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水文監測顯示“中華水塔”水源涵養能力在增強

發布時間:2023-03-29 10:56: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青海省是黃河、長江及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江河源頭”之稱。在第三十六屆“中國水周”之際,記者走訪青海省水文水資源測報中心了解到,作為(wei) “中華水塔”,青海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呈現遞增趨勢,同時,水源涵養(yang) 能力在增強。

  據青海省水文水資源測報中心主任李其江介紹,青海省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wei) 629.3億(yi) 立方米。監測數據顯示,自有監測記錄以來,青海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呈現出遞增趨勢。1956—2000年,青海省年均出境水量為(wei) 596億(yi) 立方米;2001—2021年,年均出境水量為(wei) 660.16億(yi) 立方米;而2005—2021年年均出境水量為(wei) 686.08億(yi) 立方米。

  作為(wei) 源頭和上遊地區,青海省水文、水資源、水環境的變化,必將通過河道傳(chuan) 輸、轉移到下遊,對整個(ge) 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影響巨大。這些都凸顯了青海作為(wei) “中華水塔”的重要性和所負有的“源頭責任”。

  通過一係列水文要素的監測數據反映出,一是各流域水量的年內(nei) 分配趨於(yu) 均勻,二是各流域枯季徑流占全年徑流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青海省屬於(yu) 幹旱地區,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產(chan) 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過去,河川徑流年內(nei) 分配極不均勻,現在與(yu) 過去對比,有趨向均勻的趨勢。

  流域生態係統對降水有一個(ge) 分配過程:一部分產(chan) 生地表徑流,匯集到河道,速度很快;一部分通過土壤下滲、排泄,體(ti) 現出對水量的調節作用;一部分水繼續下滲到地下排水層,通過地下水的運動,再排泄到河道裏,這個(ge) 過程相對會(hui) 更長。降水多的時候,流域可以蓄積部分降水;降水少的時候,這些蓄積的水通過土壤、地下徑流排泄到河道裏。

  上述兩(liang) 個(ge) 指標的趨勢性變化,反映了流域降水下滲到土壤、含水層的水在增加,然後緩慢釋放。反映出流域蓄水能力和調節水量的能力在增強,說明流域生態環境在變好,“中華水塔”的水源涵養(yang) 能力在增強。充分彰顯了近年來我國在江河源頭地區實施一係列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的成效。

  (總台記者 馬誌原)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