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隻要一頓飯的錢,網紅“惠民保”還能紅多久?

發布時間:2022-12-19 13:56:00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網紅“惠民保”還能紅多久?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蔣芷毓

  發於(yu) 2022.12.19總第1073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吳悠是“資深滬漂”,一年前,她通過醫保個(ge) 人賬戶買(mai) 了價(jia) 格115元的滬惠保。參保後不到半年,她被確診癌症,前後治療費用超15萬(wan) 元。盡管癌症化療費用高昂,在做了三個(ge) 手術後,自付費用都沒有超過一萬(wan) 元,而滬惠保的免賠額是住院自費2萬(wan) 元。

  也就是說,吳悠沒能成功理賠。無法獲得理賠的原因在於(yu) ,她有大病醫保,報銷額達到85%,還買(mai) 過重疾險等商業(ye) 保險。不過吳悠也享受了滬惠保的特定藥品、質子重離子等醫療保障。

  “惠民保”,又叫城市定製型商業(ye) 醫療保險,特點是投保門檻低,無論年齡多大、是否患有疾病,都可以投保,價(jia) 格也多在100~200元之間。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惠民保”產(chan) 品,如北京的普惠健康保、上海的滬惠保、重慶的渝快保等等。

  作為(wei) 惠普性質的補充醫療保險,根據中國保險行業(ye) 協會(hui) 11月17日發布的報告,截至2021年底,惠民保覆蓋全國28省,共有1.4億(yi) 人次參保,保費約140億(yi) 元。

  正如吳悠的案例,在惠民保產(chan) 品設計中,也有免賠額、報銷範圍的限製,一些參保人患大病後,因未達到惠民保免賠額而沒能理賠的不在少數。作為(wei) 一款政府引導的補充商業(ye) 保險,惠民保處於(yu) 醫保和商保中間地帶。作為(wei) 新興(xing) 事物,惠民保仍需探索的是,未來如何能讓惠民保惠及更多群體(ti) ?如何能可持續地保障賠付?政府、險企和社會(hui) 各自應扮演什麽(me) 角色?

  誰適合“惠民保”?

  31歲的唐琳在今年3月確診癌症。拿到確診報告時,在片刻的恐懼、無助後,她更多感到的是“塵埃落定”。由於(yu) 唐琳還患有一型糖尿病並發腎功能不全,過去一整年,她都嚴(yan) 重貧血,吃不下飯。盡管她每月都住一次院,但當時一直當作腎病治療,沒想過會(hui) 是惡性腫瘤。

  這兩(liang) 年,唐琳在就醫上花了10多萬(wan) 元,而治療過程還遠沒有結束。擺在唐琳麵前的更多是錢的問題。唐琳的家境並不寬裕,確診癌症後,她因精力不濟,不得不放棄工作。

  在醫保報銷後,唐琳自費花了2萬(wan) 多元,出乎意料的是,她之前順手買(mai) 的一年200多元的保險,賠付了12000多元。唐琳是江蘇南通人,一年前參保了醫保南通保,這是當地的“惠民保”。根據醫保南通保的理賠條件要求,對於(yu) 首次確診為(wei) 惡性腫瘤-重度的參保人,有1萬(wan) 元的補償(chang) 金。

  對27歲的上海居民陳青來說,當地“惠民保”的賠付金更是“及時雨”。去年,她因腰椎間盤突出住院開刀。住院治療7天半,花了71156元,由於(yu) 自費手術材料較貴,個(ge) 人自費達42282元。根據滬惠保的賠付規定,對於(yu) 非既往症人群,特定住院自費醫療所花的錢,在免賠額2萬(wan) 元以外的費用,能報銷70%。陳青介紹,由於(yu) 滬惠保和醫保後台打通,僅(jin) 需在線提交申請,陳青提交三天後就收到了賠付金額,共15353.32元。

  滬惠保在2021年正式推出,不限年齡、不限戶籍、不限職業(ye) 、不限健康狀況,在醫保範圍外最高可賠310萬(wan) 元,覆蓋25種國內(nei) 特藥和15種海外特藥。問世首年,滬惠保參保人數超739萬(wan) 人,累計賠付超14萬(wan) 人次,賠付金額超6億(yi) 元,平均理賠時效2.4天。按照約8.5億(yi) 元的保費計算,滬惠保的賠付率超80%。

  “惠民保在近兩(liang) 年高速發展,究其原因,一是國家政策的推動,二是社會(hui) 需求的推動。”泰康養(yang) 老普惠保險部副總經理張明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張明介紹,對於(yu) 患病群體(ti) ,目前,政府醫保提供的是“廣覆蓋、保基本”的作用,尚無法保障一些醫保目錄外項目及重特大、罕見病自費部分,而普通商業(ye) 健康保險對健康狀況、年齡都有要求,且費用相對較高,所以部分參保人及家庭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風險,低門檻、普惠性的惠民保是為(wei) 中低收入者分攤高額醫療費用的大膽探索。

  惠民保接受患病群體(ti) 參保,但對於(yu) 健康群體(ti) 來說,吸引力相對較低。如何讓更多人感受到惠民保的服務?一種觀點是,在大病報銷之外,提高“惠民保”健康服務的能力。

  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各地“惠民保”目前都把重點放在基本醫療保險涵蓋不到的、報銷不了的部分,也就是在基本醫保政策支付外的醫療費用,包括住院治療、特藥等。劉國恩認為(wei) ,“惠民保”可以關(guan) 注基本醫保前端的部分,這涉及到居民的健康管理、健康促進。“全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每個(ge) 居民不是一對一的契約關(guan) 係,很難推進對全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但對於(yu) 惠民保等商業(ye) 保險來說,一對一契約關(guan) 係方便服務,險企也有預防參保人疾病的經濟動因。”

  加強健康服務也是惠民保吸引健康群體(ti) 參保的辦法。保險行業(ye) 容易發生“逆選擇風險”,是指身體(ti) 狀況較差、存在潛在風險的人更願意購買(mai) 保險,而身體(ti) 健康的人則不急著投保。“惠民保不設核保環節,並且目前部分項目也放開了既往症限製,即使群眾(zhong) 有既往病史也可按比例賠付,逆選擇是不可避免的。”張明說。

  一位保險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透露,許多惠民保項目宣傳(chuan) 期間聲勢浩大,但群眾(zhong) 投保後,可能隻有少部分人獲得賠付,許多群眾(zhong) 並沒有感受到惠民保的溫度。所以在第二年續保時,就會(hui) 有較多數量的健康人群脫落。

  不應追求“撒胡椒粉”似的保障

  參保率下降是惠民保麵臨(lin) 的一大風險。惠民保一年一保,從(cong) 各地數據來看,第二年的參保率有升有降。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滬惠保2022年實現653萬(wan) 人的參保,城市參保率為(wei) 33.16%;相比2021年的739萬(wan) 參保人、38.01%的參保率,2022年推廣量約占同期推廣量的88%。北京普惠健康保截至12月9日項目整體(ti) 推廣量已達228萬(wan) 人,約占2021年同期推廣量的74%。由泰康養(yang) 老主承保的廣東(dong) 江門邑康保2021年參保率20%,截至12月10日,今年的整體(ti) 推廣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0%。

  “相比2021年,部分惠民保產(chan) 品參保人數上有一定下降,除疫情影響線上線下推廣宣傳(chuan) 力度外,續保的自然脫落(例如下一年度資格參保、未自動續保、無意願續保)、項目理賠宣傳(chuan) 情況、新一年的產(chan) 品設計等因素均對參保產(chan) 生了一定影響。”一位保險行業(ye) 資深人士表示。

  惠民保的參保人群中,有既往症的參保人比例也相對較高。根據北京銀保監局披露的數據,北京普惠健康保2021年參保人數達307.3萬(wan) 人,其中既往症參保人高達15.5%。若參保率下降,尤其是健康體(ti) 減少,這意味著“惠民保”的賠付率將大大提升,甚至有“賠穿”的風險。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yu) 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曾對滬惠保賠付率做過測算,據他估計,若不是由於(yu) 上海靜默兩(liang) 個(ge) 月,賠付率可能會(hui) 超過100%。這也意味著,險企會(hui) 麵臨(lin) 虧(kui) 損的局麵。“從(cong) 保障內(nei) 容來看,滬惠保設計不錯,但確實存在逆選擇的風險,參保率下滑會(hui) 影響產(chan) 品的可持續發展。”

  “保險,尤其是保障類的保險產(chan) 品,本身就有財富再分配的作用。如果有更多的健康體(ti) 感受到惠民保的服務,並願意持續參與(yu) ,產(chan) 品才能正向循環下去。”張明表示,惠民保的初衷是緩解看病貴的問題,優(you) 先還是保大病重病、緩解居民重大醫療費用支出,險企有餘(yu) 力的情況下可提高健康服務,提升老百姓感知,以擴大受惠麵。

  一些地區的惠民保已經在健康服務上做了優(you) 化。平安財險是北京普惠保承保企業(ye) ,其北京分公司普惠保項目組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度,北京普惠保健康管理服務數量由25項增至42項,覆蓋就醫陪護、上門護理、居家康複及上門檢測四大類服務,門診或住院後均可申請。在居家康複大類上,可以免費提供5次上門康護、保護傷(shang) 口換藥、“心無憂”監測等服務。

  不過,由於(yu) 惠民保低廉的價(jia) 格,如何提升健康服務,也對承保險企提出了考驗。朱銘來建議,惠民保還是應強調保大病,若追求“撒胡椒粉”似的保障,也是險企做不到的。“一年100多塊錢,每人做一次體(ti) 檢的錢可能都不夠。”

  今日保研究院院長林瑤瑉也認為(wei) ,對於(yu) 部分賠付率高達90%的惠民保產(chan) 品來說,險企費用已經捉襟見肘,對於(yu) 健康管理可能有心無力,險企能把惠民保作為(wei) 補充商業(ye) 保險的功能發揮出來,把賠付率做到極致,就很不容易了。

  有的賠不出去,有的賠穿底

  麵世數年,惠民保的賠付情況到底如何?由於(yu) 惠民保大多以地級市為(wei) 單位開展,不同地區產(chan) 品不同,賠付率也存在較大差異。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曾撰文表示,惠民保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地域性、高杠杆等特點,目前在賠付上可能存在兩(liang) 個(ge) 極端,一個(ge) 是賠不出去,一個(ge) 是賠穿底。

  林瑤瑉介紹,有些地方的賠付率高達90%,意味著留給險企的利潤及費用空間隻有10%,再加上一些地方還有第三方運營平台的參與(yu) ,這會(hui) 倒逼保險公司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才有可能獲得經濟效益。

  惠民保最開始在深圳出現,在2015年由平安養(yang) 老推出,鄭秉文稱,深圳平安養(yang) 老曾一直處於(yu) 虧(kui) 損的邊緣。這不僅(jin) 涉及到惠民保的營利模式,還涉及到惠民保的命運和前途。平安財險相關(guan) 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截至目前,平安財險的普惠保續保率約為(wei) 42%;參保人中,既往症參保人比例約為(wei) 20%。

  “如果賠穿底,最終的結果是商業(ye) 保險機構要慢慢退出的,因為(wei) 它不是公益機構。如果賠不出去,醫保參保人是很難願意參加的,或者參加的人都感受不到惠民保的好處,久而久之,參加惠民保的人數就越來越少,形不成規模,自然的慢慢退出曆史舞台。無論哪種情況,發展到極致的話,最終都逃不過失敗的結局。”鄭秉文稱。

  如何讓惠民保持續發展?多名專(zhuan) 業(ye) 人士建議,政府、險企、第三方運營平台需要通力合作。張明認為(wei) ,對於(yu) 任何一個(ge) 保險產(chan) 品而言,大數法則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隻有籌資上去了,才能保證保險產(chan) 品對於(yu) 群眾(zhong) 大病、重病費用的兜底作用。

  “從(cong) 政府角度而言,由於(yu) 惠民保仍處於(yu) 初級階段,需要引導政府資源協助宣傳(chuan) ;在政策上,允許使用職工醫保個(ge) 人賬戶為(wei) 自己和家人投保,對於(yu) 參保率的提升有極大的帶動作用。”張明說。北京普惠健康保、上海滬惠保、廈門惠廈保等地方惠民保已均開通醫保個(ge) 賬支付,參保率均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對於(yu) 第三方公司來說,則要做好宣傳(chuan) 策劃,做到廣而告之。隻有政府、保險公司、第三方公司分工明確,才能保證宣傳(chuan) 效果。

  朱銘來建議,為(wei) 解決(jue) 參保率下降風險,應鼓勵集體(ti) 投保的方式。“政府應出台相關(guan) 政策文件,以政府或企業(ye) 的方式給參保人適當補貼,消費心理端會(hui) 發生變化,參保人積極性才會(hui) 更高。”

  對於(yu) 保險公司而言,則要在有限的費用空間中提高效率。一位保險行業(ye) 資深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早期進入惠民保的保險公司,不少抱著“提高獲客能力、吸引更多人關(guan) 注商業(ye) 保險”的想法,哪怕倒貼錢,也願意參與(yu) 。但由於(yu) 惠民保的參保群體(ti) 和有意願購買(mai) 商業(ye) 保險的群體(ti) ,實際上重合度很低,以至於(yu) 轉化為(wei) 購買(mai) 商業(ye) 保險的數量很低,保險公司對惠民保熱情也開始下降。“惠民保第二年、第三年參保率在降低,也和保險公司不像早期有幹勁、營銷力度減小有關(guan) 。”

  該人士表示,在過去,保險公司經營成本包括營銷等較高,不少保險產(chan) 品賠付率低,這也廣受消費者詬病。若保持這樣的經營慣性,對於(yu) 惠民保這類低門檻、下沉市場的險種,就必然無法解決(jue) 惠民的問題。“某種意義(yi) 上,也是倒逼保險公司必須經營這類普惠性的險種。逼著保險公司減少費用、降低對利潤的過高期待。”

  林瑤瑉認為(wei) ,即便賠付率高達90%,保險公司仍然大有可為(wei) 。若有政府在營銷上的政策助力,保險公司的營銷成本將會(hui) 大幅縮減。在經營模式上,惠民保已推行數年,行業(ye) 應盡快建立一套有序機製,惠民保產(chan) 品設計上應當有穩定性、可持續性,“如果每年的價(jia) 格、賠付標準都在變,老百姓的信任度可能會(hui) 降低。”

  除了賠付率特別高的地方,也存在著“賠不出去”的惠民保。劉國恩認為(wei) ,保險賠付率過高或過低,都是因為(wei) 在產(chan) 品設計和服務時,險企獲得的信息不充分,醫療數據不夠健全,因此在測算時存在誤差。有險企從(cong) 業(ye) 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投保人既往症判定一般與(yu) 醫保、醫院數據互聯互通,各地醫保數據接口落地情況不同,沒有統一數據口徑,故而在既往症判斷上存在疏漏。

  對於(yu) 賠付率低的惠民保產(chan) 品,林瑤瑉建議,作為(wei) 一種準公共產(chan) 品,惠民保應當建立獨立賬戶、單獨核算,通過長期的平滑機製,使得經營模式趨向於(yu) 穩定。

  能否改變醫保和商業(ye) 險的脫節?

  與(yu) 同樣是現象級產(chan) 品的健康險相比,惠民保和百萬(wan) 醫療、大病保險有什麽(me) 異同?

  保險業(ye) 人士馮(feng) 鵬程此前曾撰文表示,惠民保類似低價(jia) 版的百萬(wan) 醫療,均價(jia) 是百萬(wan) 醫療的1/3,同時責任也相對有限,有更高的起付線和更窄的醫保目錄外保障;另一方麵,惠民保也類似大病保險的市場版,大病保險是政府主導的業(ye) 務,而惠民保是政府支持、指導的保險業(ye) 務,但它並不是基本醫保的延伸,而是遵循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商業(ye) 保險。馮(feng) 鵬程認為(wei) ,惠民保填補了基本醫保和商保之間的空缺。

  林瑤瑉認為(wei) ,惠民保作為(wei) 商業(ye) 化的補充醫療保險,由於(yu) 賠付率高、風險大,經營難度較大,由商業(ye) 保險公司作為(wei) 市場主體(ti) 來參與(yu) ,有利於(yu) 發揮其專(zhuan) 業(ye) 性。由於(yu) 惠民保具有普惠屬性,也需要政府引導,其本質仍是商業(ye) 保險。

  “政府應該主動和保險公司銜接,使得全民醫療保險和商業(ye) 醫療保險之間形成閉環,而不是現在的脫節狀況。”劉國恩說,“關(guan) 於(yu) 患者在醫療機構的費用開支、醫療質量、醫治結果等信息,在保護參保人隱私和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醫保和醫療機構應更好地和保險公司共享數據信息,才能讓惠民保發展得更好。”

  張明也認為(wei) ,應強化惠民保作為(wei) 醫保和商保的銜接器的作用,統一兩(liang) 邊語言,打通雙方的運作邏輯。例如,在惠民保理賠風控中,醫療數據是尤為(wei) 關(guan) 鍵的變量。因此,需要打通數據孤島,醫保、醫院、保險公司三方建立一站式理賠流程,以此提高理賠時效性、準確性,減少欺詐騙保情況發生。“如此才能製定惠民保基金合理支出的規則,從(cong) 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基金,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賠付。”

  在惠民保運作數年中,早期市場較為(wei) 粗放,出現了“一城多保”的現象。以北京為(wei) 例,此前有京惠保、普惠健康保兩(liang) 款惠民保。京惠保在2020年正式發布,保費為(wei) 79元/年,能夠獲得最高200萬(wan) 元的賠付額和相關(guan) 健康服務。11月30日,北京京惠保宣布停售,北京也結束了“一城多保”的局麵,僅(jin) 剩普惠健康保一款產(chan) 品。

  “理論上說,商業(ye) 保險出現一城多保也正常,它畢竟是自由市場,但也因此產(chan) 生了一些問題。”朱銘來表示,“惠民保需要一個(ge) 風險分散機製,參保人數足夠多,才能夠把患病群體(ti) 的醫療費用分攤掉。一城多保可能導致每個(ge) 產(chan) 品都做不大,而且每個(ge) 產(chan) 品相對的賠付風險也很高。”

  此外,部分產(chan) 品也存在欺騙性質,“有個(ge) 別惠民保很便宜,但達到賠付標準卻不給賠付。”朱銘來認為(wei) ,再加上惡性競爭(zheng) ,一城一保更有利於(yu) 統一管理。

  “中國保險行業(ye) 存在無序競爭(zheng) 的‘內(nei) 卷’現象,在惠民保業(ye) 務開展中表現也很突出。若能通過行政力量適當幹預,使得原來若幹個(ge) 分散的惠民保產(chan) 品、多個(ge) 承保公司,整合在一起,也會(hui) 相應提升效率。”林瑤瑉說,如果采用首席承保人的方式,其餘(yu) 險企跟隨承保,使得參保人群更加集中,參保率也更有可能提升,相應地更好把控風險,最後也能利好參保人。

  銀保監會(hui) 多次強調,應堅持“一城一策”的原則,保障方案應體(ti) 現地域特征,基於(yu) 當前經濟發展水平、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等有關(guan) 數據契合當地實際醫療保障需求。

  張明認為(wei) ,“一城一品”是普惠保險市場實踐中走向規範和成熟的必然,“多款惠民保統一有助於(yu) 參保率的提升,市民參與(yu) 度的提高,對於(yu) 普惠保險產(chan) 品的受益麵擴充有較大意義(yi) 。”

  (應受訪者要求,唐琳、吳悠、陳青為(wei) 化名)

  《中國新聞周刊》2022年第47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shu) 麵授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