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山梁村民”下山記:異地開飯館致富有“密碼”
中新網西寧12月27日電 題:青海“山梁村民”下山記:異地開飯館致富有“密碼”
作者李雋周曉華李永蘭(lan)
冬至剛過,在冬日暖陽下,青海省海東(dong) 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德恒隆鄉(xiang) 卡什代新村集中安置點的小廣場上,每天都有老人們(men) 在一起聊天曬太陽,三五個(ge) 孩子在身邊跑來跑去。
“山上的苦日子真把人過怕了,看病難、孩子上學難,住房條件差,就連吃水都要排隊。全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隻能靠種莊稼,十年九旱的莊稼,一年下來的收入隻夠勉強維持家用。”回想起以前的日子,村民馬忠林說:“實話是山大溝深苦哈哈,十年九旱幹巴巴。”
“卡什代”藏語意為(wei) “山梁上的老虎”。這裏曾是化隆縣德恒隆鄉(xiang) 最西端卡力崗山梁上的一個(ge) 貧窮山村。由於(yu) 坐落在群山夾縫中的幹灘之上,基礎設施滯後,生存環境惡劣。
2017年,卡什代村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下開始實施易地搬遷。2019年,219戶987人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挪窮窩”。其中,集中安置64戶326人,其餘(yu) 村民分散生活在化隆縣周邊。集中安置點先後推進安居工程、村民飲水工程、村容村貌改造等項目。
山上到山下,雖然隻挪了10公裏,但村民的生活有了天壤之別。
“過去在山上幹什麽(me) 都不方便,生病了基本上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馬忠林說,而在山下,水、電、有線電視等應通盡通,雜貨商店、小超市、學校就在家門口,在家就能吃上自來水,硬化路幹淨整潔,有個(ge) 頭疼腦熱的,走幾步路就到了衛生室。
卡什代新村的建成,徹底解決(jue) 了老村“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入學難、務工難、娶妻難”的“六難”問題。村裏院落特色鮮明、住房整齊美觀、村容幹淨整潔、基礎設施齊全、生態環境優(you) 美,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夙願變成了現實。
說話間,村民馬明良指向了遠處的山頂:“那裏,就是我們(men) 以前住的地方。以前,一塊饃饃一杯清茶就是一頓飯。有一年大旱,兩(liang) 畝(mu) 地隻打出了一袋糧食……”馬明良回憶起以往的苦日子,仍是一臉苦笑。
以前,卡什代村民都是守著一畝(mu) 三分地,過著種地靠天的日子。搬下山後,如何穩得住、能致富?如何帶領群眾(zhong) 發展產(chan) 業(ye) 致富?又成了卡什代新村村“兩(liang) 委”和駐村幹部們(men) 日思夜想的問題。
來到山下,交通便利、信息通暢,大家的眼界寬了,思想變了,思路也變活了。經過村“兩(liang) 委”和駐村幹部的不斷幫助,不少村民走出鄉(xiang) 村去城裏開起了拉麵館。
現在,全村近400人都是拉麵從(cong) 業(ye) 人員,經營的拉麵店達130家,分布在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等多個(ge) 省份……拉麵產(chan) 業(ye) 成了卡什代村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和主導產(chan) 業(ye) ,發展拉麵產(chan) 業(ye) 自然是卡什代村致富增收的“密碼”。
搬到山下後,卡什代的村民還惦記著山上的地。為(wei) 了讓村民們(men) 留住鄉(xiang) 愁,留住山上的“卡什代記憶”,卡什代新村在大力發展拉麵產(chan) 業(ye) 的基礎上,立足豐(feng) 富的草場資源及村民們(men) 擅長養(yang) 殖的傳(chuan) 統,進一步拓寬全村的致富增收之路。於(yu) 是,投資200萬(wan) 元的村集體(ti) 經濟牛羊養(yang) 殖場便應運而生。
“受疫情影響,拉麵店的生意不景氣,決(jue) 定回鄉(xiang) 創業(ye) 。在村黨(dang) 支部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承包經營了養(yang) 殖場,一年給村裏上交12萬(wan) 。”如今,養(yang) 殖場負責人馬明成已是村裏妥妥的致富帶頭人。
卡什代新村還充分利用東(dong) 西部協作機製的優(you) 勢,在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打造了化隆高原綠色農(nong) 畜產(chan) 品展銷店,“化隆牌”牛羊肉、蜂蜜等農(nong) 畜產(chan) 品上了長三角地區居民的餐桌,進一步破解了農(nong) 畜產(chan) 品銷售難的問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