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出萬般情“絲” 兩岸婚姻家庭人士願做橋梁促融合發展
中新網長沙4月22日電 (劉曼 鄭和澤)施針、運針、引線……經過湘繡大師的現場手把手教學,近50名兩(liang) 岸婚姻家庭人士攜手一針針縫製,一副湘繡作品《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呈現在眼前。
4月17日至21日,“我和大師學湘繡”兩(liang) 岸婚姻家庭湖湘文化研習(xi) 營在湖南長沙、嶽陽舉(ju) 行,兩(liang) 岸婚姻家庭人士走進湘繡博物館、再紅湘繡大師樓、湘嶽台胞創業(ye) 服務中心、嶽陽樓等地,在學習(xi) 考察中共品文化、共敘情誼、共謀發展。
“沒想到湘繡有73種針法,簡直太神奇了。”台灣新住民經貿文化交流協會(hui) 副理事長周文清為(wei) 了繡好一幅湘繡作品,挑燈夜戰,“沒想到一件湘繡作品要付出如此大的心血,這種工匠精神非常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
台灣嶽陽同鄉(xiang) 會(hui) 理事任小葉拿起繡花針的那一刻,就想到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lin) 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何嚐不是代表著祖國母親(qin) 對台灣兒(er) 女無盡的思念。”她說,大家在學習(xi) 的過程中,在繡花針的指引下,用根根繡線連接古今,共同繡出祖國的大好河山。
“應該讓更多的台灣民眾(zhong) 來湖南,了解湘繡,傳(chuan) 播湖湘文化。”4年前,台灣新住民經貿文化交流協會(hui) 理事長賀樺曾來湖南參加“我和大師學湘菜”兩(liang) 岸婚姻家庭湖湘文化研習(xi) 營活動。
她說,不論是學湘菜還是學湘繡,對兩(liang) 岸婚姻家庭人士來說,都是寶貴的文化交流體(ti) 驗之旅,希望通過參加研習(xi) 營活動,讓更多的台灣民眾(zhong) 更全麵地了解湖南、了解大陸。
“第一次參加湖南台聯的活動,收獲很多。除了感受傳(chuan) 統湘繡文化,還親(qin) 身感受到高新企業(ye) 通過創新,用高科技產(chan) 品服務社會(hui) 。”台灣黑龍江同鄉(xiang) 會(hui) 會(hui) 長劉長和說。他打算把此行所學到、看到的湖湘文化的發展和傳(chuan) 承、湖南的變化和未來發展規劃帶回台灣,“我將發揮台灣黑龍江同鄉(xiang) 會(hui) 的優(you) 勢,團結聯絡更多的島內(nei) 鄉(xiang) 親(qin) ,架起兩(liang) 岸溝通的橋梁。”
台灣婦女聯合會(hui) 理事長湯金華是湖南株洲人,1990年遠嫁台灣高雄。30多年間,她多次往返台灣與(yu) 祖國大陸,見證了大陸的快速發展。
在這過程中,湯金華深刻感受到兩(liang) 岸婚姻家庭是連接兩(liang) 岸同胞的血脈紐帶,“它架起了一座兩(liang) 岸交流、人員互通、文化互融的橋梁。”
此行,湯金華和聯合會(hui) 的10多位姐妹親(qin) 身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魅力和大陸的發展活力。她希望,以此次活動為(wei) 契機,在分享祖國發展機遇的同時,努力推進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為(wei) 促進湘台民間交流獻一份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