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鄉約福建:千年古村獲保護 崇文尚教風延續

發布時間:2023-04-04 13:5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泉州4月4日電(吳冠標)巍峨石樓前,掌中木偶戲惟妙惟肖,“羅家棍”兒(er) 郎跳躍翻騰,南音北管曲樂(le) 聲悠揚……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前黃村,百年遺址變身文化廣場,非遺技藝與(yu) 古村風光相互映襯,盡顯閩南遺韻。

  “通過活化利用古建築空間,我們(men) 不僅(jin) 讓村民有了休閑娛樂(le) 場所,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前黃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黃實卿告訴記者,前黃村坐擁福建省唯一的一座純粹石築土樓黃素石樓,留存著大量閩南古建築,一條前黃舊街道盡了這裏昔日的繁華。

  走近石樓,唯一的大門門匾上刻“式好攸寧”四字,意為(wei) 家庭和睦,兄弟和好友愛,方能安居樂(le) 業(ye) ,舒適安寧。黃實卿笑著說,這是閩南人最樸素傳(chuan) 統的家庭理念。

  黃素石樓建於(yu) 1741年,係黃守素、黃堂官父子曆時三十多年建成,樓高9.4米,長、寬各20.8米,為(wei) 石構方形平頂四合式三層樓閣。總體(ti) 結構主次有別、恢宏壯觀,樓內(nei) 構房36間,樓外建72間環屋,形成一個(ge) 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偉(wei) 建築群。

  “過去我們(men) 缺乏保護意識,1978年的時候石樓就因年久失修倒塌了,附屬建築也大多殘破不堪。”黃實卿說,1996年村民們(men) 自發組織成立文物保護管理組,對石樓進行就地保護,2005年黃素石樓被評定為(wei) 第六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這個(ge) 文物保護管理組依然存在,近年來奔走於(yu) 石樓的修繕保護工作。在各級政府的幫助支持下,石樓主體(ti) 建築於(yu) 2020年修繕完成,石樓周邊的“文武館”也於(yu) 2022年前後被改造為(wei)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新型文化空間,石樓內(nei) 外成了村裏熱鬧的“文體(ti) 中心”。

  今年3月,前黃村入選第六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這令黃實卿十分高興(xing) 。“借著這個(ge) 契機,我們(men) 正準備進行石樓的第三期修繕,即複原72間環屋,完成石樓整體(ti) 的建築布局,還計劃將石樓內(nei) 部設計成良吏文化館,全方位展示前黃村的曆史與(yu) 文化。”

  實際上,前黃這座千年古村,不僅(jin) 有雄渾的黃素石樓,更有許許多多沉澱在街頭巷尾的良吏故事和教育遺風。

  據記載,自宋元豐(feng) 七年以來,前黃村先後出了文武進士7人、舉(ju) 人5人;明清時期,黃文惠、黃雲(yun) 蒸、黃瑤觀在外為(wei) 官,廉潔奉公,深受百姓愛戴,事跡被載入“良吏傳(chuan) ”。在古代較偏遠的鄉(xiang) 村之地,能有這樣的成就,實屬不易。

  黃實卿認為(wei) ,古代前黃能有這麽(me) 多賢人達士,與(yu) 當地的“文峰社學”關(guan) 係極深。“文峰”是前黃的代稱,社學的創辦令書(shu) 香浸潤了百戶千家,推動了區域教育的蓬勃發展。“崇文尚教至今仍是村子一貫秉承的理念,中科院院士黃榮輝先生就是從(cong) 前黃小學走出去的。”

  “文化不隻要挖掘,也要推廣。前黃村有古建築、有非遺、有故事,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把它們(men) 開發好、融合好,讓更多人走進前黃,感受文化魅力,體(ti) 驗不一樣的鄉(xiang) 村氣息。”黃實卿說。(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