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90後駐村第一書記在村裏“搞”事情
北京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第一書(shu) 記王天宇的心裏,一直有個(ge) 規劃,他希望把這個(ge) “窩”在山裏的村子發展成一個(ge) 業(ye) 態豐(feng) 富、文旅深度融合的網紅村。
王天宇原本是團北京市委的幹部。2021年12月,北京市委組織部、市委農(nong) 工委選派了6名駐村第一書(shu) 記到懷柔區渤海鎮進行幫扶,90後王天宇被派駐到四渡河村任第一書(shu) 記。
身份的轉變對王天宇來說無疑是個(ge) 考驗。他在中國青年報《你好,朋友》欄目中說,記得第一次到四渡河村正值冬天,村子裏一片蕭條。當時四渡河村登記在冊(ce) 的村民310人,實際常住人口200多人,一多半是60歲以上老人,還有部分留守兒(er) 童。村子沒有可建設用地、沒有勞動力,村民隻能依靠板栗種植為(wei) 生,一部分村民在家中經營民宿,但經濟效益不佳,村集體(ti) 經濟薄弱。
王天宇找到扶貧典型案例讀了好幾遍,從(cong) 各個(ge) 角度了解扶貧好做法。他開著車把渤海鎮21個(ge) 村走了一遍,試圖找到四渡河村和其他村發展的差距。
駐村後,王天宇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走訪。當時臨(lin) 近春節,王天宇想通過活動拉近和村民的關(guan) 係,於(yu) 是他邀請北京青年藝術發展促進會(hui) 帶著青年藝術家到村裏寫(xie) 春聯。
大批青年人的到來讓這場簡單的活動互動感變強,村民們(men) 聚在村委會(hui) 跟著年輕人學習(xi) 書(shu) 法,寫(xie) 了六七個(ge) 小時都不肯離開。不久後的春節,王天宇留在村裏過年了。熱情的村民輪番叫他到家裏吃餃子。在四渡河村,王天宇感受到了久違的年味。
麵對熱情淳樸的村民,王天宇總在想,要做些什麽(me) 才能讓村民的生活得到真正的改變。他認真分析了四渡河村發展存在的問題,規劃了一條長遠的發展路線,“資金的扶持是有限的,要在發展板栗產(chan) 業(ye) 的基礎上,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用文旅帶動經濟。”
王天宇瞄準板栗、民宿兩(liang) 個(ge) 核心產(chan) 業(ye) ,逐個(ge) 尋找合作契機。他邀請一家餐飲連鎖企業(ye) 來村裏看看。
王天宇記得,那家餐飲團隊來村裏的那天,風特別大,在戶外連說話聲音都聽不到。他帶著客人把村子走了一遍,深入考察了村子的情況。那家企業(ye) 當即就決(jue) 定為(wei) 村民展開民宿服務業(ye) 培訓,同時與(yu) 當地合作社加工廠、四渡河村委會(hui) 簽訂了三方協議——以每斤高於(yu) 市場價(jia) 0.4元的價(jia) 格收購生板栗後,交給當地合作社進行生產(chan) ,熟板栗以獨立包裝小零食的方式進入餐飲連鎖企業(ye) 門店,熟栗子加工利潤的25%納入四渡河村集體(ti) 的收入。
看著村裏滿山的板栗和漫天的星星,王天宇又有了主意,他想邀請科學教育機構共同開發研學活動。功夫不負有心人,幾次的拜訪,讓一家機構對四渡河村動了心。經過數月籌備,2022年4月,北京市首個(ge) 村級研學品牌項目——四渡河村“摘”星星研學項目落地。
活動當天,幾十名學生和他們(men) 的家長來到四渡河村,在村民的帶領下進入栗樹林區、特色民宿參觀;北京大學物理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老師現場為(wei) 學生講授了天文知識,指導他們(men) 手工製作光學望遠鏡。當晚,村裏剩餘(yu) 的60多間民宿全部住滿,村民們(men) 製作的板栗餐、板栗餅供不應求。
王天宇還想找到更多年輕人一起為(wei) 四渡河村做事,便到各個(ge) 學校尋找優(you) 秀青年團隊。2022年,王天宇在“青創北京”2022年“挑戰杯”首都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中申報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選題,來自北京語言大學的名為(wei) “綠色報告”的團隊獲得金獎,這支團隊帶來的文旅融合項目讓人眼前一亮。
王天宇找到“綠色報告”團隊負責人劉慧敏,邀請她到四渡河村看一看,提出村集體(ti) 資源入股,青年團隊占股,負責村莊民宿運營、宣傳(chuan) 、帶貨等內(nei) 容的合作方案。劉慧敏也被王天宇十足的幹勁和四渡河村的發展前景打動,來到四渡河村開始了她們(men) 的創業(ye) 之路。
劉慧敏和團隊的加入,讓王天宇不再孤軍(jun) 奮戰。在王天宇這個(ge) 90後的帶領下,一群00後在村莊裏“搞”起了事情。他們(men) 把村子裏的旅遊景點一一梳理,挖掘出有趣、有吸引力的元素,迎合年輕人的喜好,設置了景區盲盒,開辟了露營基地。他們(men) 還把村裏的小羊利用起來,設置了互動打卡區,讓遊人近距離接觸小羊。他們(men) 在村委會(hui) 支起直播間,在田間地頭架起攝像機捕捉鄉(xiang) 村風光。00後的到來增加了村莊的生機和活力,鄉(xiang) 間小路上多了笑聲,也多了希望。
王天宇持續向外發出邀請函,來四渡河村的客人越來越多,知名企業(ye) 、教育機構、教授、文旅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來了就知道四渡河的好了,來了就能有合作的機會(hui) ”。
在王天宇的執著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企業(ye) 看到了四渡河村的好,願意來投資、幫扶。去年9月18日,北京首個(ge) “童心港灣”在四渡河村正式揭牌,村裏的孩子從(cong) 此有了藝術教室。開課後,除了本村的孩子,周邊村鎮的孩子也積極報名上課。
王天宇的腳步風風火火,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他的宿舍就在村委會(hui) 裏,一張不足1米寬的小床是他休息的地方,“每天躺下就是下班,醒來就是上班”。他在朋友圈不斷地分享四渡河村的消息,他說:“分享了才能讓別人看到四渡河村在做什麽(me) ,才能吸引各方資源走進四渡河村。”
今年,四渡河村的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被選為(wei) 北京市優(you) 秀駐村第一書(shu) 記案例。王天宇作為(wei) 選派到懷柔區駐村第一書(shu) 記誌願服務分隊的隊長,也經常向其他駐村幹部分享四渡河村發展的經驗。他說:“如果能留下來駐村,我也願意繼續留下來;如果不能繼續駐村,我也想在我離開之後,這裏的產(chan) 業(ye) 還能繼續運轉,東(dong) 西在這裏、產(chan) 業(ye) 在這裏,我走了村子還能更好地發展下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實習(xi) 生 趙夢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