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走不走親戚喝不喝酒? 重塑春節文化的年輕人

發布時間:2023-02-02 14:5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走不走親(qin) 戚喝不喝酒?

  重塑春節文化的年輕人

  “誰喝得多誰機會(hui) 就多,這完全沒道理。”19歲的李園潔與(yu) 父親(qin) 因喝酒發生分歧後,將自己的經曆發在網上,得到眾(zhong) 多網友支持。

  每年過年前,24歲的張一嘉都要為(wei) “走親(qin) 戚”感到壓力巨大。“妥協吧,我難受;不妥協吧,每年都吵架。”

  “這是第一次不在自己家裏過年,想到爸媽在家裏冷冷清清,心裏非常不好受。”春節剛過,李悅穎打算跟丈夫溝通,爭(zheng) 取明年各自回家過年。

  酒桌文化會(hui) 被90後、00後轉變畫風嗎?遭遇親(qin) 戚“經典三連問”怎麽(me) 辦?獨生子女夫妻回誰家過年?在人們(men) 為(wei) 久違的團聚歡欣雀躍時,新思維、新觀念與(yu) 傳(chuan) 統習(xi) 俗文化的碰撞,也在假期浮出水麵。

  不喜歡酒桌文化,希望喝酒點到為(wei) 止

  “如果有聚會(hui) ,我隻是喝一些低度數的雞尾酒。”平日裏,張銘可以說是滴酒不沾。

  今年春節,張銘和家人聚餐時喝了半瓶白酒,“長輩和同輩的兄弟們(men) 都在喝,不好意思拒絕。”按照老家規矩,他需要先給長輩們(men) 挨個(ge) 敬酒,再和幾位堂兄弟喝,一圈下來就感覺腦袋暈乎乎的。

  這頓飯局從(cong) 中午12點持續到下午2點多。“社恐”的他時不時回答著親(qin) 戚朋友的詢問:“在北京工作怎麽(me) 樣啊”“有沒有談對象”“打算什麽(me) 時候結婚”……結束後,張銘足足睡了3個(ge) 小時。

  張銘不太喜歡春節酒桌“禮儀(yi) ”,但是又想著“一年見麵次數不多”“飯局裏都是自己人,就算喝多了也不會(hui) 怎麽(me) 樣”,還是選擇遵循。“我和朋友喝酒就沒有這麽(me) 多禮數和規矩,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張銘說。

  一次與(yu) 親(qin) 戚聚會(hui) 時,李園潔的父親(qin) 說:“長大了要懂一些人情世故,不喝酒就是不給別人麵子,連朋友都交不到。”李園潔則認為(wei) :“我知道中國有流傳(chuan) 已久的酒文化,但這並不等於(yu) 酒桌文化這種‘糟粕’。”

  春節期間,李園潔也會(hui) 與(yu) 朋友“小酌一杯”,但是大家都點到為(wei) 止,絕不會(hui) 強迫對方。她說:“我把自己的想法發在網上,有很多人支持,所以我更有勇氣堅持自己。”

  2018年,李翔到北京上大學,爺爺和他約定,等他留在北京工作,會(hui) 帶上奶奶一起來京旅遊,還要一起喝一口地道的二鍋頭。

  大年二十九,李翔從(cong) 北京回到了老家湖南長沙。一下飛機,他就和父母一起,把準備好的年夜飯,附上一瓶從(cong) 北京帶來的二鍋頭,一並送到爺爺奶奶家門口。他們(men) 在給年夜飯外包裝做消殺之後,沒等老人開門便轉身離開。

  前不久,奶奶主動提出,今年全家不再一起吃年夜飯了。2022年7月,李翔的爺爺體(ti) 檢查出了癌症,他選擇保守治療,遵醫囑不再抽煙喝酒。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中,兩(liang) 位老人嚴(yan) 格在家自我隔離,並沒有感染。但風險還在,春節並不是相聚的好時機。

  自稱“還算爭(zheng) 氣”的李翔,畢業(ye) 後進入北京的一家國企。因為(wei) 疫情,2022年,爺爺奶奶沒能來北京旅遊;如今回家了,他也沒能和爺爺奶奶見麵。

  “我知道,就算我給爺爺帶了二鍋頭,他也不會(hui) 喝的。但帶來這瓶酒,意味著我完成了與(yu) 他的約定,意味著我們(men) 能夠團聚。”和爺爺的約定,李翔始終記得。

  經曆了疫情煎熬,才明白親(qin) 情是多麽(me) 重要

  大年初二,漢宇在社交網絡賬號上分享了一條名為(wei) 《不走親(qin) 戚的90後春節vlog》的短視頻,記錄宅家過年的日常:打掃衛生、喝咖啡、吃甜甜圈、追劇、安裝烤箱……

  可是,沒有走親(qin) 訪友的熱鬧場麵。“聚在一起就是互相比較誰家孩子工作好、收入高,我隻能默默聽著或者放空自己。年輕人還可能各自玩手機。”

  近兩(liang) 年,“斷親(qin) ”這個(ge) 詞逐漸被年輕人所熟悉。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副教授胡小武曾對此下定義(yi) :“斷親(qin) ”主要表現為(wei) 懶於(yu) 、疏於(yu) 、不屑同二代以內(nei) 親(qin) 戚互動和交往的現象。

  張一嘉也因為(wei) “走親(qin) 戚”和爸媽發生矛盾。張一嘉一直認為(wei) 姥姥重男輕女:“小時候過年去姥姥家,姥姥都會(hui) 挑刺,這個(ge) 做得不好,那個(ge) 說得不對,結論都是我沒有表哥好。後來長大點了,我就找各種理由不去姥姥家。”

  “但是,每次提到‘去不去姥姥家’,我媽都會(hui) 當著我的麵哭,罵我不孝順,甚至好幾天都不理我。”張一嘉說。

  上大學那年冬天,張一嘉的姥爺去世了,但她有很重要的考試,沒有趕回去參加葬禮。那年除夕,為(wei) 了讓媽媽開心,也為(wei) 了彌補自己的愧疚,她在飯桌上主動提出去姥姥家。張一嘉的媽媽激動地在飯桌上流下了眼淚。

  張一嘉說自己並不是完全不走親(qin) 戚,自己平時與(yu) 堂哥堂姐接觸比較多,關(guan) 係也很好。但是,她拒絕用血緣和親(qin) 情來“綁架”人。

  大年三十,受到冷空氣影響,內(nei) 蒙古呼倫(lun) 貝爾最低氣溫降至-43℃。上午11點,23歲的王浩在寒風中尋找出租車。父母已經先行趕到老人家中,就剩他成了十幾斤重年貨的搬運工。

  “家裏的老人走了一趟‘鬼門關(guan) ’,必須好好陪陪他們(men) 。”王浩96歲高齡的姥姥剛剛經曆了一場生死考驗。在北京學習(xi) 醫學專(zhuan) 業(ye) 的王浩,聽說姥姥“陽了”,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幸運的是,由於(yu) 入院及時,家人照顧周到,老人逐漸恢複了健康。

  等待了半個(ge) 小時,王浩終於(yu) 坐上了出租車。盡管身上穿著加厚羽絨服,抗風牛仔褲外麵還套著一件大棉褲,帽子、手套、圍巾全副武裝,他還是抵擋不住寒冷,劉海和睫毛因結冰而變得花白。不過,“隻要團聚,路上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父母的時間表裏,一切都已經算好”

  除夕,鄧斯尹與(yu) 一位叔伯產(chan) 生劇烈爭(zheng) 執。這位長輩說:“現在男生都喜歡獨生女或者家裏兩(liang) 個(ge) 女兒(er) 的,你這種有弟弟的最不好,還不快點結婚,免得男朋友跑了。”

  鄧斯尹急忙反駁,但最終她沒有說服任何人,反而被批評不尊重長輩。

  王晶晶是獨生女,今年26歲,研究生畢業(ye) 後留在北京工作。春節期間,父母為(wei) 她安排了線下相親(qin) 。相親(qin) 過程中,兩(liang) 個(ge) 人麵麵相覷,被王晶晶形容為(wei) “腳趾摳地般的尷尬”。

  長假期間,王晶晶在家庭群裏轉載了一則視頻,內(nei) 容是一位專(zhuan) 家告誡父母應該多多理解子女,時代不同了,女性不結婚也完全可以自己獨立生活。王晶晶的媽媽回複:“這些專(zhuan) 家簡直誤人子弟。”

  在王晶晶眼裏,老一輩結婚是因為(wei) 要互相扶持幫襯家裏,如果自己將來決(jue) 定結婚,那一定是因為(wei) 兩(liang) 個(ge) 人在一起比一個(ge) 人要快樂(le) 。

  李悅穎新婚不到半年,丈夫是自己的縣城老鄉(xiang) 。春節前半個(ge) 月,李悅穎提前請假回家,老公則留在西安上班。小年夜,李悅穎收到了公婆發來的消息,希望她能過去住。那天,李悅穎在公婆家吃完晚飯,還是回到自己家中。她認為(wei) ,無論結婚與(yu) 否,自己家永遠是自己家,老公的家是老公的家。

  除夕,當地有“嫁出去的女兒(er) 不能待在父母家”的習(xi) 俗,她不得不在公婆家吃團圓飯。“來來往往的親(qin) 戚都不認識,還被一個(ge) 勁地催著生娃,感覺很不受尊重。”

  家在東(dong) 北的楊天,今年選擇和丈夫各自回家過年。這個(ge) 決(jue) 定並不符合當地傳(chuan) 統習(xi) 俗。但是,楊天與(yu) 丈夫常年在外工作,隻有春節假期才能見到家人,比起遵循舊習(xi) ,她更想好好陪陪父母。

  起初,丈夫也覺得結婚第一年沒把媳婦領回家“有點沒麵子”,但楊天反問:“為(wei) 什麽(me) 是我跟你去你家過年,不是你跟我去我家過年?”丈夫便不再多言。麵對親(qin) 友的疑問,楊天統一回應:“我們(men) 走在時尚前端。”

  “你看你姥姥生病了,我和你舅舅還可以去照顧。所以你不能不要孩子,以後生病了就沒人管你……”春節期間,讀大三的範子菁幾乎每天都會(hui) 聽到這樣的話。按照父母的理想規劃:先考上研究生,讀研時就要談戀愛,爭(zheng) 取畢業(ye) 後把工作和對象都穩定下來,到時候父母即將退休,還有時間幫忙照顧孩子。

  “在我父母的時間表裏,一切都已經算好。”範子菁的媽媽經常在手機裏刷相親(qin) 群的消息。“一看到我同學有對象了,她準在第一時間告訴我。”

  前幾年的春節餐桌上,梁曉葉是最風光的人,因為(wei) 她是全苗寨第一個(ge) 女大學生。“扶貧先扶智”,這些年村裏人重視子女教育。2017年,她順利考入省城長沙的大學。

  “當年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落魄’。”畢業(ye) 後,梁曉葉成為(wei) 長沙一家公立幼兒(er) 園的教師。然而,親(qin) 戚們(men) 的話題從(cong) 學業(ye) 轉向了婚戀:“同齡姐妹孩子都上幼兒(er) 園了,稍差一點的婚禮檔期也排到後年了,你怎麽(me) 還是找不到男朋友?”

  “沒結婚,人生就不圓滿!”梁曉葉有一個(ge) 30多歲還沒結婚的堂姐,被全家人當成反麵教材。她卻不這麽(me) 想:“堂姐是大學老師,有房有車,很圓滿啊!”

  梁曉葉並非“獨身主義(yi) ”,她想等到30歲再結婚。她發現,稍年長的、擁有一定資源積累的家長,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而我現在自己都養(yang) 不活”。

  “這個(ge) 報道千萬(wan) 不能讓老家親(qin) 戚看到,不然他們(men) 會(hui) 說我帶‘壞’其他人!”梁曉葉最擔心的,還是親(qin) 戚們(men) 對她這個(ge) 未婚青年的審視。

  (應受訪者要求,李園潔、張一嘉、王晶晶、李悅穎、張銘係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 裴思童 王軍(jun) 利 譚思靜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