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大興調查研究”需要接地氣
“大興(xing) 調查研究”需要接地氣
作者:呂德文
發於(yu) 2023.4.17總第1088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在全黨(dang) 大興(xing) 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調查研究是一項科學活動,是不是注重調查研究,是判斷一個(ge) 領導幹部是否實事求是的重要標準。“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領導幹部是否“接地氣”,則關(guan) 係到決(jue) 策的科學性。
大興(xing) 調查研究之風有利於(yu) 確立實事求是作風,而實事求是既是調查研究的方法也是其要達成目的,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厘清一段時間以來調查研究中存在的異化問題,認清什麽(me) 是好的調查研究,同時也要避免一窩蜂似的調查研究給基層帶來新的困擾。
調查研究中存在的異化現象
在治國理政過程中,黨(dang) 和國家將調查研究置於(yu) 重要位置,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體(ti) 製機製加以保障。但是,很長時間以來,調查研究也出現了異化。
一是專(zhuan) 司調查研究的機構逐漸失去了調查研究的功能。比如,各級黨(dang) 委政府一般都有調查研究的綜合部門,他們(men) 主要負責本地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工作,為(wei) 黨(dang) 委政府提供決(jue) 策谘詢。中央和省市的一些職能部門,也建立了專(zhuan) 注於(yu) 本部門業(ye) 務的調查研究機構,為(wei) 決(jue) 策和規劃提供依據。現如今,很多調查研究機構出現了職能異化,其主要職能已經演變為(wei) 給領導撰寫(xie) 講話稿,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做獨立而長遠的調查研究工作,僅(jin) 存的一點調查研究工作也僅(jin) 僅(jin) 是通過走馬觀花和向下級索要數據資料為(wei) 既存的觀點提供依據。也因此,調查研究機構具有了“秘書(shu) ”的功能,卻喪(sang) 失了“參謀”作用。
二是部分領導幹部的調查研究活動異化。有些領導把調查研究當作一項“活動”,視作一種政治展演,調查的對象、路線和話題等,都經過嚴(yan) 格控製,很多調查活動的場景也經過了布置,調查者和被調查者都成了演員。有些領導幹部則把調查研究改造為(wei) 視察活動和檢查工作,還沒開始認真調查就對基層的各項事務指點江山、下指示,對看到的不滿意的地方,甚至還借用上級的權力要求整改,調查者和被調查者之間嚴(yan) 重不平等。很多領導幹部在調查研究活動中隻是身體(ti) 在場,但腦子並不在場,其資料收集和分析,調查報告的寫(xie) 作,都依賴於(yu) 助手。因此,這些領導幹部的調查研究活動,不僅(jin) 沒有真正對所調查的主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還折騰了基層。
事實上,學術調查也容易出現“假調查”。比如,很多高校老師習(xi) 慣於(yu) 讓學生去收集資料,自己並不親(qin) 自參與(yu) 調查,而是坐在辦公室裏麵坐享其成。這樣,研究者和被調查者之間就喪(sang) 失了麵對麵交流的機會(hui) ,當然也就不可能真正進入經驗的內(nei) 部。
調查研究的異化,不僅(jin) 無法為(wei) 決(jue) 策提供科學依據,它本身也成了官僚主義(yi) 、形式主義(yi) 的根源。為(wei) 此,隻有回歸到調查研究的本來麵目上,用正確的方法開展調查研究活動,才能發揮調查研究的功能。
現如今,社會(hui) 調查的場景很多樣。在一些專(zhuan) 業(ye) 領域,國家的統計數據特別充分;而如今也是一個(ge) 信息化的社會(hui) ,很多信息都在互聯網上有留痕,通過正確的數據挖掘方法即可獲得。因此,適當采用與(yu) 時俱進的調查研究方法,參考多種資料數據,有利於(yu) 做出更符合實際的決(jue) 策。但社會(hui) 調查研究是關(guan) 於(yu) “人”的活動,任何調查方法都取代不了調查者與(yu) 被調查者麵對麵的互動。更重要的是,領導幹部的調查研究活動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決(jue) 策科學,更是一種群眾(zhong) 路線的載體(ti) 。領導幹部要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基層實際,和基層幹部群眾(zhong) 交心交朋友,訪談法和實地觀察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
實地觀察最為(wei) 常用的就是“解剖麻雀”的方法。以毛澤東(dong) 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農(nong) 村調查,就是通過解剖麻雀式的方法來認識當時的中國社會(hui) 的。此外,在1930、1940年代,社會(hui) 學的中國學派通過對若幹個(ge) 村莊的實地調查,對其經濟、社會(hui) 、文化和政治進行整體(ti) 性研究,形成田野報告。比如,費孝通在抗戰時期帶領學生開展田野調查,形成了《雲(yun) 南三村》等調查報告。《雲(yun) 南三村》和《江村經濟》其實形成了一種類型和區域比較,這對於(yu) 認識複雜中國有極大幫助。也正是基於(yu) 這些經驗認識,他寫(xie) 作出了《鄉(xiang) 土中國》這樣的經典作品。
無論是學術調查還是工作調查,在調查方法上都有共通之處。其核心在於(yu) ,調查活動得實現立場、觀點和材料的統一。無論是學術調查還是工作調查,都是為(wei) 了在最大程度上獲得社會(hui) 的真實信息,最大程度上實現公共性。因此,調查者和被調查者並沒有根本衝(chong) 突,這也是調查活動可以開展的前提。調查中所獲得的觀點,不僅(jin) 源自於(yu) 立場,也來自於(yu) 材料的真實性。調查研究活動本身需要價(jia) 值中立,盡量避免過多的預設,調查研究的結論也要基於(yu) 證據,具有科學性,從(cong) 而實現價(jia) 值和科學的統一。在調查研究活動中,隻有經過分析的材料,才是證據,才能佐證觀點。否則,就有可能出現“攻其一點不及其餘(yu) ”,出現以偏概全的結果。一些調查研究活動結論先行,抽象地談立場,完全不顧及現實經驗的複雜性,這些調查不但不可能給決(jue) 策做參考,還可能誤導決(jue) 策。
何為(wei) 好的調查研究?
一個(ge) 好的調查研究,往往不在於(yu) 數據有多全麵,調查時間有多長,報告有多完整,而在於(yu) 它能夠給予人啟發,發現一些被屏蔽的現象。我們(men) 通常說,“發現問題比解決(jue) 問題重要”,這便是調查研究活動的真正意義(yi) 所在。很多調查研究活動,帶著課題、帶著預設下去,甚至調查研究的規程和日程都做了嚴(yan) 格規定,調查研究成了一個(ge) 規定動作,調查者成了收集資料的資料員,研究者也僅(jin) 僅(jin) 是數據分析師,被調查者也沒有任何參與(yu) 感,調查研究就成了一件消極無為(wei) 的活動,而完全不具有創造性活動的特征。這種調查研究,花費再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傾(qing) 注再多的心血,也不可能有好的發現,頂多就是為(wei) 既有的結論背書(shu) 。
如何才能做一個(ge) 好的調查研究呢?我個(ge) 人覺得,這取決(jue) 於(yu) 調查者的經驗質感。所謂經驗質感,指的是調查者對研究對象和“田野”現場的直觀感受,對研究問題的敏銳反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有些學者基於(yu) 豐(feng) 富的人生閱曆,已經對親(qin) 身經曆有深刻反思,就很容易產(chan) 生經驗質感。但對於(yu) 大多數學者而言,質感並非天生所有,而是要長期訓練。在社會(hui) 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對專(zhuan) 業(ye) 研究者都有明確的田野訓練周期。比如,人類學要對田野至少有一年的參與(yu) 式觀察,為(wei) 此甚至還需要學習(xi) 當地的語言,熟知對當地習(xi) 俗、文化和其他社會(hui) 活動。如此,對相關(guan) 問題的理解,就很容易形成“在地化”的內(nei) 部視角。社會(hui) 學做調查研究,也需要對不同類型田野調查點的長期調查,由此才能實現對社會(hui) 問題的敏銳把握,且這一把握不因局限於(yu) 個(ge) 案而判斷失誤。
事實上,領導幹部的調查研究同樣如此。領導幹部如果長期在一個(ge) 業(ye) 務領域工作,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以及對業(ye) 務問題的長期鑽研,就會(hui) 成為(wei) 某個(ge) 業(ye) 務領域的專(zhuan) 家。這些幹部如果到基層去調研,哪怕第一眼看到基層實踐,也大致可以反映出現象背後的本質。但很多領導幹部,哪怕長期待在一個(ge) 業(ye) 務領域,但長期不接觸經驗,隻是在政策和文字領域打轉,就有可能形成自我封閉。我見過一些領導幹部,長期在政策部門工作,對政策條款極其熟悉,但並不了解也不關(guan) 心政策實踐,隻要基層實踐出問題,本能反應就是基層不執行或政策有漏洞,解決(jue) 問題的思路也是不斷地升級和完善政策。長此以往,這一類型的領導幹部的思維就變得尤其僵化,在基層看來就是不接地氣。
當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政策界,都極其需要經驗質感的從(cong) 業(ye) 者。一方麵,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政策界,都存在“三門”問題。從(cong) 業(ye) 者從(cong) 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guan) 門,缺乏社會(hui) 經驗的曆練。甚至於(yu) ,很多青年學者和青年幹部並沒有完成真正的社會(hui) 化,社會(hui) 知識很是貧乏,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就無法理解調查對象的所作所為(wei) ,更無法駕馭調查現場。有些領導幹部在調查過程中,習(xi) 慣於(yu) 以上級領導的身份去“質問”被調查對象,無意去理解基層的困惑和“無奈”,人為(wei) 製造緊張感和疏離感,完全不懂得尊重自己的訪談對象——他們(men) 在某種意義(yi) 上,本應是調查者的老師,這種調查當然就不可能獲得有效信息。
另一方麵,當前的學術界和政策界都高度專(zhuan) 業(ye) 化,都習(xi) 慣於(yu) 用一套特殊的術語來理解經驗世界。各個(ge) 專(zhuan) 業(ye) 都有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概念,理論體(ti) 係和論證邏輯,人們(men) 獲得了專(zhuan) 業(ye) 知識,卻很可能因此而限製了思維,切割了經驗的完整性。公文已經高度概念化和程式化,本應生動活潑的調查報告和講話稿,也越來越傾(qing) 向於(yu) 采用正式文稿的形式,呈現出極其僵化的“黨(dang) 八股”特征。凡此種種,都導致從(cong) 業(ye) 者習(xi) 慣於(yu) 用“大詞”想問題,連對經驗的樸素理解都做不到。
如果說,過去我們(men) 的領導幹部文化水平相對比較低,專(zhuan) 業(ye) 訓練還不夠,容易出現樸素經驗主義(yi) 的毛病的話,現如今,我們(men) 的領導幹部普遍都有高學曆,都受過良好的專(zhuan) 業(ye) 訓練,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抽象經驗主義(yi) 。也因此,做一個(ge) 有質感的調查研究,其實是為(wei) 了創造一個(ge) 生動活潑的學風和文風,這將極大程度上減少官僚主義(yi) 形式主義(yi) 的侵害。
對“大興(xing) 調查研究”的幾點建議
基於(yu) 我從(cong) 事調查研究工作多年的經驗和體(ti) 會(hui) ,以及對基層的了解,對於(yu) 如何“大興(xing) 調查研究”,我給領導幹部提一點建議:
一是簡化調研方法。調查主要用實地觀察和訪談法就行。這兩(liang) 個(ge) 方法,技術上沒什麽(me) 門檻,就看用不用心。要是用心,和基層幹部群眾(zhong) 交心交朋友,他們(men) 會(hui) 跟領導說實話。並且,基層多的是聰明人,也可以幫忙分析問題。實地觀察很重要,一定要到現場,辦公室座談會(hui) 是不夠的。當然,有些現場是經過布置的,也別過問,布置了的現場也是現場,也很能說明問題。再挑幾個(ge) 沒有布置過的現場去看看就行。
二是別把調查搞成活動。調查的核心是態度,不是方法。從(cong) 黨(dang) 委政府層麵,調查要分配任務,選取專(zhuan) 題,這個(ge) 可以。但從(cong) 某項具體(ti) 調查的開展來說,不能搞成活動。調查是特別簡單的事情,下去就行了。領導如果真想調查,現在交通都方便,找個(ge) 熟人也不難。別讓基層搞接待,別給他們(men) 布置任務,他們(men) 挺煩的。“四不兩(liang) 直”是挺好的,但搞突然襲擊也沒必要。到了現場,誰在誰匯報,遇到什麽(me) 就是什麽(me) 。主要是,要和基層明事理的人聊聊。一般而言,主要領導肯定了解情況,分管領導也懂。三兩(liang) 個(ge) 人談一談就好,人多了,搞座談的效果就差。別讓人準備,不需要稿子。聊到哪裏算哪裏。
調查的核心不是數據和資料,而是圍繞數據和資料的討論,得了解基層的真實看法。簡單說來,在調查研究中,領導隻是調查員和研究員,平等交流,探討問題,把調查搞成問題解析會(hui) 和學術討論會(hui) 最好。
三是親(qin) 自調查、親(qin) 自寫(xie) 調查報告。最怕的是,領導帶著幾個(ge) 助手,浩浩蕩蕩的,領導隻是出個(ge) 麵,事情都讓助手去弄。這個(ge) 搞法挺無聊的。助手隻是助手,不能代替領導的工作。領導的思想、想法和經驗,都比較豐(feng) 富,自己弄,確實是對工作有幫助。一篇報告,幾千字可以,幾萬(wan) 字也行,關(guan) 鍵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寫(xie) 出來。說到底,調查的過程也就是研究過程。
四是調查不是工作檢查,而是在做研究。基層最怕的是,領導一調查,把真實情況了解了,反過來說基層的不是。這沒必要。就筆者長期的調查經驗,基層有問題的情況不多,即便有,也可以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調查服務於(yu) 問題的解決(jue) ,而不是解決(jue) 提問題的人。我覺得,領導幹部還是要有幾個(ge) 基層朋友,他們(men) 會(hui) 提供不一樣的視角。領導有什麽(me) 疑惑,對情況不了解的時候,隨時能夠和人電話聯係,探討基層實際,這是最好的。
五是調查研究不要依賴於(yu) 專(zhuan) 門機構。有些層級和有關(guan) 部門都有專(zhuan) 門的調查研究機構,但他們(men) 的主要工作很大程度上已經異化為(wei) 替領導寫(xie) 稿了。我個(ge) 人建議,領導幹部的調查研究,就先別依賴於(yu) 這些部門了。如果要一勞永逸解決(jue) 調查研究的問題,那就讓這些機構回歸原來的職能定位,專(zhuan) 司調查研究工作,為(wei) 決(jue) 策提供谘詢,為(wei) 領導充當參謀,而不是成為(wei) 秘書(shu) 。
六是大興(xing) 調查研究要反對形式主義(yi) 。過去一些年,基層到處充斥著官僚主義(yi) 形式主義(yi) ,中央幾次發文,似乎也沒徹底解決(jue) 。如果通過大興(xing) 調查研究,改改過去一些年的不良風氣,讓領導幹部更接地氣一些,也算大功一件。
七是比照黨(dang) 內(nei) 經典文獻寫(xie) 調查報告。很多黨(dang) 的第一代領導同誌都有好的調查報告,這些報告未必有多複雜,看上去也很“土”,沒有學院派的條條框框,但學術質量卻是頂尖的。說這些調查報告是社會(hui) 學調查的經典範本,一點都不為(wei) 過。立意高遠、文風直白、田野靈感,鼓勵每個(ge) 領導幹部有自己的風格,千萬(wan) 別又搞出千篇一律的公文體(ti) 。
八是調查研究要回應基層的呼聲。基層的呼聲未必對,但很真實。呼應基層,並不是說一定要解決(jue) 基層關(guan) 心的問題,而是說基層的所思所想,領導得掌握。有些基層反映的問題,是政策不科學導致的,有些則是基層認識不夠,工作不紮實導致的。有些是曆史遺留問題,有些是新問題新情況,得要區別看待。我個(ge) 人覺得,領導幹部還是要跳脫自己的視野,多接觸一下煙火氣。很多社會(hui) 問題,政府都未必關(guan) 心,甚至也不是政府職責,但了解了解,有利於(yu) 決(jue) 策。
九是百家齊放,百家爭(zheng) 鳴。調查研究的基本原則是實事求是,但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的調查就是最客觀真實的。所以,百家齊放,百家爭(zheng) 鳴很重要。我們(men) 現在的很多決(jue) 策,都依賴於(yu) 政府內(nei) 部的信息報送係統,還有就是其他機構的信息渠道,公開的深度調查報告,都很稀缺了,這不是什麽(me) 好現象。領導幹部大興(xing) 調查研究,那些有調查研究職責的研究機構、媒體(ti) 等,更應該有紮實調查。我們(men) 現在的信息領域,充斥著各種經驗創新的吹捧,也充斥著修辭堆砌,充斥著假大空,連中文領域的人工智能軟件都學會(hui) 了套話和廢話連篇的官樣文章,這個(ge) 現象還是早點改變為(wei) 好。
(作者係武漢大學社會(hui) 學院教授)
《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第14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shu) 麵授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