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造良匠之師 育大國工匠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5月14日—20日是職業(ye) 教育活動周,今年活動周的主題為(wei) “技能:讓生活更美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職業(ye) 教育,努力培養(yang) 數以億(yi) 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職業(ye) 教育是國民教育體(ti) 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決(jue) 定著我國勞動者的整體(ti) 素質和國家技術技能水平。而高質量的職業(ye) 教育,首先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wei) 了提升職業(ye) 院校教師的綜合素質,教育部出台了一係列措施創新培訓模式。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正在開展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培訓,來參加培訓的不是企業(ye) 的員工,而是來自河北49所中高職院校的77名職教教師。平常在課堂上教學生的老師為(wei) 什麽(me) 來到企業(ye) 做起了學生呢?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社林:“高職學校把數控的理論已經夯實了,但是應用,學校不可能像企業(ye) 這樣實時更新。在這個(ge) 課程裏麵不但可以開數控機床,還能開工業(ye) 機器人,同時還能夠進行智能製造教學,這樣就把原來的單一技術,變成整體(ti) 的智能製造技術訓練。”
有著四年教齡的劉悅是第一次參加企業(ye) 實踐,這些天在實訓車間她遇到的難題一個(ge) 接一個(ge) 。
河北滄州獻縣職業(ye) 技術教育中心教師劉悅:“老師上課的時候會(hui) 按照順序讓你做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但實際過程當中會(hui) 有很多突發的事情,不按照順序來,需要自己思考。”
劉悅說來之前自己心態很放鬆,來了之後才發現自己需要學習(xi) 的東(dong) 西太多太多。
劉悅:“一開始知道我要來武漢培訓心裏還挺高興(xing) 的,覺得武漢是一個(ge) 旅遊城市,來這還可以轉轉玩玩。來了以後發現學習(xi) 還是很趕時間的,每天上午學理論,下午做實訓,不動腦子還真有點費勁,學不會(hui) 。”
在一個(ge) 月的學習(xi) 中,老師們(men) 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他們(men) 學習(xi) 了數控機床五軸加工技術、工業(ye) 機器人集成應用以及智能製造的技術應用。
李社林:“老師到我們(men) 這裏來培訓,他能得到的是現在行業(ye) 裏麵大家在用什麽(me) ,企業(ye) 在關(guan) 注什麽(me) ,他回到學校之後會(hui) 讓學生清楚,現在哪一部分人受歡迎,該學哪方麵的技術,怎麽(me) 就這個(ge) 技術做訓練。”
和劉悅一樣倍感壓力的還有蘇劍策,他來自邢台技師學院電氣工程係,有著15年教齡,但在這裏他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河北邢台技師學院教師蘇劍策:“總認為(wei) 自己教一門專(zhuan) 業(ye) 很厲害了,但是碰到實際問題的時候發現,現在掌握的解決(jue) 不了問題。因為(wei) 它已經智能化、集成化了,所以單門的一到兩(liang) 門不太行。”
和他倆(lia) 比起來,同樣作為(wei) 職教教師的安育林之前就有過企業(ye) 實踐的經曆,2018年他在華中數控係統學習(xi) 了工業(ye) 機器人和數控車、數控銑的編程及設備的操作,並且帶領學生在第二屆全國智能製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但好幾年過去了,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讓書(shu) 本知識和現實環境有了不少距離。
目前,我國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共有職業(ye) 學校11000多所,在校生近3000萬(wan) 人,專(zhuan) 任教師129萬(wan) 人。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職業(ye) 教育走上了新的發展階段,大量傳(chuan) 統的操作類技術崗位轉為(wei) 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現有職教教師的能力素質跟不上智能製造技術人才培養(yang) 的需要,這成為(wei) 製約我國職業(ye) 教育發展的瓶頸。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職業(ye) 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過去一說職業(ye) 教育都是手工的、簡單的技能操作,但是現在不行了,現在很多的工廠都是數字化的,還有大的物聯網、互聯網,因此對於(yu) 技術技能人才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能都是一係列挑戰。因此職業(ye) 教育在專(zhuan) 業(ye) 設置、課程配置、教學方法上也都需要不斷升級。”
如何讓職業(ye) 教育師資力量與(yu) 日新月異的產(chan) 業(ye) 發展相匹配?2019年以來,教育部會(hui) 同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先後確定並公布了兩(liang) 批202家央企、國企和大型民企等企業(ye) 為(wei) 全國職業(ye) 教育教師企業(ye) 實踐基地,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華中數控在數控係統、工業(ye) 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等領域處於(yu) 行業(ye) 領先,每年有5000多位職教教師在這裏參加培訓。
李社林:“老師親(qin) 自經曆了,他會(hui) 深刻領會(hui) 到企業(ye) 是怎麽(me) 幹的,要什麽(me) 樣的技術,市場需求是什麽(me) 。到了課堂上他能把這一塊跟學生講明白,這樣以點帶麵,我們(men) 培訓一個(ge) 老師,就能帶一個(ge) 班出來。”
目前,老師們(men) 在華中數控的培訓已經接近尾聲,他們(men) 也會(hui) 把這次企業(ye) 生產(chan) 一線的實踐經驗和體(ti) 會(hui) 反饋給學校,推動之後的教學活動。
培養(yang) 出一個(ge) 好老師,就是為(wei) 了以點帶麵帶出更多的好學生。作為(wei) 打造現代職業(ye) 教育師資力量的重要一環,企業(ye) 實踐基地提升了職教教師的專(zhuan) 業(ye) 素質,由此也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其中。
張楊是上海城建職業(ye) 學院的老師,上海電氣自動化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張楊和很多同事的企業(ye) 實踐基地。
在這家企業(ye) ,張楊成了一名學生,高級工程師馬丹則是她的老師,馬丹希望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幫到張楊,同時也助力她的學生。
因為(wei) 張楊對企業(ye) 生產(chan) 流程和實際產(chan) 線的熟悉,通過她的介紹學生們(men) 也能更好理解書(shu) 本上的複雜概念。
張楊把企業(ye) 最新的技術、工藝和標準分享給學生,同學們(men) 也能第一時間觸摸到行業(ye) 發展的脈搏。
由於(yu) 有長期企業(ye) 實踐的基礎,近幾年,張楊教的很多學生還沒有畢業(ye) 就已經被企業(ye) 早早預定。
緊盯當代產(chan) 業(ye) 發展,打造現代職教隊伍,上海城建職業(ye) 學院近年來充分利用企業(ye) 實踐平台,提升職業(ye) 教育水平,在畢業(ye) 生人數大漲的2022年,上海城建職業(ye) 學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就業(ye) 答卷。
在職教教師培訓體(ti) 係上,除了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企業(ye) 實踐基地,還有一類是由學校牽頭的職教教師培訓基地。在170家職教教師培訓基地中,教育部確定了其中21家基地承擔2023年“職教國培”示範項目,重點圍繞電子與(yu) 信息、交通運輸、醫藥衛生等國家急需、緊缺專(zhuan) 業(ye) 領域,充分發揮高校強大的學科實力和雄厚的師資隊伍優(you) 勢,培養(yang) 職業(ye) 學校的專(zhuan) 業(ye) 帶頭人。
位於(yu) 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承擔的是計算機類的培訓任務,在這個(ge)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班上,一場關(guan) 於(yu) 外骨骼機器人的前沿科技分享正在進行中。
電子科技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靳敏:“電子科技大學是以電子信息技術見長,因此在培訓中盡可能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電子信息技術的優(you) 勢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培訓,已經累計培養(yang) 了7000餘(yu) 名師資。”
而在VR課堂,參加培訓的職教教師們(men) 通過VR眼鏡體(ti) 驗太空艙的虛擬場景,這樣的體(ti) 驗讓他們(men) 感知到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最新方向。
老師的見識廣了、看得多了,學生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學習(xi) 和深造,“職教國培”示範項目將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科研創新與(yu) 團隊建設等能力,為(wei) 國家級培訓建立樣板、打造標杆。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教師發展處處長趙靜:“從(cong) ‘職教國培’示範項目到職教創新團隊的建設,還有企業(ye) 實踐基地的建設,最終目的就是全麵提升教師的能力素質,更好地為(wei) 職業(ye) 教育提供人才保障,更好地服務於(yu) 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為(wei) 他們(men) 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技術進步和產(chan) 業(ye) 發展日新月異,職業(ye) 教育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老師不能閉門教學,學生不能死讀教材。像今天節目中我們(men) 看到的這幾位老師,走出校園,到企業(ye) 去實踐,既接觸到了新技術,也更深入地了解到了行業(ye) 現狀。他們(men) 把學到的知識、技能和信息帶回到課堂上,這樣培養(yang) 出的學生才能更好地適配產(chan) 業(ye) 發展的需求,畢業(ye) 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愁找不到工作。相信隨著我國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的不斷完善,職業(ye) 院校將會(hui) 培養(yang) 出更多的技術能手、大國工匠,為(wei) 更高更強的“中國製造”築牢人才根基。(央視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