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關嶽廟獲批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中新社重慶2月8日電 (記者 劉相琳)記者8日從(cong) 重慶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獲悉,重慶關(guan) 嶽廟獲批成為(wei) 國家級海峽兩(liang) 岸交流基地。重慶關(guan) 嶽廟將依托嶽飛文化,進一步推動渝台兩(liang) 地文化交流。
重慶關(guan) 嶽廟原名關(guan) 帝廟,因供奉關(guan) 羽得名,始建於(yu) 明神宗晉封關(guan) 羽為(wei) 帝之後。1914年,嶽飛像並入合祀,改名關(guan) 嶽廟。
抗日戰爭(zheng) 時期,重慶關(guan) 嶽廟曾作為(wei) 中國遠征軍(jun) 悲壯出征的誓師儀(yi) 式舉(ju) 辦地,但凡有將士出征,均要聚集在關(guan) 嶽廟嶽飛像前宣誓,高唱《滿江紅》、高呼“精忠報國”“還我河山”口號開赴抗日戰場。
抗戰將士去台灣後,仍對當年慷慨悲歌的場景念念不忘。1969年,台灣當局參照重慶關(guan) 嶽廟“北朝”建築格式,重建日月潭文武廟,留下如今台灣最高等級的宮殿式廟宇建築群。
重慶關(guan) 嶽廟是中華民族誓死抗擊外辱的悲壯曆史見證地,凝聚海峽兩(liang) 岸民眾(zhong) 深厚情感和文化共識。近年來,重慶市充分運用重慶關(guan) 嶽廟得天獨厚的曆史文化資源開展兩(liang) 岸交流合作,舉(ju) 辦海峽兩(liang) 岸嶽飛文化夏令營、海內(nei) 外嶽飛後裔春祭大典、嶽飛神像盛大開光典禮等活動,並應星雲(yun) 法師發願贈送同祀嶽飛造像赴台灣佛光山安坐、與(yu) 台灣日月潭文武廟締結友好廟宇等,吸引了海內(nei) 外人士廣泛關(guan) 注和積極參與(yu) 。
目前,重慶共成功申報5個(ge) 國家級海峽兩(liang) 岸交流基地及交流示範點。重慶市政府台辦副主任王建國表示,下一步,重慶將推進海峽兩(liang) 岸交流基地後續建設,充分運用基地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開展兩(liang) 岸交流合作,為(wei) 推動兩(liang) 岸關(guan) 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發揮積極示範作用。(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