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沿黃各省區爭建“黃河公園” 一縣一公園?須防“過猶不及”

發布時間:2022-12-20 11:45:00來源: 半月談網

  半月談記者 張 軍(jun) 駱曉飛 張宏祥

  近年來,沿黃各省區全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同時,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出現爭(zheng) 相建設公園等苗頭性問題,個(ge) 別省份甚至提出“一縣一濕地、一縣一公園”目標,出現“重建設輕保護、重開發輕修複、重景觀輕生態、重節點工程輕係統治理”等傾(qing) 向。

  “黃河公園”數量可觀

  半月談記者統計發現,截至今年9月,沿黃流域有8省區均存在已建、在建的“黃河公園”,名稱雖不相同,總體(ti) 數量可觀。

  黃河中遊某省2021年7月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省黃河流域已建立78處森林公園、67處濕地公園、25處風景名勝區、20處地質公園;規劃到2025年,在這個(ge) 省黃河流域14個(ge) 市現有河道、庫區上新建省級濕地公園32個(ge) ,升級5個(ge) 國家濕地公園,新增保護濕地麵積1.8萬(wan) 公頃。

  同時,根據相關(guan) 規劃,這個(ge) 省將在黃河沿線打造黃河濕地公園群,規劃範圍內(nei) 河道長711公裏,麵積2920平方公裏,涉及8市25個(ge) 縣(區、市)。遠期目標是實現一縣(市)一濕地(濕地公園或濕地自然保護區)。

  另一沿黃省份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公布的消息顯示,2022年內(nei) ,當地8個(ge)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將陸續開工建設,力爭(zheng) 在2025年全部建設完成。

  2021年11月11日,黃河下遊某省新聞發布會(hui) 公布數據顯示:全省黃河流域9市共建設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12處,其中黃河流域25個(ge) 縣共建設省級以上濕地公園39處。

  此外,境內(nei) 曾有黃河故道的個(ge) 別東(dong) 部省份,也建成或規劃建設以“黃河”命名的公園。

  據不完全統計,黃河幹流沿岸地區及黃河故道地區已建、在建和擬建的各類公園不下280處,其中,以“黃河”冠名的生態類公園超過100處。

  過猶不及風險多

  在黃河流域建設適度數量和規模的生態類公園,既可保護流域生態環境,也為(wei) 周邊群眾(zhong) 提供休閑場所,是一件大好事,但凡事“過猶不及”。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當前黃河流域公園建設已出現不良苗頭。

  各地各部門各自為(wei) 政,缺乏統籌協調,導致沿黃地區新建公園麵積擴張趨勢明顯。黃河沿岸地區及黃河故道地區公園種類繁多。水利部門有水利風景區、水利公園,文化和旅遊部門有風景名勝區、文化公園,農(nong) 業(ye) 部門有農(nong) 業(ye) 公園、郊野公園,住建部門有城市內(nei) 的各類公園,體(ti) 育部門有運動公園、體(ti) 育公園,林草部門有濕地公園、森林公園,自然資源部門有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等。

  一些市縣圍繞“公園有沒有、麵積大不大”等暗中較勁。東(dong) 部省份某沿黃縣建設的國家濕地公園規劃麵積逾1.02萬(wan) 畝(mu) ,2016年通過原國家林業(ye) 局驗收。3年後,位於(yu) 該縣不到100公裏的另一個(ge) 沿黃縣,規劃建設的國家濕地公園逾1.44萬(wan) 畝(mu) ,2019年12月前後通過國家林草局驗收。

  中部某市2020年開工建設一處黃河故道濕地公園,規劃麵積逾1.9萬(wan) 畝(mu) ;到2020年底,又獲批開建一處省級黃河濕地公園,規劃麵積近6萬(wan) 畝(mu) 。

  工程過度、親(qin) 水過度,容易形成新的生態風險。一些公園在建設中過於(yu) 依賴工程措施增樹、增草、增水,不同程度擾動了原生環境。一些公園“濕地不濕”,靠人工建設增加濕地麵積,不得不進行生態補水;有的公園擠占河道、堤防、行洪區、防洪設施,影響行洪和防汛。

  部分公園人造景觀過多、建設標準過高,有形象工程之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沿黃一些地方政府動輒投資上千萬(wan) 甚至上億(yi) 元,在公園項目建設中追大求高,高標準建設樓、宮、塔、壇、閣等人造景觀。一些地方不顧中央三令五申,仍在公園建設中開挖人工湖、營造景觀水麵。

  黃河上遊某市所建黃河樓高108米,總建築麵積2.2萬(wan) 平方米,總投資1.25億(yi) 元,另外還建有黃河壇、黃河鼎、黃河閣。東(dong) 部某市的黃河樓2021年建成開放,樓高逾70米,建築麵積逾9000平方米。西部某市所建黃河樓主樓高93.39米,總建築麵積逾4萬(wan) 平方米,整個(ge) 景區概算投資近4億(yi) 元。

  某縣級市黃河故道濕地公園規劃投資逾3億(yi) 元。當地群眾(zhong) 在濕地公園開工新聞後留言:“現在全市都是濕地,遇到洪災,最需要的是排洪設施。”

  不正確的政績觀

  2019年以來,黃河流域各地政府越來越重視黃河生態治理工作,特別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後,各地政府部門密集實施生態治理項目,生態公園、綠色廊道、文化展館等項目成為(wei) 地方政府重要工作抓手。但是,部分地區在上述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跑偏、走樣苗頭,不符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要求,不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良性發展。

  受訪基層幹部認為(wei) ,有的幹部在理解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中存在兩(liang) 種不良傾(qing) 向:一種是依然認為(wei) 以經濟發展、項目建設為(wei) 主,在生態保護上打“擦邊球”;另一種是不顧經濟社會(hui) 發展實際,將生態文明建設功利化、工程化,催生不正確的政績觀。

  一位縣委書(shu) 記受訪時說:“要探索發展一個(ge) 主導產(chan) 業(ye) ,沒有五六年努力根本見不到效果,而且很有可能以失敗告終,但公園等生態類項目就不同了,風險很小、效果可期、展示性強,大家當然願意幹。”

  黃河上遊某縣水車村地處黃河岸邊。今年8月,當地政府計劃在水車村實施沿黃濕地生態保護項目,財政投資221.8萬(wan) 餘(yu) 元。半月談記者查閱工程量清單發現,建設項目包括:栽植喬(qiao) 木、色帶;修建園路、停車場;鋪設混凝土道牙、隔離柵欄。

  對此,一名村幹部說,“見效快的好看項目”上馬快,但農(nong) 民還是更希望把錢投入到產(chan) 業(ye) 發展和基礎設施改善上。國家投給沿黃地區的建設項目,不能“麵子做得好,百姓沒實惠”。

  及時糾正問題,優(you) 化審批管理

  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容不得一絲(si) 一毫跑偏走樣。為(wei) 此,需要進一步在全社會(hui) 特別是市縣領導幹部中樹立全麵、科學、係統的生態文明觀,糾正不良政績觀,完善相關(guan) 管理製度,為(wei)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保駕護航。

  第一,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zhuan) 項教育和治理,係統學習(xi) 領悟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讓各級幹部準確、全麵理解和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生態文明和黃河生態保護的係列重要論述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思想。

  第二,在黃河流域和黃河故道地區開展已建、在建、擬建各類公園、綠廊、展館大排查,摸清底數,糾正攀比建園、盲目擴園、舉(ju) 債(zhai) 建園等問題。同時,係統梳理典型案例,總結經驗教訓,通過正反兩(liang) 方麵案例,警示和教育各地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生態保護觀念。

  地方各級政府還應自查自糾,從(cong) 思想上破除“公園情結”“圍檻思維”和“景區迷戀”,樹立“田野即是公園、農(nong) 田也是濕地、森林就是景區”理念。

  第三,鑒於(yu) 當前各類公園多頭審批、名稱繁雜、甚至出現“區中有園、園中有區”等亂(luan) 象,應建立健全審批和監管長效機製,統一歸口公園類生態建設項目管理監督責任,明確各部門責權利,從(cong) 製度上堵住項目建設在環評上打擦邊球、借生態保護之名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漏洞。

  此外,在黃河流域,可考慮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為(wei) 統領,對一定行政區域內(nei) 的各類公園進行合並,形成兼具文化、生態、旅遊等多功能的綜合性公園。山東(dong) 省在這方麵已進行了探索,2021年10月,國家公園管理局批準的《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方案》,就整合優(you) 化了8個(ge) 自然保護地。(半月談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