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上海高校迎來線下開學季開啟春季學期授課

發布時間:2023-02-23 15:3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2月23日電(記者 許婧)校園萌春意,春歸人也歸。眼下,上海各大高校迎來開學季,正式開啟春季學期授課。

  上海交通大學校園裏,處處都有同學們(men) 充滿活力的身影。豐(feng) 富多彩的課程、積極認真參與(yu) 的學子,為(wei) 重啟的上海交大校園增添了新學期的色彩。

  教學樓、食堂、圖書(shu) 館、自習(xi) 教室裏......上海交大後勤和保衛處為(wei) 同學們(men) 清潔校園、準備餐食、維持秩序。伴隨春日的腳步,學生們(men) 也有序進入了正常的學習(xi) 生活。

  同濟大學為(wei) 迎接新學期的到來,全麵啟動了“智慧校園”。學校在不同校區開展多場智慧教學培訓會(hui) ,建議教師們(men) 充分利用線下智慧教室和線上智慧教學平台,做好課程的錄製、保存和分享工作;新學期,同濟又有130餘(yu) 間全新的智慧教室投入使用。

  錯峰分批返校的華東(dong) 理工大學學子,其家人不僅(jin) 可以逛校園,還能享用學校食堂提供的超值暖心家長套餐:包括校園招牌菜華理紅燒肉,以及清蒸黃魚、鹽水大蝦、銀魚炒蛋、酒香草頭等。

  藝術學院學生朱鈴告訴記者,2023年新學期等來了盼望已久的跟家長共遊校園的活動。雖時常能通過視頻的方式“雲(yun) 遊校園”,然而與(yu) 身處其境還是不同,自己化身導遊,家長仿佛能真正融入到大學生活中來。

  作為(wei) 滬上最早正式開學的高校,上海大學線下教學工作井然有序。錢偉(wei) 長學院基礎課“近代物理導論”上,主講教師薑穎教授時而用普通話時而用英語與(yu) 同學們(men) 互動。美術學院“小寫(xie) 意花鳥臨(lin) 摹”課上,毛冬華老師和團隊青年教師與(yu) 學生圍坐一起,分享中華傳(chuan) 統藝術作品的筆法、功力和意蘊;另一邊,健美操館裏女生們(men) 張開雙臂閃動著舞姿;兵乓球館裏幾十個(ge) 台麵,推來擋去“小球”旋轉,動感十足……

  線下教學恢複了,如何讓課堂留得住同學們(men) 的心?上海海洋大學工程學院以“課堂教學比賽”的形式,檢驗2022年秋季學期入選的50門課程建設成效,為(wei)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做好充分準備。比賽中,工程學院老師們(men) 展示了不同課程以學生為(wei) 中心的教學創新設計。

  學院方麵表示,大賽從(cong) 分析和聚焦老師教學實踐的真實“問題”出發,由課程負責人組織教學團隊,根據OBE的教學理念“學生中心、產(chan) 出導向、持續改進”,利用寒假重構和修改本課程的教學內(nei) 容,創新教學設計。通過課程內(nei) 容的重構、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環境的創設、教學評價(jia) 的改革等,解決(jue) 教學問題,形成可借鑒和示範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成效和學生第一課堂的獲得感。今後,將繼續開展課程質量工程建設,將OBE課程建設落到實處,將教學與(yu) 學生能力培養(yang) 相統一,轉變教學理念,持續改進,切實提升第一課堂教學質量。

  上海理工大學則是完善“一網暢學”構建智慧教學新環境。2月底3月初,新升級的“一網暢學”平台將與(yu) 上理工師生們(men) 開啟新學期的首次相遇。新一期的“一網暢學”平台將逐步實現“課前—課中—課後”全場景覆蓋,把數字技術帶入每個(ge) 教室、帶給每個(ge) 師生,推動互聯時代的智慧教育建設,“今年我們(men) 還將繼續整合校內(nei) 外資源,積極發揮‘一網暢學’教學平台的集成輻射效應,聯通繼續教育學院,探索大中小一體(ti) 化,構建更加完整的‘一網暢學’智慧教學生態環境。”上理工本科生院院長、教務處處長甘屹談道。

  年輕學子們(men) 懷揣著新的希望,立下了自己的“小目標”。上海海事大學商船學院學生魏仲文希望能夠在久違的教室裏和老師進行更多互動,更好地體(ti) 驗大學生活。該校外國語學院日語專(zhuan) 業(ye) 學生徐清舒表示,新學期要繼續做好預習(xi) 、複習(xi) 工作,同時還要重視課外知識的積累,尤其是語言學課,光憑教科書(shu) 上的內(nei) 容是遠遠不夠的,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更多的課外知識,提高語言應用的能力,“有序規劃,重視積累。”

  留學生們(men) 也重新體(ti) 驗到在校園裏學習(xi) 和生活的樂(le) 趣。參加完學校組織的上海城市觀光體(ti) 驗活動後,上海外國語大學來自泰國的林素光同學感歎,“一整天都很開心呀!”秘魯的維爾納同學甚至“在亞(ya) 洲第一高塔頂部倒立”,他表示,“我們(men) 不僅(jin) 體(ti) 驗了上海的本土文化,彼此之間還進行跨文化的交流,比如風俗習(xi) 慣、想法、語言等。”(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