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穿越曆史,00後與古詩詞對話

發布時間:2023-02-07 15:2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詩經·蓼莪》抒發了詩人對父母生養(yang) 之恩的無比感念。這是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大學語文》教研室主任李秀萍今年布置的寒假作業(ye) 主題:抱一下父母,陪父母做一頓飯,忍耐一次父母的嘮叨……

  “當代年輕人麵臨(lin) 的很多成長課題,都能從(cong) 古詩詞中尋找到相似的情感連接。久而久之他們(men) 就會(hui) 發現,中華民族的根與(yu) 情一脈相承。”李秀萍在課堂中發現,每當講到古詩詞背後蘊含的關(guan) 於(yu) 親(qin) 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國情懷時,學生們(men) 都格外感興(xing) 趣,其細膩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愛,學會(hui) 愛,給予愛。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hui) 》《向上吧!詩詞》的熱播,古詩詞正在互聯網“破圈”,成為(wei) 年輕人的“潮流風向標”。收看詩詞競賽、成為(wei) 國學達人、追社交媒體(ti) 上的教授……對於(yu) 在網上“衝(chong) 浪”的年輕人來說,運用新方式去了解、學習(xi) 古詩詞,不僅(jin) 架起了與(yu) 古人對話的橋梁,更喚起了心中的“詩和遠方”。

  “青年發揮創意,傳(chuan) 統文化更耀眼”

  “每一首表達家國情懷的古詩詞都非常的純粹,我們(men) 與(yu) 詩人共情,更加生動地體(ti) 會(hui) 到愛國情懷是一種怎樣深沉的情感。”《中國國寶大會(hui) 》全國四強選手魯韋彤被網友稱為(wei) “國學”種草機,從(cong) 詩詞類競賽節目,到身著漢服講述“國學”的短視頻博主,她講起古詩詞來有趣又有料。“盤點《詩經》中的小透明詩篇”“大唐詩人的‘B麵’人生”“宋話本小說:揭秘大宋‘都市傳(chuan) 說’”……這些極具“非主流”風格的視頻主題被魯韋彤稱作“碰撞”,在她看來,要想真正擴大古詩詞的影響力,新媒體(ti) 是必不可少的途徑,“每一位愛好者都帶著古詩詞一點點‘破圈’,就會(hui) 帶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魯韋彤目前就讀於(yu) 南京大學西班牙語係。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播“國學”,她還嚐試結合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用西班牙語講述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她將中國古代歌謠同西班牙語詩歌結合在一起,翻譯西班牙詩人加西亞(ya) ·洛爾迦的愛情詩;結交來自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朋友,將收藏的珍貴華服送給他們(men) ;用漢語和西班牙語向國際友人講述古詩詞背後的故事……“很幸運,我們(men) 可以令中國古典文化深入人心,讓大家真切感受到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美”。

  用青年的方式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故事,也同樣發生在華服愛好者吳空身上。2016年春節,《中國詩詞大會(hui) 》第一季在央視播出,吳空成為(wei) 第一批在節目中穿華服的選手。起初,吳空並沒有預料到這檔節目播出後會(hui) “爆火”,“那時征婚、選秀等綜藝類節目正在觀眾(zhong) 中流行,知道我要去參加一檔詩詞節目,很多人問:那是什麽(me) ?誰看過?”

  吳空偏好邊塞詩,錄製第一天就身著華服入場。不久後,越來越多的參賽選手開始穿華服。後來吳空才了解到,其實很多選手的行李箱裏都裝了華服,隻是一開始不敢穿,看到有人帶頭,就紛紛穿了起來。

  “我們(men) 在節目上穿中山裝、旗袍,每一位選手都盡己所能,吸引更多人喜歡詩詞。”吳空看到不少青年學生在社交媒體(ti) 上留言:他們(men) 激動地把父母拉到電視機前,讓父母看到北京的教授誇華服、電視裏的青年學生也穿華服。“越來越多的青年可以用一種自然而然的態度去學習(xi) 古詩詞、穿華服,這不隻是一檔節目的開端,更是當代大眾(zhong) 文化的一塊裏程碑”。

  後來,吳空參加古詩詞活動時,總會(hui) 遇到年輕人在飯桌上打“飛花令”。這是古代文人墨客行酒令時的文字遊戲,就連名字也來源於(yu) 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吳空覺得,古詩詞的表達方式早已深深地沉澱在中華民族記憶中,這種優(you) 質的精神生活已成為(wei) 新時代青年的“剛需”,“年輕人更適應新媒體(ti) 的新玩法。他們(men) 可以發揮創意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之結合,因此顯得更為(wei) 耀眼”。

  新時代青年為(wei) 什麽(me) 要讀古詩詞,他們(men) 要怎樣讀古詩詞

  “回到唐詩宋詞的創作現場,與(yu) 偉(wei) 大詩人的靈魂共振。”這是北大中文係碩士、高中語文教師高盛元在B站寫(xie) 下的視頻介紹。

  2021年9月,高盛元在社交媒體(ti) 上發布了第一條講述“唐詩導讀”的視頻,如今這位青年教師已經是一位擁有51萬(wan) 粉絲(si) 的博主。在“高盛元精讀唐詩宋詞”係列視頻中,他留下過這樣一句話:“詩人離我們(men) 的生活並不遙遠。他們(men) 和我們(men) 一樣有喜怒哀樂(le) ,也有自己的痛苦和孤獨。詩歌不是封存在時間長河中的標本,它們(men) 在今天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yi) 。”

  新時代青年為(wei) 什麽(me) 要讀古詩詞,他們(men) 要怎樣讀古詩詞?

  “古詩詞是傳(chuan) 統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對一個(ge) 人的審美取向、價(jia) 值判斷都起著重要的分辨作用。”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何性鬆喜歡讀陶淵明,在他看來,詩人的生活態度會(hui) 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讀者的處世心態,“陶淵明向往自然而然的生活,不為(wei) 五鬥米折腰的淡泊之心,在今天的時代依然尤為(wei) 重要”。

  在B站,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葉嘉瑩的係列公開課被眾(zhong) 多青年稱為(wei) “寶藏課程”。她講述“中華詩詞之美”的係列視頻,已達163萬(wan) 的播放量。葉嘉瑩在視頻中說:“中國古代詩歌被寄予了‘言誌’與(yu) ‘抒情’兩(liang) 重使命,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知識分子普遍有‘士當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政治責任感,並借詩表達政治理想”。

  “即使不做課堂筆記,內(nei) 心也可以充盈著古詩詞帶來的力量。”21歲的林雪是葉嘉瑩的00後“頭號粉絲(si) ”,每條視頻總能留下她點讚、投幣、發彈幕的痕跡。“葉嘉瑩先生在課程中多次提及自己浮沉的身世,不禁令人感慨。就像古代詩人一樣,沒經過生活的淬煉真的不足以談人生。非常幸運的是,我們(men) 時時有詩詞慰藉,並能結合生命的體(ti) 驗與(yu) 詩詞的意旨建造出內(nei) 心穩固的詩意世界”。

  參加過《2020中秋詩會(hui) 》《中國國寶大會(hui) 》的12歲少年金漢邈,最喜歡的詩人是蘇軾,“他的詩詞飽含力量,盡管他仕途不順,但奮發向上、努力拚搏的人生態度讓我敬佩”。

  在魯韋彤眼中,詩詞歌賦奇巧且有趣,早已浸入生活的各個(ge) 部分。夜跑時每逢難以堅持,便在心中溫習(xi) 詩詞,按照詩詞的韻律調整腳步和呼吸節奏;每逢遇到生活和學習(xi) 中的難題,便將詩詞譜曲,用尤克裏裏伴奏演唱……“我曾在收到一位朋友的來信後,寫(xie) 了一支《夢李白》,在好友即將出戰一場比賽前唱一首《金錯刀行》為(wei) 他們(men) 加油打氣……當下年輕人的自信樂(le) 觀和困頓低回,種種情感都可以在中國古典詩詞歌賦中找到共鳴”。

  “寫(xie) 下一首詩歌,尋找屬於(yu) 新時代青年的表達與(yu) 感動”

  當古詩詞在流行文化中“破圈”,不僅(jin) 是詩詞學習(xi) 熱,在社交媒體(ti) 上還掀起了一股詩詞創作浪潮。《停電》《一個(ge) 無聊至極的周末》《今晚不關(guan) 心人生意義(yi) 》……當這些聚焦於(yu) 日常生活的內(nei) 容被極具浪漫氣息的文字表達出來,很多網友留言:“寫(xie) 詩治好了我的精神內(nei) 耗。”

  何性鬆的筆名為(wei) 沉河,如今他“跨界”成了一名在小紅書(shu) 上寫(xie) 詩的博主。談起這段經曆,何性鬆覺得頗為(wei) 有趣。他2022年8月開始寫(xie) 讀詩的心得體(ti) 會(hui) ,命名為(wei) “一詩一問答”,流量開始得到提升,有的點擊量達到了幾萬(wan) ,點讚量也達到了幾千。看到如此多的年輕人喜歡在社交媒體(ti) 讀書(shu) 、寫(xie) 詩,何性鬆為(wei) 此專(zhuan) 門在《詩收獲》中增加了一個(ge) “小紅書(shu) 詩歌精選”的欄目,編輯部還會(hui) 通過公眾(zhong) 號對每首詩做詳細的點評。

  “在社交媒體(ti) 上寫(xie) 詩的年輕人不在乎從(cong) 當今新詩中汲取寫(xie) 作營養(yang) ,更注重從(cong) 古詩的語言中發現漢語的美。”何性鬆發現,寫(xie) 短句、短詩是新媒體(ti) 詩歌重要的特點,並且內(nei) 容上更注重抒情性,特別是關(guan) 注自我情緒,語言要麽(me) 非常簡潔明白,要麽(me) 華麗(li) 誇張,“這些年輕人完全出自‘寫(xie) 作本能’而寫(xie) 詩,但也恰恰是他們(men) 的出現,讓詩歌有了新的發展”。

  這股“複古浪潮”不僅(jin) 帶動了詩歌的“火爆”,也讓很多經典作品重回青年視線。讓吳空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長期“霸占”B站電視劇榜第一的是1984年拍攝的《三國演義(yi) 》,觀看量高達3.3億(yi) ;針對1987版的《紅樓夢》,就有10多位專(zhuan) 門做解析的博主,共發布了上千期內(nei) 容……吳空也是這些博主的忠實粉絲(si) ,不僅(jin) 經常追更,還會(hui) 不定時催更,“這些青年博主把自己的職場曆練、人生閱曆放進解讀,甚至比老一輩更為(wei) 犀利、豐(feng) 富”。

  去年,吳空參加了一位B站博主自製的視頻節目,眾(zhong) 多年輕人利用春節假期,進入位於(yu) 浙江義(yi) 烏(wu) 的古代軍(jun) 營影視基地,體(ti) 驗明朝戚家軍(jun) 的練兵。吳空報名的是刀牌手,這是鴛鴦陣裏的兵種之一,需要靈活機敏。活動期間,她給大家寫(xie) 號衣上的毛筆字、解說鴛鴦陣用到的武器,教唱戚繼光的《凱歌》……在吳空看來,這段經曆不僅(jin) 有趣,更是將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年輕化闡釋的“潮流方案”,“當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青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家的態度可能不再是‘這麽(me) 做有什麽(me) 意義(yi) ’,而是發自內(nei) 心覺得‘這種文化真帶勁’”。

  在李秀萍看來,年輕人開始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去學習(xi) 、解讀傳(chuan) 統文化、經典作品,恰恰反映出當代青年想要打破文化壁壘的積極態度,“不管年輕人用什麽(me) 方式,隻要他們(men) 願意走進古詩詞,願意走進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就是在建立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自信的過程”。(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許子威)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