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萬源搶抓農時 首次推廣使用機播馬鈴薯技術
中新網萬(wan) 源2月9日電 (馬娟 張浪)9日,一場春雨過後,四川省萬(wan) 源市田間地頭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在萬(wan) 源市石窩鎮金山寺村,農(nong) 戶蒲富山駕駛著馬鈴薯播種機駛過田間,提前切塊的馬鈴薯從(cong) 機器後方的作業(ye) 鬥中依次落下,準確掉進機器開墾出的溝槽中。旁邊的一塊土地上,由於(yu) 受地形等因素限製,大型播種機難以施展,蒲富山便請來老鄉(xiang) 人工播種。在人工和機器的配合下,蒲富山預測,大概一個(ge) 星期便能完成所有土地的馬鈴薯播種。
因海拔相對較高,萬(wan) 源馬鈴薯一般選擇在入春以後才播種,但黃金期隻有短短的十來天,當地積極搶抓農(nong) 時,首次推廣使用機播馬鈴薯技術,派出多路農(nong) 技專(zhuan) 家蹲點指導,讓山地農(nong) 業(ye) 跑得更快,富硒馬鈴薯種得更好。
“給馬鈴薯切塊的時候可以斜麵下刀,不容易破壞芽口。”“馬鈴薯種植應該疏株密植,一米之間種四行不一定有種兩(liang) 行產(chan) 量高。”……當天,達州、萬(wan) 源兩(liang) 地的農(nong) 技專(zhuan) 家專(zhuan) 程趕到金山寺村,為(wei) 當地農(nong) 戶提供馬鈴薯種植技術指導。
“我們(men) 今年是第一年大規模種植馬鈴薯,在石窩鎮要種接近100畝(mu) 。這塊地去年種的小麥和玉米,但收成不如預期。農(nong) 業(ye) 部門的專(zhuan) 家現場考察後,發現這裏的土壤疏鬆透氣、排水性能好,更適合馬鈴薯這種耐旱作物的生長。”蒲富山說,雖然今年是首次“嚐鮮”馬鈴薯,但有了農(nong) 技專(zhuan) 家的技術指導下,他對今年的收成很有信心。
同時,今年還是萬(wan) 源山地馬鈴薯首次采取機播栽種。如何在土地多處山地的萬(wan) 源更好地推廣農(nong) 業(ye) 機械化?萬(wan) 源市不斷嚐試,通過撂荒地整治和高標準農(nong) 田打造,將零散的土地平整化、規模化,以便中大型農(nong) 機栽種收割。“機器每天可以播種20—30畝(mu) ,對比下來能夠節省人工30個(ge) 左右。”蒲富山說。
“對於(yu) 山區來說馬鈴薯種植的機械化水平本身比較弱,特別是山地馬鈴薯,在機械選擇、技術掌握等方麵都存在一定缺陷。農(nong) 業(ye) 機械化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根本保障,今天這次嚐試,將有力推動馬鈴薯機械化在萬(wan) 源開花結果。”達州市農(nong) 科院副院長、研究員趙思毅表示。
高山富硒馬鈴薯是萬(wan) 源的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之一,每年種植麵積達25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鮮薯40萬(wan) 噸,產(chan) 值5億(yi) 元以上。今年,萬(wan) 源市立足糧食安全戰略,將馬鈴薯與(yu) 小麥、油菜、玉米等作物間作套種,分片打造了“馬鈴薯+”萬(wan) 畝(mu) 糧油產(chan) 業(ye) 園區。“接下來,我局將繼續積極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組織農(nong) 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春耕生產(chan) ,為(wei) 全年的糧食生產(chan) 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萬(wan) 源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胡凱昌表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