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土地銀行”守住耕地紅線 湖南嶽陽縣萬象“耕”新不負春光

發布時間:2023-04-04 14: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嶽陽4月3日電(傅煜 陳勇平 肖笛)“為(wei) 了加強對耕地的保護,現在啟用了衛星遙感技術,一旦有人破壞耕地或違法占地,平台會(hui) 立即發出警告!”近日,湖南嶽陽縣楊林街鎮自然資源所所長彭友林在城山舟村戶主會(hui) 上普及耕地保護政策,告誡村民千萬(wan) 不能觸碰耕地保護紅線。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是“藏糧於(yu) 地”的核心所在。近年來,該鎮持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製,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非糧化”,以零容忍政策,嚴(yan) 厲打擊違規占用耕地行為(wei) 。

  “年輕人不願種地,年紀大的種地吃不消。”該鎮人大主席孫朝暉坦言,現實情況導致土地撂荒禁而不止。在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紅線前提下,該鎮出台《土地經營權合作經營實施細則》《土地集中流轉暫行實施辦法》等製度,統一製定土地流轉合同書(shu) 、土地租賃協議等章程,細化工作流程,促進農(nong) 村產(chan) 權交易規範化,讓集中流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把村民手中的耕地流轉過來,集中耕種和管理,破解耕地保護難題。”鎮幹部雷四軍(jun) 介紹,以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為(wei) 載體(ti) ,該鎮組建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站,建章立製成立“土地銀行”,按照土地流轉率,足額保障土地流轉宣傳(chuan) 、合作社運作等經費,守住“農(nong) 村土地集體(ti) 所有製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糧食生產(chan) 能力不減弱、農(nong) 民利益不受損”底線。

  “種了一輩子地,對土地有了感情,如今年紀大了,子女又在外麵工作,看著土地荒廢感覺怪可惜,現在把土地流轉出去,年底還有土地入股分紅,兩(liang) 全其美!”楊林街鎮尚書(shu) 村村民方平原在簽完土地流轉合同後高興(xing) 地說。

  截至目前,該鎮以土地流轉服務站為(wei) 載體(ti) ,實現流轉土地2.4萬(wan) 餘(yu) 畝(mu) 。如今,外出務工、無勞動力的村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美滋滋地當起了“甩手掌櫃”,一些常年被撂荒的山地再次煥發出生機與(yu) 活力,村民也從(cong) 中得到實惠。

  不誤農(nong) 時,不負春光。在用“土地銀行”守住耕地紅線的同時,楊林街鎮還通過引導農(nong) 民“壓單擴雙”、積極推行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ye) 等舉(ju) 措,全力保障糧食安全,築牢鄉(xiang) 村振興(xing) 根基。

  3月底,楊林街鎮的田間地頭已掀起春耕生產(chan) 熱潮,4月上旬,溫室的早稻秧盤將陸續搬出大棚,轉入田間生長。“今年,鎮裏壓單擴雙,雙季稻種植預計達33260畝(mu) ,比去年增加近1100畝(mu) 。”鎮幹部易玲說。

  放盤、自動鋪土、澆水、播種……走進該鎮幼雄水稻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高速育秧生產(chan) 流水線正在忙碌運轉。“隻是多了高速育秧生產(chan) 流水線這一道程序,就能讓育秧的過程變得更加精細化、標準化、高效化。”合作社負責人方幼雄將肥土和種子倒進機器,設置好參數,按下啟動按鈕,就能利用機器流水線育秧苗。在糧食生產(chan) 一線,科技正帶給田野無限希望。

  “往年人工插秧,每畝(mu) 水稻需要一個(ge) 人工花上一天時間,如果使用高速插秧機,每天可作業(ye) 50畝(mu) ,相當於(yu) 50個(ge) 人工的工作量。”城山舟村種糧大戶劉嶽新介紹,智慧助農(nong) 不僅(jin) 是工效的提升,而且機插秧行距均勻、通風透氣性好,對抗病蟲害和抗倒伏都有很大好處。

  據悉,今年該鎮預計早稻育秧機插秧400畝(mu) ,手拋秧800多畝(mu) 。“通過科技支撐,我們(men) 的早稻種植麵積至少可達33000畝(mu) 以上,今年有信心全麵完成糧食生產(chan) 任務。”該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薑景陽說。(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