前,芯旺微衝(chong) 刺IPO,據悉該企業(ye) 車規級32位MCU產(chan) 品已於(yu) 今年實現了大規模量產(chan) ,且與(yu) 國內(nei) 多家大型整車廠和國際整車廠一級供應商達成戰略合作,同時進入了韓國現代、德國大眾(zhong) 等海外車廠供應鏈體(ti) 係。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的兩(liang) 個(ge) 月,自動駕駛賽道共披露了18起融資,車載芯片、量產(chan) 型ADAS以及麵向封閉或半封閉場景應用的自動駕駛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提供商,仍然是資本關(guan) 注的重點。

  資本高歌猛進的背後,是汽車領域綿延超三年之久的“缺芯潮”,迄今為(wei) 止雖然有所緩解,但芯片仍未到唾手可得的地步。Auto Forecast Solutions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由於(yu) 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chan) 約390.5萬(wan) 輛汽車。根據預測,到今年底,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chan) 量將攀升至427.85萬(wan) 輛,較此前的預估增加約1.62萬(wan) 輛。

  對於(yu) 缺芯的原因,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過長的芯片產(chan) 業(ye) 鏈與(yu) 近年來如影隨形的外部因素幹擾,成了難解的症結,具體(ti) 來說,早先疫情引發MCU芯片訂單削減,部分大廠關(guan) 停生產(chan) 線,等到需求攀升時又發現產(chan) 能跟不上,此外,地緣政治動蕩也使得物流受限,芯片從(cong) 晶圓廠到整車廠的過程中將麵臨(lin) 更多不確定性。

  從(cong) 需求方麵看,張孝榮指出,MCU芯片是汽車控製係統的核心之一,一輛車有幾十上百個(ge) MCU,組成了汽車電子係統的神經網,不光是新能源汽車需要芯片,傳(chuan) 統汽車也需要MCU芯片,這些因素無不加劇了“搶芯大戰”的激烈程度。

  盡管汽車芯片融資熱度持續,但是在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看來,投資者並非涉足該領域後就能“躺贏”。

  產(chan) 業(ye) 觀察家洪仕斌指出,首先,從(cong) 芯片類型看,相比先進芯片,成熟芯片才是車企急需之物,比如福特用於(yu) 擋風玻璃刮水器的MOSFET芯片,每片成本僅(jin) 0.4美元,但卻影響了福特公司4萬(wan) 輛車的生產(chan) 。

  而成熟芯片的生產(chan) 顯然是傳(chuan) 統大廠的優(you) 勢領域,各家拚的不是半導體(ti) 技術上的獨門秘技,而是對供應鏈的把控以及對穩定出貨的保障。相比新晉玩家,英飛淩、意法半導體(ti) 等傳(chuan) 統大廠更為(wei) 人所依賴。

  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今年1-3月,英飛淩積壓的訂單金額環比增長了19.4%,達到370億(yi) 歐元,是該公司2021年營收的3倍有餘(yu) 。另一家功率半導體(ti) 大廠意法半導體(ti) 2022年產(chan) 能也已售空,積壓的訂單能見度在18個(ge) 月左右。

  其次,洪仕斌談到,從(cong) 涉足企業(ye) 看,許多MCU芯片企業(ye) 因為(wei) 3C電子產(chan) 品出貨下滑,不得不轉向汽車領域另覓機會(hui) ,為(wei) 汽車芯片的生產(chan) 再添了一把火。

  專(zhuan) 家提醒稱,如果未來汽車芯片產(chan) 能集中釋放,有可能迎來上遊砍單、芯片價(jia) 格下跌的局麵,芯片作為(wei) 一種具備價(jia) 格周期的產(chan) 品,投資者仍需對市場保持高度的敏銳和警惕。

  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王柱力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