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老北京涮羊肉:一鍋清湯涮百年
中新社北京2月2日電 題:老北京涮羊肉:一鍋清湯涮百年
中新社記者 陳杭 杜燕
一鍋熱氣騰騰的老北京涮羊肉,堪稱京城冬日最暖的陪伴。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一般認為(wei) 始於(yu) 元代,興(xing) 於(yu) 清代。清末學者徐淩霄在《舊都百話》中將這種“羊肉鍋子”的吃法歸於(yu) 北方遊牧遺風進化而來。
與(yu) 湯底紅亮、麻辣鮮香的川渝火鍋不同,作為(wei) 北派火鍋的代表,老北京涮羊肉主打清湯火鍋。“清湯火鍋不是一鍋白開水,裏邊有海米、蔥花、薑片、口蘑湯等底料。”國家級非遺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陳立新告訴記者,清湯火鍋有兩(liang) 個(ge) 特點,一是能吃到羊肉的本來滋味,二是不遮醜(chou) ,羊肉有問題一口就能吃出來。
越是簡單的湯底,越考驗羊肉的選材。據陳立新介紹,正宗老北京涮羊肉多選用內(nei) 蒙古羊,“隻選用羊上腦、大三叉、小三叉、黃瓜條與(yu) 磨襠5個(ge) 部位,占整羊淨肉的四成左右”。
“黃瓜條”指羊後腿的大腿內(nei) 側(ce) 部分,因形如兩(liang) 條相連的黃瓜而得名。北京民俗專(zhuan) 家翟鴻起在《老饕說吃》中曾提到,他與(yu) 老友去飯店吃涮肉時點了一盤“黃瓜條”,沒想到卻端上來一盤真黃瓜,翟老無奈感歎如今許多餐廳都是機器切卷,“誰還剔那肉去?更甭說黃瓜條了”。
開業(ye) 於(yu) 1854年的正陽樓飯莊可謂北京早年間最著名的“羊肉名家”,據清代《舊京瑣記》記載,“肉市之正陽樓,以善切羊肉名。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後來居上”的東(dong) 來順始建於(yu) 1903年,據說曾重金從(cong) 正陽樓飯莊“挖”來一位刀功精湛的名廚,幫工傳(chuan) 藝。
陳立新1971年進入東(dong) 來順做學徒,手切羊肉的功夫已有50餘(yu) 年。“左手控製肉片薄厚,右手握刀,橫斷絲(si) ,切出來的肉片纖維短,厚0.9毫米,入鍋後一涮即熟,入口即化。”陳立新說,“手切羊肉還要求上下垂直,前後走直線,保證肉片薄厚均勻、排列整齊,每片長15厘米、寬3.3厘米,放在青花瓷盤上隱約可見盤底花紋。”
涮羊肉“一菜成席”,調料必不可少。以麻醬、醬油為(wei) 主,韭菜花、醬豆腐為(wei) 輔,蝦油、料酒少許,辣椒油可自行添加,配醃好的糖蒜解膩。
羊肉吃到六分飽,輔料登場。作為(wei) 涮羊肉的好搭檔,凍豆腐吸滿湯汁和羊肉的鮮香,大白菜燙後清香爽口、解膩增食,配上剛出爐的混著芝麻香的燒餅,舀上一小碗汩汩翻滾的羊湯,一口吞下整個(ge) 冬季的溫暖。
提到八歲時第一次吃涮羊肉的場景,北京市民賈先生印象深刻,“那時冬季物資不豐(feng) 富,吃涮羊肉還是很奢侈的”,與(yu) 親(qin) 人圍坐銅鍋旁,看著服務員添加了高高的煙囪,碳燒得通紅,一個(ge) 人就吃了三盤涮羊肉,味道鮮美至極。工作後,賈先生總是在國慶或春節期間約朋友吃一頓涮羊肉,熱乎喜慶的氣氛就像除夕一樣。
一鍋清湯涮百年。麵對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承載情感與(yu) 味覺記憶的老字號既要留住“老味道”,亦不斷向年輕人靠攏。“東(dong) 來順打造全新IP形象,發布了由‘來來羊’‘銅鍋爺爺’和‘糖蒜狗’組成的‘饞嘴家族’。”東(dong) 來順集團副總經理董鍇介紹說,在傳(chuan) 統火鍋堂食基礎上,東(dong) 來順開發了肉片、肉串、熟食、麵點等預包裝產(chan) 品,進入商超、市場、電商平台等,讓老字號產(chan) 品真正走向尋常百姓家。(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