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邳州—— 產學研融合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故事)
“瞧,這家夥(huo) 神奇著嘞!俺家34畝(mu) 地,原來播種時需要13個(ge) 人,忙活五六天。現在隻要兩(liang) 個(ge) 人盯著,幹上兩(liang) 三天就播完了。科技創新的甜頭,俺算嚐到嘍。”江蘇徐州邳州市碾莊鎮宗廟村村民梁化永對今年用上的大蒜播種機讚不絕口。
人工種蒜改為(wei) 機器種蒜,碾莊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強算了筆賬:“人工一天隻能種0.5畝(mu) ,按每人每天240元人工費計算,一畝(mu) 地的種蒜成本480元。大蒜播種機每天能種8畝(mu) ,一人一機每畝(mu) 地成本不足30元,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成本,提高了效率!”
據介紹,這款大蒜播種機由江蘇十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徐州工程學院聯合研發,由於(yu) 播種均勻,蒜種成活率、出苗率高,深受蒜農(nong) 歡迎。今年7月起,播種機已批量銷往蘇魯豫主要大蒜種植基地。
節本增效的背後,是邳州市近年來持續推動大蒜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從(cong) 品種選育、技術推廣到產(chan) 品深加工,多環節、全鏈條促進產(chan) 學研融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邳州市是聞名全國的大蒜之鄉(xiang) ,大蒜常年種植麵積60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近80萬(wan) 噸,帶動周邊縣(市、區)種植大蒜約100萬(wan) 畝(mu) 。近年來,邳州市積極搭建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平台,加強農(nong) 業(ye) 綠色生態、提質增效科技研發應用。2017年10月組建成立大蒜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省內(nei) 25家知名企業(ye) 、9所高校、2家科研單位組成。企業(ye) 還與(yu) 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聚焦專(zhuan) 業(ye) 化加工技術創新,開展產(chan) 學研合作。邳州市科技局黨(dang) 組成員鄭超介紹,聯盟成員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促進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帶動周邊5萬(wan) 餘(yu) 人就業(ye) ,大蒜產(chan) 區農(nong) 民年均收入提高1.5萬(wan) 元以上。
“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ye) 發展的原動力。我們(men) 先後研發了大蒜軟膠囊、黑大蒜、蒜粉、蒜片等30多種精深加工產(chan) 品,產(chan) 品遠銷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大蒜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江蘇黎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洪庚介紹,公司承擔了多項省部級科技研發項目,還參與(yu) 製定了相關(guan) 國家標準。
為(wei) 了推動大蒜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邳州市從(cong) 種質資源抓起,持續推進大蒜種業(ye) 自主創新,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優(you) 良品種選育和良繁體(ti) 係建設。邳州市宿羊山鎮與(yu) 徐州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所國家特色蔬菜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大蒜創新團隊合作,共建大蒜新品種研發中心,已建立大蒜新品種選育和示範基地200畝(mu) ,成功選育大蒜新品種3個(ge) ,提純複壯“邳州白蒜”等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品種,有效保障了農(nong) 民的用種安全。
在邳州市大莊農(nong) 業(ye) 農(nong) 民田間學校,碾莊鎮井墩村村民陳剛輝正在參加種植技術培訓。“我是田間學校的直接受益者,每年都利用農(nong) 閑時節來聽課,學到的新技術直接用於(yu) 大蒜種植,種出的大蒜質優(you) 價(jia) 高,不愁銷路。”
“我們(men) 將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邳州市委書(shu) 記曹智表示。
(人民日報 馮(feng) 華 徐 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