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陸元九逝世 享年103歲
中新社北京6月6日電 (記者 馬帥莎)記者6日從(cong)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七一勳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自動控製、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專(zhuan) 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陸元九,因病醫治無效,於(yu) 2023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陸元九於(yu) 1920年1月出生在安徽省來安縣。20世紀30年代,在抗戰的炮火下,陸元九艱難求學,到重慶接受大學教育,是中國本土第一批係統學習(xi) 航空技術的大學生。20世紀40年代中期,陸元九考取了赴美公費留學生的名額,成為(wei) 第一批赴美公費留學生,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係學習(xi) 深造。
在美國選擇專(zhuan) 業(ye) 時,陸元九知難而進,選擇了儀(yi) 器學,師從(cong) 著名自動控製專(zhuan) 家查爾斯·德雷珀教授,研究當時很少有人聽過的“慣性導航”。通過4年苦讀,陸元九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ge) 慣性導航博士學位。
獲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陸元九克服重重阻力,幾經輾轉,於(yu) 1956年回到故土。回國後不久,他就參與(yu) 籌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陸元九在中科院、中國科技大學同時負責多項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ge) 小時,主持組建了中科院液浮慣性技術研究室。
同時,他還堅持撰寫(xie) 專(zhuan) 著。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上冊(ce) )》出版,這是中國慣性技術方麵最早的專(zhuan) 著之一,對中國慣性技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中國啟動人造衛星研製之初,陸元九提出,要進行人造衛星自動控製的研究,而且要用控製手段回收。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衛星”的概念。
1996年,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失利,當時,已經76歲的陸元九第一時間趕到西昌調查原因。這之後,陸元九提出,“對上天產(chan) 品,99分不及格,相當於(yu) 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還要評好壞。”如今這句話已成為(wei) 中國航天界流傳(chuan) 甚廣的“名言”。
要求嚴(yan) 格是大家對陸元九的印象。他常說:“我們(men) 的產(chan) 品是要上天的,一定要保證質量。要求嚴(yan) 格,可以進步快一點。”
2021年,陸元九以101歲的高齡,成為(wei) “七一勳章”最年長的獲得者。他曾寄語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們(men) ,“把創新當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