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四月,來國家植物園探花尋源

發布時間:2023-04-03 14:39: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戶力平

  國家植物園“首屆桃花觀賞季暨世界名花展”已開啟。期間,桃花、玉蘭(lan) 、梅花、鬱金香、丁香、海棠等40萬(wan) 株春花將陸續開放,構成一幅幅亮麗(li) 的風景畫。

  在觀花、品花、詠花、感花之時,我們(men) 還可以去探尋那些名花佳卉與(yu) 北京的曆史淵源,使春遊更富情趣,更具文化內(nei) 涵……

  國家植物園我已不知去過多少次了,但對每一種名花的曆史與(yu) 文化並不太了解。為(wei) 此,借“首屆桃花觀賞季暨世界名花展”之際,特意邀請在此工作多年的劉先生為(wei) “向導”,來一次“探花尋源”深度遊。

  開在春寒料峭時,有報春花之稱

  早在金元時,北京就栽培有多種桃樹

  桃樹還蘊含著古人的圖騰崇拜

  步入國家植物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樹樹盛開的桃花。沿著主路前行不遠,便看見綠樹叢(cong) 中豎立著一塊石刻,上書(shu) “桃花源”三個(ge) 字。

  劉先生介紹說,這裏是碧桃園,俗稱桃花源,種植桃樹數十個(ge) 品種,主要有山桃和碧桃兩(liang) 大類,前者開花較早,後者略晚些。

  漫步於(yu) 桃花叢(cong) 中,陣陣花香撲麵而來。劉先生言道:北京地區栽培桃樹的曆史很悠久,據元末《析津誌輯佚》記載,早在金元時,北京就栽培有洛絲(si) 桃、麥熟桃、大拳桃、山紅桃、鸚嘴桃、禦桃、九月桃、冬桃。而清代《宛平縣誌》記載桃的品種有毛桃、扁桃、玉桃、秋桃、銀桃等。

  桃是北京早春重要的觀賞花木之一,開花較早,每年3月中下旬便悄然盛開,可延續到4月中旬。因開在春寒料峭之時,故有報春花之稱。其樹幹千姿百態,花形各異,花朵豐(feng) 腴,花色多彩。

  桃花花姿瀟灑,花開似錦,且為(wei) 春日裏最早開放的鮮花,自古為(wei) 人們(men) 所青睞,而北京還有春賞桃花祈福之雅俗。古人還將桃樹視為(wei) “五木之精”,蘊含著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具有生育、吉祥、長壽、和諧、喜慶的民俗象征。特別是將桃花作為(wei) 美好事物的化身,將世外桃源視為(wei) 最理想的生活環境,所以每當桃花盛開之時,便前去觀賞,以圖吉祥。

  尋遊於(yu) 此,不由得想到北宋名臣向敏中的那首《桃花》:“千朵稼芳倚檻斜,一枝枝綴亂(luan) 雲(yun) 霞。憑君莫厭臨(lin) 風看,占斷春光是此花。”

  初春時節最早綻放,故有望春花之稱

  北京寺院中,玉蘭(lan) 是山玉蘭(lan) 的替代物

  國家植物園栽植有14種百餘(yu) 株

  觀賞完桃花,我們(men) 沿著主路繼續向北而行,便來到臥佛寺西南側(ce) 的木蘭(lan) 園,但見數十株玉蘭(lan) 已悄然開放。

  劉先生說,木蘭(lan) 園就是玉蘭(lan) 園。明代以前玉蘭(lan) 一直與(yu) 其他幾種木蘭(lan) 科植物混稱為(wei) 木蘭(lan) 。元代袁華所編《二十四番花信》裏,春分三候的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lan) ”。這裏的“木蘭(lan) ”,是明朝之前木蘭(lan) 花、辛夷花、玉蘭(lan) 花等幾種木蘭(lan) 屬植物的統稱。《大明一統誌》載:“五代時,南湖中建煙雨樓,樓前玉蘭(lan) 花瑩潔清麗(li) ,與(yu) 鬆柏相掩映,挺出樓外,亦是奇觀”,這是曆史文獻中首次使用“玉蘭(lan) ”之名。此後,明代《群芳譜》稱:“玉蘭(lan) 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蘭(lan) ,故名。叢(cong) 生一幹一花,皆著木末,絕無柔條……花落從(cong) 蒂中抽葉,特異他花。”

  北京地區的玉蘭(lan) 花多在3月中下旬盛開,山地在4月初,也是初春時節最早綻放的花卉之一,故有望春花之稱。或許我們(men) 來的正是時候,但見一樹樹玉蘭(lan) 花綻放,花香四溢。

  我問劉先生,為(wei) 什麽(me) 北京的寺院裏大多種植玉蘭(lan) ?比如潭柘寺、大覺寺、八大處香界寺的玉蘭(lan) 都很有名。

  他介紹說,在佛教文化中,優(you) 曇華、曼陀羅花、蓮花、山玉蘭(lan) 被稱為(wei) 四大吉花。其中山玉蘭(lan) 樹姿高大,每年4至6月間在綠葉叢(cong) 中開出碗口大的乳白色花朵,九枚花瓣舒展開放,中間直立著圓柱狀的聚合果,恰似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座上,故被稱為(wei) 佛門聖潔之樹。但山玉蘭(lan) 多生長於(yu) 我國西南海拔1500米至2800米的山地,而北京地區平均海拔隻有40多米,受地域、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山玉蘭(lan) 在北京寺院裏並不多見,故佛門弟子便以生長於(yu) 北京的玉蘭(lan) 樹來代替“佛門聖樹”山玉蘭(lan) ,在寺院裏廣為(wei) 種植。

  國家植物園木蘭(lan) 園始建於(yu) 1957年,麵積0.84公頃,收集栽植了木蘭(lan) 14種,百餘(yu) 株,其珍貴品種有黃山玉蘭(lan) 、望春玉蘭(lan) 、二喬(qiao) 玉蘭(lan) 、寶華玉蘭(lan) 、凸頭玉蘭(lan) 。每年的3月底4月初為(wei) 最佳賞花期。

  徜徉於(yu) 木蘭(lan) 園中,花開爛漫,在陽光的映照下,花朵潔白如雪、剔透似玉、馨香宜人,使人流連忘返。

  元代的吳老道最先將梅花移植京城

  陳俊愉被譽為(wei) “梅花院士”

  兩(liang) 朵梅花標誌著“南梅北移”終於(yu) 成功

  走出木蘭(lan) 園,向南再西而行,便看見路邊一塊豎立的岩石上鐫刻著“梅園”兩(liang) 個(ge) 大字。

  “這裏就是有‘北京香雪海’之稱的梅園。從(cong) 1998年開始,當時的北京植物園已開始種植梅花,2003年建成梅園,而今已有杏梅係、真梅係、櫻李係梅花等數十個(ge) 品種,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劉先生介紹道。

  置身於(yu) 梅花叢(cong) 中,香氣襲人,給人一種“花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仔細觀賞,梅園中的梅花品種真是很多。白似瑞雪,綠如碧玉,形成梅海凝雲(yun) 、雲(yun) 蒸霞蔚的壯觀景象。

  劉先生言道,早在元代,大都城(今北京)已有了梅花。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yi) 在《輟耕錄》中記載:“初,燕(今北京)地未有梅花,吳閑閑宗師全節時為(wei) 嗣師,新從(cong) 江南移至,護以穹廬,扁(匾)曰‘漱芳亭’。”因大都冬季較為(wei) 寒冷,梅花不能露地越冬,遂建漱芳亭於(yu) 齊化門(今朝陽門)外,並設穹廬(氈帳)將梅花植於(yu) 其中。

  此前,史籍中未見北京有梅花種植的記載,是元代江南著名道士吳全節(號閑閑)將梅花移至京城,開創了燕地種植梅花的先河,故元宮詞中有“繞羅亭植紅梅百株”,“紅梅初發,攜尊對酌”的詩句。到了明代,梅花在京城多地已有種植。《北京歲華記》中還記載了梅花的栽培方法:“臘月束梅於(yu) 盎,匿地下五尺許,更深三尺,用馬通燃火,使地微溫,梅漸放白,用紙籠之,套於(yu) 市。”而清乾隆年間在興(xing) 建香山靜宜園時也曾栽培過梅花。

  由於(yu) 地域與(yu) 天氣的原因,北京地區地氣寒冷,梅花很難正常越冬,所以均在暖棚中培植,而較大範圍種植梅花還是近60年來的事。從(cong) 20世紀50年代開始,北京進行了長達半個(ge) 多世紀“南梅北移”的艱苦實踐。

  1957年植物學家陳俊愉與(yu) 北京植物園合作,進行梅花引種馴化研究,嚐試著把江南的梅花移到北京。三年後,四株幼苗吐出一二十個(ge) 鮮豔的花蕾。但在朔風寒流的不斷襲擊下,大部分花蕾被吹幹枯死,到3月底就隻剩下兩(liang) 個(ge) 花骨朵了,不過這兩(liang) 個(ge) 花蕾終於(yu) 在1962年4月初怒放了。翌年,那些梅花開了更多的花,初夏時還結了一個(ge) 碩大的梅子。兩(liang) 朵梅花度過北國嚴(yan) 寒,由此宣告了“南梅北移”的成功。主導“南梅北移”研究的陳俊愉被譽為(wei) “梅花院士”。而今北京市域內(nei) 梅花品種已經超過120個(ge) ,遍布全市眾(zhong) 多景區。

  海棠園是國內(nei) 最大、品種最多的專(zhuan) 類園

  西府海棠因生長在今陝西寶雞西府而得名

  被視為(wei) 富貴花,寓意滿堂富貴、兒(er) 孫滿堂

  觀賞完梅花,我們(men) 向南而行,便來到海棠園。

  據劉先生介紹,國家植物園海棠園總占地麵積3.2公頃,是國內(nei) 最大、品種最多的專(zhuan) 類園,共展示海棠80餘(yu) 個(ge) 品種,800多株。園區地形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達到了“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自然效果。同時根據不同品種的海棠特性,搭配各種常綠落葉植物,精心布局,合理栽植,既可觀賞到孤植海棠的萬(wan) 千姿態,也可見識到群植海棠的花團錦簇。隻可惜咱們(men) 來得也早了些,海棠樹剛剛染綠,還沒到花期,半個(ge) 月後將陸續開放。

  我向劉先生詢問北京栽植海棠的曆史。他說史籍中未見確切記載,至少在元代已有栽植。

  戲劇家王實甫在《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中已寫(xie) 到張生“欲赴海棠花下約,太陽何苦又生根?”這裏以“海棠花下約”代指與(yu) 佳人約會(hui) 。

  明代《燕都遊覽誌》中也曾有明代一宅院古海棠的描述:“張公海棠二株,在鍾鼓樓東(dong) 中貴張宅,元時遺物。叢(cong) 本數十圍,修幹直上,高數丈,下以朱欄陪之,參差敷陰,猶垂數畝(mu) 。”

  《大都雜錄》則稱“大都興(xing) 聖宮(今北海公園西北部)外植海棠百株,三月花放,後宮佳麗(li) 於(yu) 此而賞,滿園盡香。”

  清光緒年舉(ju) 人徐珂所編的《清稗類鈔·植物》則記載:“海棠為(wei) 落葉亞(ya) 喬(qiao) 木,高丈餘(yu) ,葉作長卵形,端尖,有鋸齒。春日開花,五瓣,淡紅,萼紅色,略黑。有數種。早春即開,花小,深紅,緊著枝上者,謂之貼梗海棠。花梗細長者,謂之垂絲(si) 海棠。皆重瓣,不結實。惟西府海棠單瓣結實,實名海紅。”

  “這西府海棠在北京很是有名,它因何得名?”我問道。

  “西府海棠為(wei) 海棠花中的珍品,別稱子母海棠,亦名海紅。相傳(chuan) 晉朝時因生長在今陝西寶雞西府而得名。西府即官府,西府海棠原本長在深宮高牆裏,素有國豔之譽。其樹態峭立,花紅、葉綠、果美,不論孤植、列植、叢(cong) 植均極美觀,是海棠中的上品,所以頗受人們(men) 的青睞。早年間左安門外的韋公寺、雍和宮、頤和園樂(le) 壽堂等都種植有西府海棠。”

  京城花木極為(wei) 繁盛,海棠是栽植最為(wei) 廣泛的花木之一。人們(men) 喜歡海棠樹,不僅(jin) 因其花姿瀟灑,花開似錦,有花中神仙等美稱,還緣於(yu) 海棠有玉棠富貴的寓意。就海棠的諧音而言,“海”字意為(wei) “大”或“多”,“棠”與(yu) “堂”諧音,有滿堂、滿庭之意,喻示著滿堂富貴、兒(er) 孫滿堂,所以海棠樹又被稱為(wei) 富貴樹,海棠花則被視為(wei) 富貴花,是吉祥與(yu) 美好的象征。

  三國時官員見皇帝,要口含丁香

  葉片為(wei) 心形,故被喻為(wei) 菩提之樹

  園中培育出新品種——北京黃丁香

  國家植物園春季的花卉種類較多,且呈遞次綻放,每年從(cong) 3月中旬到5月初為(wei) 盛花期。除了桃花、玉蘭(lan) 、梅花、海棠、鬱金香,這裏的丁香曆史上也很知名,並建有丁香園。

  我們(men) 邊走邊說,不大一會(hui) 兒(er) 便來到了丁香園。

  劉先生介紹,丁香園建於(yu) 1958年,北部以丁香屬植物為(wei) 主,南部以薔薇屬植物為(wei) 主。1990年已收集丁香21種(變種)1000餘(yu) 株。主要品種有白丁香、紫丁香、藍丁香、小葉丁香、佛手丁香、花葉丁香、遼東(dong) 丁香、喜馬拉雅丁香等。由於(yu) 種類較多,每年4至5月間丁香花觀賞期約一個(ge) 月。

  我向他請教丁香的曆史。他說,據考證,最晚在三國時期我國已有丁香栽培,曹植有詩雲(yun) :“禦印浥粉君傍,中有霍納都梁,雞舌五味雜香。”其中的“雞舌”,即丁香的別名。當時達官要覲見皇帝,口中一定要含丁香,讓口氣芬芳,以示對皇帝的尊敬,遂有“雞舌香”之名。古人把丁香花稱為(wei) “丁香結”,明萬(wan) 曆年間《山堂肆考》載:“江南人謂丁香為(wei) 百結花。”對這一別稱寓意的解釋,有兩(liang) 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說對丁香開花時繁茂程度的描述和讚美,寓意熱情奔放,美滿幸福;而另一種說法則截然相反,認為(wei) 丁香花纖小文弱,枝條柔軟,給人以欲放未盡之感,被人們(men) 比喻為(wei) 愁思百結不解。

  北京栽植丁香的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始建於(yu) 唐代的法源寺內(nei) 已有丁香栽植,“每於(yu) 花季,士女雲(yun) 集,進香之餘(yu) ,觀賞異卉奇葩,引為(wei) 樂(le) 事”。金元時期丁香已被廣植於(yu) 寺廟,明清時期更被廣植於(yu) 園林庭院中。

  丁香與(yu) 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丁香花濃香,葉片為(wei) 心髒形,有“心誠則靈”之寓意,被譽為(wei) “菩提之樹”。相傳(chuan)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在菩提樹下大悟成佛創立了佛教,從(cong) 此,菩提樹被視為(wei) 神聖之木,廣植於(yu) 佛教寺院之中。但菩提樹隻適宜種植在熱帶、亞(ya) 熱帶地區,其他地區的佛門弟子隻好選用一些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樹種代替菩提樹,我國西北的甘肅、青海等地多選用暴馬丁香,並稱其為(wei) “西海菩提樹”,此後在北方地區的寺院裏也開始廣泛種植暴馬丁香。

  國家植物園內(nei) 臥佛寺曆史上以丁香知名,清代及民國時期,寺內(nei) 及周邊植有大量的丁香樹,而從(cong) 該寺木牌坊前向南二裏許的香道兩(liang) 旁植有數百株丁香,被譽為(wei) 丁香大道。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四月十六日,慈禧太後到十方普覺寺(臥佛寺)拈香。時值丁香花開,香氣襲人,遂下車輦,步行於(yu) 香道上賞花。拈香之後,寺院住持還為(wei) 慈禧太後送上數束剛剛采擷的丁香花,稱其花香有安神、舒心、沉靜之效。

  此時,丁香園的丁香樹剛剛有了花蕾,仔細觀察後,可以看出是白丁香還是紫丁香。

  劉先生說,園中有個(ge) 丁香新品種,叫“北京黃丁香”,也叫“北京丁香”,準確地說為(wei) “金園丁香”,是經多年選育的。常見的丁香花是白色或紫色,而這種丁香是黃色,著花十分密集。初開時花色變白,四片花瓣平展著,四五隻金黃色的花蕊直挺挺地伸出花外,散發著極為(wei) 濃烈的花香。盛開後淡黃色的偌大花團嵌滿樹冠的枝頭,一團團,一片片,一層層,那花開茂盛的壯觀場麵,特別是濃濃的香氣,令人流連忘返。

  原產(chan) 於(yu) 中東(dong) ,被稱為(wei) 世界花後

  北京最早栽種的品種為(wei) 荷蘭(lan) 公主贈送

  國家植物園栽植有120多個(ge) 品種

  穿過海棠園,我們(men) 沿主路南行,十幾分鍾便來到鬱金香展區。放眼望去,一派鬱鬱蔥蔥,已有幾束鬱金香悄然盛開。

  劉先生說,咱們(men) 來的早了十幾天,這裏的鬱金香要到4月中旬才能相繼開放。鬱金香為(wei) 百合科鬱金香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洋荷花、旱荷花、草麝香,原產(chan) 於(yu) 中東(dong) 等地,十六世紀傳(chuan) 入歐洲。由於(yu) 地中海的氣候,形成鬱金香適應冬季濕冷和夏季幹熱的特點,其特性為(wei) 夏季休眠、秋冬生根並萌發新芽但不出土,需經冬季低溫後,到第二年2月中上旬開始伸展生長形成莖葉,約三、四月間開花。鬱金香寓意博愛、體(ti) 貼、高雅、富貴、能幹、聰穎、善良,被譽為(wei) “世界花後”和“友誼之花”,成為(wei) 代表時尚和國際化的文化符號。

  20世紀30年代,我國廬山、南京、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進行過鬱金香引種。7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又從(cong) 荷蘭(lan) 引進一批鬱金香種球,並將一部分種球分送到南京、上海、杭州、西安、北京等地進行試種,但數量較少,未形成景觀。

  “那北京是什麽(me) 時候有鬱金香的?”我問道。

  “有關(guan) 北京栽種鬱金香最早的確切記述,出自《中山公園誌》:1977年10月6日,荷蘭(lan) 公主(後為(wei) 女王)貝婭特麗(li) 克絲(si) 贈送給北京市公園的鬱金香球根4箱,附圖片39張,由外交部禮賓司接受後轉給中山公園。從(cong) 1978年始,在內(nei) 壇露地栽種,計26畦,3555頭供遊人觀賞,開完花後起出球根繼續栽種,直到1980年。因其花朵形似酒盅,當時被俗稱為(wei) 金盅花、金杯花,至此揭開了中山公園展覽鬱金香序幕,也是鬱金香作為(wei) 景觀在北京園林中首次亮相。多年後,鬱金香才在北京多處園林栽植。”劉先生說。

  國家植物園也是北京種植鬱金香較早的地方,20世紀70年代已有試種。1994年第六屆桃花節上首次進行露地小範圍栽種。2004年開始較大麵積的種植,此後成為(wei) 一年一度的鬱金香盛會(hui) ,栽植有120多個(ge) 品種、數十萬(wan) 株,形成鬱金香花田的壯觀景象。

  劉先生告訴我,4月中旬您再來這裏時,將是一派絢麗(li) 多姿的景象。紅、黃、粉、白、紫等多種顏色的鬱金香交織在一起,猶如一個(ge) 巨大的調色板,又像一幅巨大的錦繡畫卷。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