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銅鼓嶺上的“幕後”航天人:願做好守護火箭飛行的最後一道屏障
中新網海南文昌5月11日電 題:海南文昌銅鼓嶺上的“幕後”航天人:願做好守護火箭飛行的最後一道屏障
記者 符宇群 魯浩
“我們(men) 希望每次發射任務都能萬(wan) 無一失,圓滿成功,最好安控團隊這套設備永遠也用不上。”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銅鼓嶺測控點上有這麽(me) 一群航天人,與(yu) 其他航天人不同的是,別人的日常訓練是為(wei) 了更好地展示應用設備,而他們(men) 作為(wei) 設備的“執劍人”,卻希望這把利劍永遠不會(hui) 出鞘,但會(hui) 隨時做好準備,做好守護火箭飛行的最後一道屏障。
銅鼓嶺測控點位於(yu) 海南島最東(dong) 端,距離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塔架直線約八公裏,主要負責火箭發射起始段的跟蹤測量信息,為(wei) 火箭的成功發射保駕護航。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跟蹤測量作用,被譽為(wei) 文昌航天發射場測控接力的“萬(wan) 裏海天第一棒”。
在這個(ge) 測控點團隊中,許遙所處的安控崗位是火箭飛行狀態判斷和應急處置的關(guan) 鍵崗位,在火箭升空後,如果出現故障或者偏離軌道,就會(hui) 向火箭發射一道安全指令,避免對途徑城市、民眾(zhong) 財產(chan) 造成危害。
“一定要確保準確、及時發送口令,避免錯誤指令發出,否則就會(hui) 造成非常嚴(yan) 重的事故、不可估量的損失。”許遙作為(wei) 安控團隊分係統指揮員,深知安控崗位的重要性,他說,安控設備是發射任務發生狀況後最為(wei) 重要的一道防線,不得有半點馬虎。
許遙介紹,安控崗位對人員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崗位人員必須全神貫注。在平時崗位訓練中,他不僅(jin) 要及時掌握好崗位人員的精神狀態,還要督促操作員進行崗位訓練,熟練掌握設備性能指標,做到精益求精,以便在執行任務時能夠萬(wan) 無一失。
天舟六號發射任務啟動後,安控團隊參與(yu) 多輪次的發射前流程演練,讓崗位人員熟練掌握每一條口令下達時機、每一項操作內(nei) 容,確保人員對設備狀態和參數,能夠迅速判讀、快速反饋。通過一次次練習(xi) ,安控崗位人員將應急預案的操作流程爛熟於(yu) 心。
“90後”林夢寒擔任安控團隊設備監控操作員,監控操作員是安控團隊較為(wei) 重要的崗位之一,主要負責監測整套設備的運轉狀態,相當於(yu) 整套設備的“眼睛”。在崗位上,林夢寒用心鑽研任務文書(shu) ,刻苦訓練操作,設置應急訓練科目,積極向崗位前輩請教,針對性訓練自己的應急能力。
“耳聽清、眼看清、腦想清、再動作”是林夢寒每次執行任務時牢記在心的小口訣。林夢寒介紹,機械專(zhuan) 業(ye) 出身的她最初對於(yu) 新崗位還比較陌生,如今隨著參與(yu) 任務次數的增多,對於(yu) 設備狀態、操作流程,林夢寒逐漸駕輕就熟。“心要靜,不要慌,手要穩。”林夢寒說,直到現在自己執行任務時還是會(hui) 如履薄冰,但隻要自己心無旁騖地投入到任務中,這份緊張感便會(hui) 有所緩解。
“每次發射任務點火倒計時15分鍾後,任務機房內(nei) 幾乎隻有機器運轉的聲音,很少聽見說話聲。”在安控崗位擔任伺服操作手的宋文軍(jun) ,仍記得3年前首次參加發射任務時的緊張心情,“大家每個(ge) 人都嚴(yan) 陣以待,牢牢咬住跟蹤目標。”宋文軍(jun) 說,自己的崗位主要負責驅動天線指向目標,相當於(yu) 設備的“手”和“腳”,對完成任務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對各項操作要求了如指掌,保證處置任務及時。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ye) ,小小按鈕維係民族尊嚴(yan) 。”許遙說,航天事業(ye) 是“萬(wan) 人一杆槍”的事業(ye) ,每個(ge) 崗位每個(ge) 人就像航天器上的一顆螺絲(si) 釘,作用雖小卻都和發射任務緊密相連,“我這顆螺絲(si) 釘要做就做最穩固的,做幕後守護火箭飛行的最後一道屏障。”
如今,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像許遙這樣的“螺絲(si) 釘”都在不斷見證中國航天新的輝煌。銅鼓嶺測控點安控團隊,年複一年在海南島最東(dong) 端執行發射任務,伴隨探月、探火、空間站工程的一步步建設,“螺絲(si) 釘”們(men) 也見證著祖國航天事業(ye) 不斷向前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