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發熱烈反響

發布時間:2023-06-05 16:19: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 題:堅定文化自信,矢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引發熱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wei) ,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砥礪奮進偉(wei) 大複興(xing) 新征程的關(guan) 鍵曆史節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出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wei) 大號召。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6月2日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在社會(hui) 各界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要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為(wei) 指導,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弘揚和創新發展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思考,提出了新的觀點、新的論斷,創造性地豐(feng) 富和發展了我們(men) 黨(dang) 關(guan) 於(yu) 文化建設的思想。”作為(wei) 在座談會(hui) 上發言的6位專(zhuan) 家學者之一,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心潮澎湃、倍感振奮。

  “總書(shu) 記以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個(ge) 突出特性對中華文明‘精準畫像’。”長期研究中國哲學的王博體(ti) 會(hui) 很深,“這五個(ge) 突出特性貫通著曆史和現代,是對中國文化特性、中華文明精神的全麵把握,也是站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角度對創造新文化的深刻思考與(yu) 恢弘擘畫,為(wei)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指明方向。”

  在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看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中華文明五個(ge) 突出特性緊密連在一起,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整體(ti) 特征。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絕,“連續性”和“創新性”是其守正創新的精神特質,“統一性”與(yu) “包容性”體(ti) 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和平性”則彰顯“中正平和”的價(jia) 值理念。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曆史時期,更應推動中華民族成為(wei) 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命運共同體(ti) 。”邢廣程說。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許勤華對此深有感觸:“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wei) 先導和基礎。隻有創造新的文明形態,國家實力的強大才能轉化為(wei) 文明上的興(xing) 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秉持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矢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jin)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之需,也是維護和促進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之需。”許勤華說,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現場聆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最新闡釋,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韓震深有體(ti) 會(hui) 。

  “總書(shu) 記指出‘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正是‘第二個(ge) 結合’讓馬克思主義(yi) 在古老文明的文化傳(chuan) 統語境下產(chan) 生了化學反應,形塑了新的有機性和生命力,從(cong) 而產(chan) 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不僅(jin) 讓中華文明走向現代化,開創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而且大大豐(feng) 富了馬克思主義(yi) 。”韓震說。

  轉發鏈接、共讀新聞、深入探討……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代玉啟利用學院的主題教育讀書(shu) 班,帶領學院青年教師們(men) 第一時間學習(xi) 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

  在代玉啟看來,“兩(liang) 個(ge) 結合”立足探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曆史經驗,是對成功規律的理論升華,符合中國當下實際需要。

  “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固支撐。正是因為(wei) 有‘兩(liang) 個(ge) 結合’,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才有更為(wei) 堅實的基礎,有更加深厚的積澱。”代玉啟說,“在今後的教學和科研中,我們(men) 要充分領悟、充分融入總書(shu) 記的最新論斷,讓學生們(men) 更加深刻體(ti) 會(hui) ‘兩(liang) 個(ge) 結合’的精神實質,成為(wei) 掌握成功法寶、賡續科學理論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腳踏必由之路,譜寫(xie) 時代華章。浦江之畔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泛黃的古書(shu) 典籍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重點闡釋了‘第二個(ge) 結合’。正是因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基礎之上開辟和發展的,因此必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上海古籍出版社黨(dang) 委書(shu) 記、社長呂健表示,“這對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工作提出了更高遠的目標、提供了更宏闊的視野。我們(men) 要用馬克思主義(yi) 真理力量激活傳(chuan) 統文化,給古籍出版注入新的活力,為(wei) 中華文明的創新與(yu) 新文化的建設作出我們(men) 的努力。”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第一時間學習(xi) 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建光久久不能平靜:“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強調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這份沉甸甸的講話,是創造新文化、建設新文明的時代強音!”

  張建光2021年3月曾在武夷山朱熹園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講解。“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心關(guan) 懷下,福建南平努力打造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標杆,朱子文化正在閩山閩水‘活起來’。”張建光說,“我們(men) 要進一步激活朱子文化的生命力,把它同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結合起來,鼓舞人民群眾(zhong) 取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大成就。”

  中國敦煌,絲(si) 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見證著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和東(dong) 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學習(xi) 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尤其深切地認識到“開放包容”對於(yu) 中華文明的深遠意義(yi) 。

  蘇伯民表示,接下來要利用敦煌研究院在壁畫、土遺址、文物數字化等領域先進的理念、技術,進一步發揮多元文化交流薈萃的特點,以海納百川、積極自信的態度深入推進國際合作,助力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在座談會(hui) 上聆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我深感振奮,備受鼓舞。”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範迪安說,總書(shu) 記以深刻的曆史洞察力和卓越的理論引領力對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麵係統深入闡述,彰顯了富有創見的中華文明觀和中國文化觀,為(wei) 增強文化自信自強、自覺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wei) 文藝工作者,我們(men) 要堅持守正創新,高擎中華文明火炬,走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道路,以賡續傳(chuan) 統、麵向未來的精氣神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貢獻。”範迪安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