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三天”壽險營銷噱頭何時“下架”
保險營銷聲稱即將停售產(chan) 品“安全保本保額可達複利3.5%”
“最後三天”壽險營銷噱頭何時“下架”
“還剩三天”“即將停售”“鎖定終身3.5%複利的產(chan) 品全部要下架了”……繼去年11月保險營銷員“炒停售”後,新一輪保險產(chan) 品“下架”“停售”營銷信息再次刷屏朋友圈。
消費者張先生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朋友圈裏賣理財產(chan) 品的保險代理人、銀行理財經理都在主推“增額終身壽險”產(chan) 品,“三年期定期存款年利息還不到3%,而增額終身壽產(chan) 品安全保本,保額能達到複利3.5%”,各種印在花花綠綠的圖表上的數據看起來很有說服力。 “複利3.5%”“鎖定利率”“20年翻倍”是真的嗎?
焦慮
朋友圈頻現增額終身壽險即將“停售”信息
近期,不少保險營銷員在朋友圈中發布文案,3.5%預定利率增額終身壽險產(chan) 品即將停售,建議消費者抓緊“上車”,趕上這一輪高收益。“鎖定終身3.5%複利的儲(chu) 蓄險都會(hui) 陸續下架了”“少有的鎖定利率產(chan) 品”“需要時可以通過減保、退保、保單貸款拿回資金”……
這種以“產(chan) 品即將停售”為(wei) 由誘導消費者盡快購買(mai) 的行為(wei) ,在保險業(ye) 內(nei) 被稱為(wei) “炒停售”。“炒停售”行為(wei) 一直為(wei) 監管所明令禁止,但繼“4.025%的年金險下架”後,3.5%複利產(chan) 品的“炒停售”再次引發喧囂。
消費者張先生向某大行理財經理童女士谘詢,有沒有浮動利率比銀行App顯示高一點的定期存款產(chan) 品。童女士說,“定期存款確實沒有更高的浮動利率了,可以考慮下增額終身壽,雖然利率不是特別高,但勝在長期鎖定複利。”她把增額終身壽險和理財產(chan) 品做了對比,“我每年繳費5萬(wan) ,繳費10年,實際利率大概是3.2%左右。買(mai) 這款產(chan) 品也不一定保證跑贏通脹,但確實是沒有又保本、利率更高的理財產(chan) 品了。您可以考慮一下。”
“當紅”
已有40多家保險公司將增額終身壽險當做主力產(chan) 品
“增額終身壽險”顯然是一款終身壽險產(chan) 品。終身壽險產(chan) 品是指以被保險人死亡為(wei) 給付保險金條件,且保險期間為(wei) 終身的人壽保險。終身壽險的保險金額可以在產(chan) 品設計時預先設定,如每年增長一定比例或每年下降一定比例。“增額終身壽險”隻是近年來市場上出現的將保額設計為(wei) 每年增長一定比例的終身壽險。
事實上,增額終身壽險是今年的“當紅”保險產(chan) 品。截至目前,有40多家保險公司將增額終身壽險當做主力產(chan) 品,上半年某些中介平台的類似產(chan) 品銷售品類曾達到近百款。2019年至今,主流重疾險產(chan) 品銷售不斷下滑,在資產(chan) 保值增值和養(yang) 老儲(chu) 蓄需求持續釋放下,增額終身壽險從(cong) 逐漸嶄露頭角到一躍成為(wei) 市場主力產(chan) 品。
銀保監會(hui)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人身險公司原保費收入20447.83億(yi) 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3.5%,增速由負轉正,以增額終身壽險為(wei) 代表的產(chan) 品被認為(wei) 做出了重要貢獻。
真相
3.5%並不是投資收益率保額增長與(yu) 投資收益差別大
事實上,保額增長與(yu) 投資收益的概念差別很大,不可混為(wei) 一談。保額是每年不變、每年遞增還是每年遞減都隻是參數的設計方式。在保險費等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每年保額遞增的終身壽險,其首年保額較低,且遠低於(yu) 每年保額不變的終身壽險。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增額終身壽險複利3.5%”,所說的3.5%並不是投資收益率,而是保額增長率。一些不負責任的保險代理人偷換概念,比如將保額增長說成現金價(jia) 值增長,而增額終身壽險的收益高低,取決(jue) 於(yu) 扣除附加費用率(相當於(yu) 管理費)之後的IRR(內(nei) 部收益率),而不是預定利率,附加費用率越高,客戶的收益率就越低,代理人故意忽略不提。
實際上,銀保監會(hui) 監管部門已多次發布警示或通報,部分人壽保險公司報送的增額終身壽險增額利率超過3.5%,易與(yu) 產(chan) 品定價(jia) 利率混淆,存在噱頭營銷風險;增額終身壽險的保額遞增比例超過定價(jia) 利率,存在嚴(yan) 重誤導隱患;增額終身壽險的減保比例設計不合理,加保設計也存在變相突破定價(jia) 利率的風險。2022年9月23日,中國精算師協會(hui) 發布消費提示,有的保險營銷員在銷售增額終身壽險產(chan) 品過程中涉嫌誤導性宣傳(chuan) ,請消費者予以警惕。
提醒
“減保”相當於(yu) 部分退保可能造成消費者經濟損失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yu) 理財存在根本區別的是,增額終身壽險沒有到期連本帶息支取的說法。終身壽險的保額,隻能在被保險人身故或者全殘時,受益人可以領取到保險金額。如果保險消費者中途退保,隻能領取保單的現金價(jia) 值。
增額終身壽險的現金價(jia) 值一般在前7年會(hui) 低於(yu) 累計所交保費,之後才會(hui) 逐漸超過累計所交保費。據不完全統計,若在投保後第一年退保,可能損失10%-60%的保費;若在第20年退保,收益約在2%至2.5%之間,可能麵臨(lin) 沒有銀行定期存款利息高的尷尬。
保險消費者必須全麵了解這款產(chan) 品的真實性質,是否與(yu) 自身預期相符。如果隻是希望資金增值保值,在未來還有其他規劃和用途,那購買(mai) 終身壽險應該不太合適。
精算師協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終身壽險主要功能是保險保障。增額終身壽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身故或全殘保障,養(yang) 老、儲(chu) 蓄功能較少。如果保險消費者想要購買(mai) 保險產(chan) 品來滿足養(yang) 老、儲(chu) 蓄需求,還是應當選擇功能較為(wei) 匹配、提供生存給付的年金保險或兩(liang) 全保險產(chan) 品較為(wei) 可靠。
海南銀保監局也曾發布風險提示,消費者應正確認識增額終身壽險的產(chan) 品特性,警惕“長期複利接近3.5%”“穩賺不賠”等銷售宣傳(chuan) 用語,完整理解產(chan) 品保障內(nei) 容和賠付標準,不盲目跟風,綜合考慮家庭保單情況、經濟收入情況等,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保險產(chan) 品。
部分增額終身壽險產(chan) 品在宣傳(chuan) 時聲稱“可鎖定預定利率,且可靈活取現”,即投保後可以追加或減少保額,相對於(yu) 定額壽險產(chan) 品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增額終身壽險加減保額一般都有限製條件,如每次增加或減少的基本保險金額不得超過合同訂立時保險單載明的基本保險金額的20%、同一保單年度內(nei) 隻能增加或減少一次保險金額等,消費者應認真閱讀保險合同中關(guan) 於(yu) 加減保額的相關(guan) 規定。此外,“減保”相當於(yu) 部分退保,領取的是保單的現金價(jia) 值,不是已經繳納的保費,可能造成消費者的經濟損失。
此外,增額終身壽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身故或全殘保障,部分增額終身壽險產(chan) 品宣傳(chuan) 時將其與(yu) 銀行理財產(chan) 品進行簡單對比,忽略其保險保障功能,並誘導保險消費者中途退保,容易造成消費者經濟損失。
監管
保險銷售全流程規範管理將在今年出台
2022年7月,銀保監會(hui) 起草的《保險銷售行為(wei) 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明確禁止炒作停售及價(jia) 格變動。保險公司計劃停售某一保險產(chan) 品或者調整某一保險產(chan) 品價(jia) 格的,應當自作出停售或者調整價(jia) 格的決(jue) 定後10個(ge) 工作日內(nei) ,在官方網站和營業(ye) 場所向社會(hui) 發出公告,包括停售或者調整價(jia) 格的保險產(chan) 品名稱、停售或者價(jia) 格調整的起始時點等信息。
個(ge) 人營銷宣傳(chuan) 方麵,保險銷售人員未經授權不得發布保險銷售宣傳(chuan) 信息。在保險公司未就某一保險產(chan) 品發出停售或者調整價(jia) 格的公告前,保險銷售人員不得在保險銷售中向他人宣稱某一保險產(chan) 品即將停售或者調整價(jia) 格。
據銀保監會(hui) 消保局相關(guan) 負責人透露,為(wei) 有效治理誤導銷售等行業(ye) 頑疾,今年將出台並印發《保險銷售行為(wei) 管理辦法》,將從(cong) 售前、售中、售後全流程規範保險消費行為(wei) 。
本組文/本報記者 藺麗(li) 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