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海洋經濟 建設海洋強國
發展海洋經濟 建設海洋強國(人民政協新實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強化港產(chan) 城整體(ti) 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麵建設海洋強省。”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如何加強海洋強國建設,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幾位全國政協委員發表了意見建議。
——編 者
完善海洋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升海洋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
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委員: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chan) 連年豐(feng) 收,14億(yi) 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越來越牢、越來越穩。但同時,伴隨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xiang) 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尤其對動物性蛋白的消費需求呈現剛性增長,導致飼料糧供需缺口持續增大。麵向2035年,我國國民收入水平將邁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食物消費結構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陸地生態資源環境約束將更加趨緊,糧食和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麵臨(lin) 挑戰。
為(wei) 保障我國食物安全和滿足居民不斷升級的食物消費需求,同時減輕食物生產(chan) 對耕地壓力的影響,建議在“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之外實現“藏糧於(yu) 海”,積極建設“海上糧倉(cang) ”,加快形成國家糧食安全新高地。
建設“海上糧倉(cang) ”要求運用海洋領域高新技術,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推動海洋漁業(ye) 及其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有效對接,實現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高質量發展。在實施過程中,建議做好三方麵工作:一是強化頂層設計與(yu) 管理,尤其在總體(ti) 規劃、監督評價(jia) 、法製建設等方麵進行統籌謀劃,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二是統籌優(you) 化海洋漁業(ye) 科研布局,加強創新平台建設,整合科技力量和管理經驗圍繞海水養(yang) 殖、海洋捕撈、海洋水產(chan) 品加工等領域核心產(chan) 業(ye) 進行重點瓶頸技術攻關(guan) ,打造海洋漁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三是推動海洋漁業(ye)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鼓勵企業(ye) 兼並重組,提高產(chan) 業(ye) 集中度,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同時加快海洋養(yang) 殖從(cong) 近海向深海轉變、海洋捕撈由近海向遠海拓展,推動海洋漁業(ye)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葉聰委員:
海的文章,大有可為(wei) 。既要做海岸的文章,也要做海上的文章,既要做海麵的文章,也要做海底的文章。如何寫(xie) 好“海底文章”?當前亟須推動海洋產(chan) 業(ye) 的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是重中之重。
在高寒高壓的深海,電磁波達不到,衛星信號也達不到,是一個(ge) 完全黑暗的“無人區”。在未來的深海產(chan) 業(ye) 發展中,無論是探測、科考,還是采礦、旅遊,對水下機器設備的智能化要求都越來越高,需要依靠“千裏眼”“順風耳”實現無人化作業(ye) 、自動化運作,要在水麵以下更廣區域範圍內(nei) ,鋪設5G信號、應用導航定位、授時係統,把“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加油站”都建立完善。這些基礎設施,都是以信息化、智能化作為(wei) 基礎的。
加強深海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首先要進一步打破各部門和學科之間的壁壘,從(cong) 頂層設計上一體(ti) 規劃、統籌布局,告別“九龍治水”,就像市政建設城市管網一樣,力求“一次采集,多次使用”,整合力量集中攻關(guan) ,將數字化信息融合到統一平台上,實現科研單位和人員的共享共用。
同時,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從(cong) 研發到投用需要一段時間,建議可以邊建設邊使用,在這個(ge) 過程中先試先行,不斷檢驗質量與(yu) 成果。海洋產(chan) 業(ye) 特別是深海產(chan) 業(ye) 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要實行“分步走”的辦法:從(cong) 近海到主航道,從(cong) 管轄海域重要礦區再到公海,從(cong) 內(nei) 到外、由易入難。這不僅(jin) 是瞄準深海采礦、國際合作等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做好“下先手棋”的準備,也是為(wei) 人類認識海洋、開發海洋、建設海洋做好服務、做出貢獻。
加強陸海統籌,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河北省政協副主席、華北理工大學校長張福成委員:
港口群、產(chan) 業(ye) 群和城市群互動互促,是沿海區域發展的強大內(nei) 生動力。整合港口優(you) 勢,錯位布局,發揮港產(chan) 城各自優(you) 勢,實現“港產(chan) 城一體(ti) 化發展”做強海洋經濟,需要科學布局。
智慧港口群整合是區域發展的邏輯起點。建議以大數據平台為(wei) 依托,以區域現有產(chan) 業(ye) 群和區域優(you) 勢為(wei) 依據,拓展港口功能邊界,促進港口各產(chan) 業(ye) 均衡發展;理順港口功能,針對我國海岸線漫長、部分區域港口過剩問題,整合形成子母港群,加快港口的資產(chan) 重組,探索創新港口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能力;促進港口功能現代化,為(wei) 沿海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和城市的整合提供有力保障。
產(chan) 業(ye) 群升級整合是區域發展的動力源。由港口整合衍生出產(chan) 業(ye) 集聚,由高端產(chan) 業(ye) 群到產(chan) 業(ye) 鏈延伸發展。建議有規劃、有組織地引進、承接和合理布局產(chan) 業(ye) ,形成完整有序、梯度合理、發展有力的區域產(chan) 業(ye) 集群。後進產(chan) 業(ye) 與(yu) 原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之間要存在優(you) 勢互補和發展級差,與(yu) 周邊港口和城市形成相容相生、互動互促關(guan) 係。
綠色城市群的興(xing) 起是區域發展的重要依托。要提高城市服務能力,加強區域連通能力。以港口和產(chan) 業(ye) 整合為(wei) 依托提高城市綠化生態水平,形成功能完善、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體(ti) 係,提高區域發展的支撐力。要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強化各類激勵機製,健全海洋人才服務體(ti) 係。圍繞產(chan) 業(ye) 發展新趨勢、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積極引進掌握關(guan) 鍵核心技術、帶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的國內(nei) 外“高精尖缺”人才及團隊。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樊傑委員:
我國是陸海兼備的大國,應堅持陸海統籌、山海互濟,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建議:
做好海岸帶海陸不同地域係統開發保護功能的協調統籌規劃。以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變化作為(wei) 衡量陸域海岸帶高質量發展狀態的特征值,推動海岸帶空間合理、集約、高效、綠色利用,增強沿海地區人口經濟的集聚能力、影響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具有競爭(zheng) 力、人居品質優(you) 越的世界級城市群和以此為(wei) 支撐的沿海經濟發展帶。
增強現代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chan) 業(ye) 化能力,加快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和國家創新中心,聚焦海洋作為(wei) 淡水、食物、能礦、碳匯等戰略資源儲(chu) 備基地,拓展海島生活生產(chan) 生態複合功能空間,合理利用專(zhuan) 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及其他管轄海域,驅動藍色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打造海洋先導產(chan) 業(ye) 集群,為(wei) 沿海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和新賽道。
海陸一體(ti) 化統籌布局國際貿易大通道,消除部門障礙和地區壁壘,將陸域物流體(ti) 係、海岸帶交通樞紐同全球海運網絡有機銜接。
海陸並舉(ju) 整治和修複海洋生態環境,實施陸域汙染物向海洋排放的總量控製,提高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源頭的陸域生態保護標準和環境準入門檻,打造國家生態安全特別是沿海地區生態安全的海上屏障。
健全海洋監管體(ti) 係,守住海洋生態紅線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胡鬆琴委員:
我國近海分布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濱海濕地等典型海洋生態係統,海洋生物物種約占全球總數的13%,是我國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守安全底線。
近年來,我國從(cong) 嚴(yan) 從(cong) 緊保護海洋生態係統,海洋生態係統格局整體(ti) 穩定,海洋生態質量總體(ti) 穩中向好。但受曆史上高強度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多重壓力的影響,重要海洋生態空間擠占破壞問題仍時有發生。建議在生態保護修複基礎上強化統一監管,堅決(jue) 守住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強化係統協同監管。山水林田湖草沙海是一個(ge) 相互依存、緊密聯係的生命共同體(ti) 。需要堅持係統觀念,統籌考慮陸地、海洋及海陸交錯帶之間的相互作用,構建綜合部門統一監管與(yu) 行業(ye) 部門具體(ti) 監管相結合的係統監管體(ti) 係,完善陸海統籌與(yu) 央地聯動相結合的協同監管機製,共同監管好海洋生態係統和生態保護紅線。
強化精準高效監管。聚焦海洋自然保護地、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等重點目標,充分運用衛星、無人機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健全完善天空地海一體(ti) 化的生態監測網絡和網格化精準監管體(ti) 係,定期開展全國海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及時掌握我國海洋生態“家底”。
強化依法從(cong) 嚴(yan) 監管。加快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完善自然保護地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政策標準技術規範體(ti) 係,將海洋生態保護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嚴(yan) 守情況,作為(wei)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要內(nei) 容,持續開展“碧海”“綠盾”等專(zhuan) 項執法監督行動,嚴(yan) 厲打擊相關(guan) 違法違規行為(wei) 。
強化社會(hui) 公眾(zhong) 參與(yu) 。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完善社會(hui) 公眾(zhong) 參與(yu) 機製,壯大海洋保護誌願者隊伍,引導公眾(zhong) 積極參與(yu) 海洋生態監測監管工作,推動形成全社會(hui) 共同監管保護海洋生態係統的良好氛圍。
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張海文委員:
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要貫徹“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ti) 布局”的低碳發展理念,堅持人海和諧的當代海洋觀。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對於(yu) 海洋領域來說,這既是重大挑戰也是重要的發展機遇。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潮流能、潮汐能、鹽差能和海上風能等海洋能向商業(ye) 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是構建新型能源體(ti) 係的重要內(nei) 容,是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已經形成良好發展勢頭。海上風電產(chan) 業(ye) 鏈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集群;海上風電與(yu) 海洋牧場、海水淡化、製氫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模式,正從(cong) 試驗探索逐漸走向規模化發展。
當前,我國海上風電對海洋空間資源需求較大,與(yu) 其他海洋產(chan) 業(ye) 活動存在用海矛盾。為(wei) 此,建議開展以下三個(ge) 方麵工作:一是盡快研究製定全國海上風電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堅持陸海統籌,依據“雙碳”目標和新能源發展規律,科學設定海上風電發展規模;避免在近岸海域碎片化布局,在深遠海統籌布局若幹海上風電基地,提高海上風電規模效益。二是統籌海上風電和岸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製造能力、安裝維護能力,提升智能化水平。推進海上風電與(yu) 近岸傳(chuan) 統能源產(chan) 業(ye) 、製氫及其他海洋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提高產(chan) 業(ye) 集聚水平和基礎設施利用效率。三是建立專(zhuan) 屬經濟區“海洋立體(ti) 空間”利用製度,統籌水麵、水體(ti) 、海底和空中等多維空間利用,為(wei) 海上風電等各類用海項目審批和管理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據。
版式設計:汪哲平
本報記者 李昌禹 楊 昊 易舒冉 姚雪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